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1/ 12 17:01:07
來源:中國華能

新起點,新征程丨華能江蘇清能公司:“東線”戰略的江蘇密碼

字體:

  從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到氣候雄心峰會上一係列新舉措,中國堅持綠色發展的承諾讓能源轉型的步伐再次提速,在這條道路上,華能布局“兩線”“兩化”,正在以躍升式發展實踐為中國“減排”承諾寫下一筆生動的華能注解:打造世界一流清潔能源企業。

  2019年5月19日,“兩線”之一的“東線”戰略首在江蘇簽約落地。該戰略以海上風電為目標,以基地型規模化、投資建設運維一體化為路徑,江蘇區域發展密碼:10001700+。

  1000:千萬級規模 搏擊風浪快速突破

  江蘇擁有954公里海岸線,海域面積達37500平方公里,華能海上風電的第一步從這裏開始。

  2017年9月,如東八仙角70臺高聳入雲的白色風機第一次將“中國華能”帶向大海。那一年,負責項目開發建設的華能江蘇清潔能源分公司(下稱“江蘇清能”)獲取海上風電資源僅為30萬千瓦,這一數字在“十三五”末增長了近8倍,海上風電發電量突破18億千瓦時,確保了華能海上風電規模目前位列江蘇第一。江蘇清能總經理陳曉路形容這幾年是意想不到的飛躍發展,他説:“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屬于江蘇,屬于華能,也屬于我們這個團隊。”

  “十三五”期間,江蘇省提出優化海上風電開發布局,積極發展離岸風電,加快建設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為江蘇海上風電産業快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是在這個時候,華能面向大海,作出了結構調整、優化布局的重要戰略轉移,明確了大力發展新能源,推進低碳清潔能源的規模化開發和智能化運維這一新目標,提出“在蘇投資1600億元打造基地型、規模化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以全産業鏈布局建設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海上風電工程施工、運維和技術服務基地。”當“強富美高”新江蘇疊加華能“東線”戰略,一個新的海上風電時代隨即到來。

  “集團公司跟江蘇省和南京、鹽城兩市的簽約釋放了一個顯著的信號:華能高度重視江蘇海上風電基地的發展建設,將不余遺力加大投入。這為我們的工作帶來了強大的助推力,當時省政府有關部門還跟我們形成了定期會商機制,大家坐在一起解決遇到的問題。”陳曉路説,“你能明顯感覺到集團各項政策和資源,特別是科技産業配套等都在向新能源發展傾斜,無論是優質資源獲取、上下遊産業鏈合作,還是科技創新都‘如虎添翼’。”

  從2019年至今,江蘇清能利用政策及自身市場化優勢,取得和達成意向的海上風電資源為340萬千瓦,其中以股權運作等新模式獲取如東H3、射陽等海上風電資源140萬千瓦,先後建設投産了大豐、灌雲、如東H3海上風電項目。2019年,江蘇清能海上風電核準80萬千瓦、開工建設30萬千瓦,分別是上一年的1.6倍和5倍,創歷史新高。

  即使面對疫情和“搶裝潮”,江蘇清能年輕的海上風電團隊始終“戰鬥”在海上,爭分奪秒向投産並網的目標前進。

  陳佳志,灌雲海上風電項目經理助理,這個只有28歲的小夥子是江蘇清能招聘的第一批風電專業畢業生。今年,他經歷了從業生涯最讓他難忘的艱難時刻。

  作為江蘇區域第一個復工的海上風電項目,為了讓項目人員盡早回到海上,今年2月初,陳佳志帶領445人的項目團隊在縣裏開展血常規、肺部CT和核酸檢測。

  海上作業復工後,為搶回工期,陳佳志帶領項目施工人員、監理等40多人吃住在海上升壓站長達20多天,除了將僅有的3組上下鋪給予關鍵核心人員,陳佳志和剩下所有人都打上了地鋪,他形容那場面是“一整層地板上橫七豎八全睡著人”。大家靠著僅有的電磁爐和補給船定期送來的食物輪流做飯,更多的時候僅僅是填飽肚子,洗澡更是不可能的奢望。在追趕項目進度的同時,留給陳佳志的新難題還有如何穩定軍心,因為艱苦的生活條件和超強的工作負荷讓大家“壓力山大”。為此,他一方面為大家説明項目面臨的有利形勢,安撫畏難情緒,另一方面盡全力解決大家生活所需,讓每個人得到關照。

  “做好一個海上風電項目,天時地利人和一個都不能少,這其中困難很多,但也是最考驗我們的時候。”陳佳志説。

  4月,這個國內首個旋轉流潮汐海域、連雲港地區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正式並網發電。作為華能在江蘇投産的第三個海上風電項目,它不僅克服了疫情帶來的供貨、船機設備緊張等種種困難,更攻克了施工區域海床淤泥厚、220千伏海纜穿堤定向施工、國內首次171機組坐灘施工等技術難題,為未來旋轉流潮汐區域海上風電建設大型機組吊裝並網提供了寶貴經驗。

  從如東到大豐,再到灌雲和射陽,風浪搏擊下,華能“東線”戰略在江蘇海岸乘勢而上,全面“開花”。

  1700:海量數據 深度感知智能升級

  迎接即將到來的平價時代,如果説“基地型規模化”是華能開出的第一對策,那麼“科技創新”就是第二對策,“智能運維”就是首要突破口。在這一領域,江蘇清能再次率先邁出一步。

  在位于南京的江蘇清能集控中心,無論是遠在蘇北的銅山風電場,還是中心離岸距離達到55公里的大豐海上風電場,只需滑鼠一鍵點擊,風場全景、海上升壓站、風機等3D模型即刻呈現,猶如瞬間“穿越”,直達風場及風機內部,變槳角度、機艙溫度、功率曲線等大部件實時參數應有盡有,47萬個“四遙”點數涵蓋了江蘇全部新能源場站445颱風機,1429臺光伏逆變器和59萬個光伏組件,海量數據讓空間與時間在這裏變得智能可控。

  “這些數據不僅是秒級,甚至是毫秒級。我們還預留了1200萬千瓦數據介面和拓展空間,將來這裏可容納監控的新能源體量可達到1700萬千瓦。”江蘇清能運作維護部主任助理王有超介紹道,“以前一個5萬的風場就需要10個人在現場輪流負責日常監控,項目多了根本顧不過來。現在只需要12個人就可實現對全部13個新能源場站的實時監控,有效做到了無人值班、少人值守,數據也更加及時、全面、精準。”

  在盛東如東海上風場,項目負責人正在根據未來72小時風速、浪高、潮高及氣象等資訊重新調整近期作業計劃,幫他實現預判的數據正是來自清潔能源智慧管理平臺。

  該平臺于2020年正式投運,採用自主可控的國産硬體設備,以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核心軟件為支撐,配備有SCADA(風機監控數據)、CMS(風機線上振動監測)、氣象、海纜、水文、AIS地圖等全景數據,實現了對各類應用的全面整合,並在安全管理、設備管理、能效管理及數據分析四個方面部署了46項具有“生産特色”的功能應用,從海浪風況資訊到電子圍欄,從海纜監測到能效排行榜,更聰明的“大腦”和更敏銳的“五官”正在為海上風電的深度感知、智能運維與科學決策提供強大支撐。

  “我們的出發點是希望借助大數據和智能化係統更好地解決我們生産中的難點與痛點。”王有超説。

  針對“設備管理”這一運維建設的難中之難,平臺部署了21項預警模組,通過捕獲風電設備的‘特徵值’實現了對風電設備的預警和預判。就在2020年6月,集控中心值班人員通過平臺發現如東海上風場6號風機聲音感測器頻譜和葉片結構性數據異常,隨即派出無人機實地檢查,果然在葉片葉尖1米范圍內發現了前緣保護膜損傷,當即採取了維護措施確保設備正常運作。對此,王有超説:“如果沒有提前發現,等到葉片磨損加重,那時不僅運維費用將大幅增加,還有可能造成葉尖開裂,後果無法想像。”

  這些僅僅是江蘇開展海上風電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建設的“冰山一角”。圍繞産業鏈布局創新鏈,江蘇清能攜手清華大學等高校,聯合西安熱工院、清能院、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及裝備制造企業,正在持續開展海上風電智能管理係統功能模組開發與風機、塔架整體設計等研究,以産學研深度融合深挖降本空間,推動産業持續優化升級,這是創新的出發點,也是華能“東線”戰略打造超強核心競爭力的法寶。

  +:藍圖在前 未來無限可能

  看中國新能源未來,到2030年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看華能“十四五”規劃,將確保到2025年公司低碳清潔能源裝機佔比達到50%以上;看江蘇“十四五”海上風電,初步預計遠期及技術可開發容量達4000萬千瓦,其中近四分之三在遠海;看江蘇清能,這個平均年齡不到32歲的新能源團隊,在風雨歷練之後正煥發著前所未有的朝氣與鬥志。

  用陳曉路的話説:“優質資源的獲取也許將面向更遼闊的深遠海,降本提效也將貫穿海上風電設計制造、建設施工及後期運維全過程,一切都才剛剛起步。”華能“東線”戰略江蘇區域密碼的最後一位是“+”,因為未來無限可能,一切都將大有作為。(彭艷嬌)

【糾錯】 【責任編輯:呂愛玲 】
閱讀下一篇:
0100301014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976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