【世界海洋日】現代海水養殖模式——流動的“深海糧倉”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6/08 18:35:11
來源:光明網

【世界海洋日】現代海水養殖模式——流動的“深海糧倉”

字體:

  為什麼要發展深海水産養殖業?

  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顆“藍色星球”,地球表面的70.8%被汪洋大海覆蓋。海洋資源是豐富的,但不是無限的。從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的世界捕撈漁業和水産養殖産量的對比數據看出:未來漁業發展需開闢新空間,各國都在向深海和大洋進軍。

  如何開拓深遠海水域資源,構建永續的水産養殖方式?發展智慧漁業提供了新思路。

  作為最先進的可移動養殖管控&&,近年來養殖工船在一些先進的水産養殖國家興起。養殖工船改變了傳統漁業産業模式,將海洋養殖從近海拓展到深遠海,同時解決了傳統深水網箱養殖不可移動的弊端,通過引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水産養殖生産深度融合,不僅能夠有效解決傳統漁業養殖轉型升級問題,還可以緩解近海養殖污染等問題。

土耳其養殖工船(圖片來源: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所長徐皓)

【世界海洋日】現代海水養殖模式——流動的“深海糧倉”

挪威養殖工船(圖片來源: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所長徐皓)

  我國大型養殖工船是如何發展的?

  漁業是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漁業的發展需要向深海和大洋索要空間,發展以養為主的海洋漁業新型生産方式。

  深藍漁業完全不同於傳統海洋漁業,它注重生態,以海洋生物戰略性種群資源科學、可持續利用為發展支撐,以深遠海工業化、智慧化養殖為構建主體,形成可持續的現代海洋漁業。

  深水網箱的“彎道超車”

  自“十一五”以來,我國先後自行研製了多種適合我國海況條件的深水抗風浪網箱,及配套養殖設施,研究並建立了各海區適宜養殖魚類的深水網箱養殖技術與模式。目前我國已開發的深水網箱在規模化和智能化方面已經在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深水網箱從結構形式上主要有重力式抗風浪網箱、升降式網箱、大型圍欄、坐底式網箱和深遠海養殖&&等,從形狀上分又分為方形、圓形、球型、蝶形和船型等。

  除了深水抗風浪網箱和相應的設備,還需要海水網箱數字化養殖操作管理軟體、精湛的養殖技術與工藝,主要包括適宜規格苗種培育、苗種轉運與投放、飼料選擇與投喂量、疾病防控及日常監測與管理等。還需依據不同的養殖品種制定不同的養殖模式、技術工藝及養殖參數。

【世界海洋日】現代海水養殖模式——流動的“深海糧倉”

國産新型深遠海網箱及&&(由中集來福士設計製造)(圖片來源: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 黃海水産研究所黃濱研究員)

【世界海洋日】現代海水養殖模式——流動的“深海糧倉”

國産新型深遠海網箱及&&(由中集來福士設計製造)(圖片來源: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 黃海水産研究所黃濱研究員)

【世界海洋日】現代海水養殖模式——流動的“深海糧倉”

“深藍1號”(圖片來源: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 黃海水産研究所黃濱研究員)

【世界海洋日】現代海水養殖模式——流動的“深海糧倉”

“振鮑1號”(圖片來源: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 黃海水産研究所黃濱研究員)

  從深遠海網箱養殖到大型養殖工船

  養殖工船是比深遠海網箱養殖系統更先進、更智能化的新型養殖系統,在工船上,科學創新地把苗種繁育、産業化養殖、船舶設備、人工智能、信息化技巧等各種相關元素有效地結合起來。

  近年來,我國製造出了多條新型養殖工船,為我國漁業走向深藍,構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比如國內首部深海自動旋轉海魚養殖&&“振漁1號”、全球首&半潛式波浪能發電養殖網箱“澎湖號”、世界首座半潛式智能海上漁場“海洋漁場1號”。

【世界海洋日】現代海水養殖模式——流動的“深海糧倉”

“振漁1號”(圖片來源: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 黃海水産研究所黃濱研究員)

【世界海洋日】現代海水養殖模式——流動的“深海糧倉”

“澎湖號”(圖片來源: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 黃海水産研究所黃濱研究員)

【世界海洋日】現代海水養殖模式——流動的“深海糧倉”

“海洋漁場1號”(圖片來源: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 黃海水産研究所黃濱研究員)

  值得一提的是“國信1號”是由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漁業船舶工程創新團隊研發,以“大型養殖工船功能與船型”、“魚類集約化船載艙養工藝與裝備”為核心的創新性成果,是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為我國實施“深藍漁業”戰略提供了重大裝備支撐與産業示範,成為船舶工業新舊動能轉換及拓展深遠海國土利用空間的經典案例,奏響新時代海上的“中國田園牧歌”。

  與這艘船相關研究成果形成30多項自主知識産權,並在世界漁業發達國家提出發明專利申請,引發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科技同行的關注。“國信1號”,可以有效規避近海養殖污染與遠海養殖風險,是推動我國海洋漁業智能化、現代化升級的有機載體。

【世界海洋日】現代海水養殖模式——流動的“深海糧倉”

“國信1號”(圖片來源:中國水産)

  在“深藍戰略”中,大型工船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是拓展養殖海域,減輕環境壓力,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更有利於藍色國土資源的充分利用;二是優化網箱結構能抵禦風浪侵襲,改善養殖條件能減少疾病危害,魚類品質提升了,魚類生長加快了,生産效率提高了,漁民增收、漁村增效、漁區的社會也穩定了;三是把深水網箱養殖業與休閒觀光漁業緊密結合,發展海上觀光、垂釣、運動、旅游等項目,對推動我國休閒漁業的發展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開展深海養殖産業化配套關鍵設備,以及集約化養殖關鍵技術攻關研究,提升了我國深海養殖的科技水平,為實施漁業高質量發展戰略、産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提供重大科技支撐,這些技術代表了當今世界養殖先進生産力水平,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應用前景廣闊。

  大型養殖工船建造,體現了我國智慧漁業的發展,有助於我國實施深藍漁業戰略,為世界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雖然,目前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們在設施水産養殖工程技術領域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然而,作為發展中的世界漁業大國,在現代漁業建設中,中國未來的養殖必然通過設施化而走向信息化、智能化,進而實現工業化。

  劉雅丹 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水産學會原秘書長助理、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秘書長助理

  審核專家:代國慶 中國藻業協會秘書長

【糾錯】 【責任編輯:孫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