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製備混凝土、二氧化碳驅油等相關CCUS(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路線已經呈現出一些可以盈利的早期機會,未來CCUS成本還有較大的下降空間。根據CCUS技術發展的階段性目標,2030年前CCUS技術要形成産業化的能力。
12月7日至8日,“2024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氣候變化工作委員會學術年會暨第三屆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大會”在京舉行。大會上,科技部指導、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編制發布的最新版《中國CCUS發展技術路線圖》(下稱《路線圖》)作出上述判斷。
據了解,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CCUS逐漸成為各國推動低碳轉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技術手段,其重要性不斷提升。我國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中首次明確提出了CCUS重大項目示範,在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將CCUS列為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工業領域碳達峰及國際合作的重點內容。
科學技術部基礎司副司長陳明介紹説,科技部積極開展了CCUS相關科技創新工作,此前已發布了兩版中國CCUS技術發展路線圖,系統評估了我國CCUS技術研發水平、示範情況和發展前景,部署規劃了CCUS技術發展路徑,有效促進了CCUS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時,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等多個重點專項中圍繞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運輸、封存等各技術環節進行了項目部署,大力支持CCUS科技創新的投入。此外,持續強化&&基地建設,將碳達峰碳中和作為全國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建設的重點方向。
國家部署不斷推進的同時,一些企業也將CCUS技術作為重點戰略方向,持續支持前沿技術研發。以國家能源集團為例,近年來在CCUS技術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其中,2023年6月,自主研發、設計、建設的泰州50萬噸/年燃煤電廠CO2捕集與綜合利用示範項目投産。據介紹,這個目前亞洲規模最大的火電CCUS項目,單位建設成本和運行成本均為全球最低,獲評國家能源局2023年度十大科技創新成果。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長李萌&&,在技術進展方面,低成本、低能耗的新一代捕集技術呈現快速發展態勢,正由中試逐步向工業示範過渡。二氧化碳利用整體上處於工業示範階段,礦化利用等接近商業化水平。二氧化碳封存方面進入早期示範階段,在示範項目方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投入投運和規劃建設中的CCUS示範項目已經超過了120項,具備二氧化碳捕集能力已經超過了每年600萬噸。覆蓋行業持續擴大,火電、鋼鐵、水泥等主要行業均已開展相關示範,制氫、印染、玻璃等行業陸續有示範工程投運。
與會人士指出,相比去年,我國已經投運的CCUS示範項目規模明顯擴大,但需要看到與,國際先進水平和我國碳中和目標的需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CCUS發展仍然面臨成本高昂、有效商業模式欠缺、源匯匹配困難等多方面的挑戰,急需進一步加強技術突破和規模化應用。
陳明&&,下一步科技部將統籌做好“雙碳”目標體系布局,推動部署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雙碳”領域科技項目,不斷完善“雙碳”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積極建設,持續參與氣候變化國際合作與談判。
《路線圖》提出,目前我國CCUS技術總體水平接近全球水平,但是各個環節的技術發展並不均衡,在化工利用等方面我國基本屬於國際領先水平,但在管道運輸、空氣直接捕集等相關關鍵技術方面還有不少差距。應加快建立面向碳中和目標CCUS技術體系,為未來的減排做好支撐。同時,持續完善標準體系和政策法規,打通CCUS産業低成本投資渠道。
李萌建議,拓展和深化應用場景,通過與可再生能源耦合,CCUS將實現低碳零碳化,助力把高碳能源的劣勢向低碳發展的優勢轉化。面向未來每年10億噸級的二氧化碳捕集量,CCUS規模化需求顯著增加,將進一步推動技術加速迭代,同時未來CCUS技術與産業結合密切,將呈現集群化發展態勢,對政策規劃布局提出新的需求,需要統籌優化動態源、匯匹配,源和匯的匹配是在“雙碳”目標中重要的統籌規劃的議題,完善相關標準法規和激勵政策體系。
“未來,我們將持續加大CCUS科技攻關投入,打造全容量火電機組CCUS産業鏈一體化示範項目,並加快推進大規模高濃度煤化工CCUS全鏈條項目建設,開展百萬噸級CO2地質封存示範,不斷推動CCUS技術規模化發展。”國家能源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閆國春稱。
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副主任柯兵&&,隨着技術進步和項目規模的發展,捕集成本已下降至低於300元每噸,能耗降至2.4G焦耳以下,未來技術迭代有望進一步推動CCUS各環節技術成本下降,形成産業競爭優勢。
據了解,本屆大會以“強化CCUS科技支撐,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主題,由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指導,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主辦,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氣候變化工作委員會和國家能源集團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共同承辦。相關領域的兩院院士、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及科技工作者等300餘人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