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上午,2023未來科學論壇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成功舉辦。活動當天,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全球知名院校及學術機構專家學者、行業領軍人物等重量級嘉賓亮相活動。
科學是創新、發展、前進的動力,也是應對全球性挑戰的有力武器。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以科學為引擎,加速、拓寬和深化科學進步對社會的積極影響,將形成科學進步帶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社會經濟反哺科學進步的正向良性循環。
在這一背景下,作為2023中關村論壇平行論壇之一,2023未來科學論壇由未來論壇聯合朝陽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活動旨在打造集科學普及、前沿科技信息交流、人才交流功能於一體的國際化交流&&。通過聚焦國際科技創新前沿議題,凝聚新時代的科學力量,弘揚科學精神,倡導面向全球的創新交流合作,搭建科學與社會各界間的橋梁,激勵和支持新一代青年科學家開展創造性、突破性和顛覆性的研究。
鼓勵青年學者挑戰科學“無人區”, 用科學之光點亮未來!

未來論壇理事會2023輪值主席、未來科學大獎奠基捐贈人劉芹作為未來論壇代表對參會嘉賓表達了歡迎與感謝。
他&&,未來論壇作為科學公益組織,旨在立足中國、面向全球,不斷樹立科學家的榜樣力量,凝聚國內外科研和科技人才,帶動社會力量促進科學和社會發展。科學家作為人類最具好奇心、最有思考力的優秀代表,正在帶領全人類在未知領域進行探索,這需要人們給予更大的關注和更有效的支持。而青年科學家,是科技創新和鑄造未來的傳承者和主力軍,我們希望通過支持亞洲各國青年人才溝通與交流、項目對接、科技創新,鼓勵和帶動更多的青年科學家探知未來,挑戰無人區。“希望借本次論壇能夠匯集各國科學家進行跨學科的交流和討論,探討新時代國際交流合作的必要性,讓科學之光點亮未來!”他談到。
科學與産業領軍人物齊聚 探討科學精神的開放與包容
2021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香港大學教授裴偉士,發表了題為《生物醫學研究的機遇與國際合作的優勢》的主旨演講。
在“科學精神的開放與包容”高峰對話中,北京大學原校長、北京大學未來教育管理研究中心首創主任林建華作為主持嘉賓在對話中&&: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的新論斷。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體”協同發展已經成為國家的戰略需求。而如何從公益角度促進科學精神傳播,推動科學事業發展,也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
劉芹認為,科學的發展需要與産學研進行對接與互補。“如果科學做了非常多的探索,拿出一部分精力來做産學研的研究,可以將一些純粹的好奇心和科學研究轉化為産業,轉化為普通老百姓能感覺得到的産品和服務。”而談到産學研機制的創造,劉芹指出:“一是要盡量地做好科技創新的産學研轉化,提高生産率、社會總體福利,幫助社會取得商業上的進步。同時,我們應該真正拿出一部分資金來反哺科學,這樣才能讓科學的研究不是無源之水,也不會讓整個産業的研究缺少基礎科學源頭的長期支持。”

未來論壇理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雙聘教授沈向洋在對話中指出,科學所面臨的問題,也是全人類所面臨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業界需要持續開放國際交流,不斷拓寬科學視野,在科學的交叉融合中共同應對挑戰。
同時,沈向洋對比分析了多種形式的科學激勵機制。在他看來,公益的力量對於科學發展而言是一項很有益的補充。“未來論壇成立至今,正在以一種創新的公益模式支持科學發展,我們希望通過支持基礎的學術研究,來營造一種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文化,並通過一系列科普活動,吸引更多年輕人對科學産生好奇心,關注熱愛科學事業。”

未來論壇理事、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捐贈人王強在對話中談到,科學視角下的長期主義和投資邏輯的長期主義正好是兩個相反方向的走向。他指出,就未來科學大獎而言,這是一個國際性的、開放性的科學獎項,設立八年來,一直踐行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強調極致的公信力,希望通過專業獨立的評審機制,以創新的科學精神影響世界、影響下一代。在王強看來,公益機構非常適合進行國際開放交流。2022年,未來科學大獎系列活動在北京、香港、深圳三地同時舉辦,通過線上線下多場獲獎者學術報告會、科學峰會、獲獎者對話青少年等活動,讓全球的科學家、科學愛好者以及青年人共同在這個&&進行純粹的、高質量的科學交流與碰撞,是很難得的一件事情。

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指出,科學的定義中一定是包含“開放”二字的,尤其是近年來的氣候、碳排放、人類健康等科學問題,需要加強國際間的合作來共同應對。在他看來,以公益的形式支持科學,實際上造就了一種社會文明。“不求回報的鼓勵科學家探索未知,鼓勵求真、求實,而且容錯,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社會各個方面非常需要的。”他談道。
全球學者對焦青年科學家創新扶持 共話國際交流合作
東京大學榮譽教授、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指導委員會委員池內克史發表了題為《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及計算機視覺——回顧與視角概述》的主旨演講。
在“科學的創新與國際合作”高峰對話中,麻省理工學院生物系副教授、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指導委員會委員翁經科作為主持嘉賓介紹了“亞洲青年科學家項目基金”項目。他&&:“在過去20年中,科技發展的速率日漸加快。青年科學家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整個科技界一起努力來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激勵制度,以幫助青年科學家盡快成長起來。”
池內克史在對話中指出“創新只有巨人肩膀上才能發生,對於一些學術上的進步,要進行回顧和反思。希望通過創造這樣的氛圍,鼓勵年輕研究人員以歷時性視角進行科學研究。”另外,池內克史教授認為,青年科學家需要更多的通過公益&&的形式,來參與跨學科交流與國際合作。“如果我們可以一起合作,科學研究會更有效率。”他談道。

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大為&&,高校不斷擴招吸引人才,對於人才如何能夠持續發展,對於如何形成人才成長環境的良好生態體系,需要給予更多關注和重視。
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機學院講席教授、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指導委員會委員白俐翾&&,青年科學家需要有標誌性成果展現給世界,因此研究的問題需要具備全球視野。通過一些全球化的公益&&,可以與跨學科的,以及資深的研究員一起合作,互相交流對於科學問題的理解,從而拓展對於科學研究的想法,這很有意義。
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捐贈人曾玉指出,目前國家各級政府正在加大對科研的支持力度,民間也出現了更加多元化的激勵機制,通過將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創業公司、企業間多維度的培養機制進行聯動。“比如,我們在2022年由民間公益力量發起和支持的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Asian Young Scientist Fellowship)作為一個很好的案例,將有助於跨學科交叉的複合型科研人才的培養模式的形成。”
【糾錯】 【責任編輯:孫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