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范例啟示錄

專題摘要: 昔日的漫天黃沙、窮山惡水,如今的滿目蒼翠、綠水青山,塞罕壩上生態逆轉,美麗高嶺失而復得。塞罕壩半個多世紀生態環境的變遷,印證著人與自然的關係法則:“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

聚焦

  • 習近平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

    習近平強調,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代接著一代幹,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

    2017-08-28
  • 劉雲山: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 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30日會見了塞罕壩林場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代表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報告團成員和塞罕壩林場幹部職工表示親切問候,對學習宣傳塞罕壩林場先進事跡提出要求。

    2017-08-30
  • 劉奇葆在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調研

    劉奇葆強調,幾代塞罕壩林場人伏冰臥雪、艱苦奮鬥,創造了“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綠色奇跡,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創業史,不僅創造了不可替代的巨大綠色財富,而且創造了“忠于使命、艱苦奮鬥、科學求實、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2017-08-03

滾動播報

  • “只要人不倒 塞罕壩就不會倒”—— 塞罕壩機械林場報告會在河北各界引起強烈反響

    報告會結束後,坐在記者身後的兩名參會人員説:“在那麼艱苦的環境裏,塞罕壩的三代職工都能做出令人敬佩的成績,我們在相對舒適的環境中,更得學習這種艱苦創業、久久為功的精神,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

    新華社 2017-08-31
  • 新華社評論員:以塞罕壩精神建設美麗中國

    責任重于泰山,使命高于一切。半個多世紀以來,幾代塞罕壩人聽從黨的召喚,歷經風雨不易其志,飽受磨難不改其心,肩負起修復生態、保護生態的歷史使命,創造了無愧于黨和人民的非凡業績。

    2017-08-28
  • 從一棵樹到一片“海”——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范例啟示錄

    三代人,55年。將昔日飛鳥不棲、黃沙遮天的荒原,變成百萬畝人工林海,相當于為每3個中國人種下一棵樹,創造出當之無愧的生態文明建設范例。

    2017-08-03
  • 塞罕壩上“寂寞”逼出來的畫家

    在森林深處,建一座房子,吟詩、作畫、養花、剪紙……這種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想必會令無數人神往。

    新華社 2017-08-10
  • 塞罕壩的藍色夢想和願景

    塞罕壩的藍色夢想和願景

    相對于全國2億多公頃的森林面積,塞罕壩的112萬畝人工林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但是在中國沙化荒漠化分布圖上,地處風沙前沿的這片綠色,卻顯得彌足珍貴。

    北京青年報 2017-08-06
  • 【塞罕壩人物志】劉海瑩:綠水青山展抱負

    謙遜平和,是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劉海瑩給人的第一印象。從大學畢業擔任基層林場技術員,到成長為塞罕壩林業事業發展的領軍人,他一步一個腳印,走得踏實堅定。

    河北新聞網 2017-08-06
  • 塞罕壩精神:是一份堅守,更是一種感動

    從“一棵松”到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塞罕壩每棵樹都用年輪記載著這些務林人的故事,今天,我們一起聽聽他們講述的造林傳奇。

    2017-08-05
  • 守衛塞罕壩的靈魂

    守衛塞罕壩的靈魂

    從茫茫荒原到松濤百萬頃,幾乎每個人都會感慨塞罕壩的變化之巨,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意識到,這都是半個多世紀的點點小變化匯聚而成的。

    光明日報 2017-08-05
  • 塞罕壩,京城綠色屏障的前世今生

    歷史上,塞罕壩曾是一片綠洲,是皇家獵苑。後來,開墾伐木,逐漸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荒漠,黃沙蕩蕩,看不到盡頭。塞罕壩,從一棵樹到百萬畝林海,從荒漠變綠洲。他們——塞罕壩人,用激情和生命,澆築了京城綠色屏障……

    2017-08-04
  • 好一個大“林子”——河北塞罕壩55年發展歷程速寫

    同一片“林子”,同一汪綠色,同一個家園。人與樹的關係圖譜,人類與環境關係的演變軌跡,中國人環境意識與生態理念的升華歷程,在塞罕壩這片“林子”裏,彰顯得動人而清晰。

    2017-08-04
  • 續寫塞罕壩的綠色傳奇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走向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歷史見證了塞罕壩人的奮鬥與傳奇,也終將記錄下我們這代人的信念與輝煌。

    2017-08-04
  • 心懷使命築造“綠色長城”——弘揚塞罕壩精神係列談之一

    塞罕壩的意義,就在于經過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在威脅人類生存的不毛之地,創造出“華北綠肺”“天然氧吧”,為京津冀生態環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為這一地區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2017-08-04
  • 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范例

    林海蒼翠連綿,松樹咬定青山,綠草如茵鋪展,野花芬芳鬥艷……盛夏酷暑時節,我們從北京驅車向北400多公里,來到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心,頓時靜了、醉了。

    2017-08-04
  • 塞罕壩機械林場生態文明建設啟示錄

    今天,塞罕壩機械林場的百萬畝人工林海,讓每一個來到這裏的人都會感受到視覺和心靈的強烈震撼。塞罕壩展覽館裏一幅幅半個多世紀前生態極度惡化景象的照片,與現今美麗高嶺上壯美的綠色風景形成了鮮明對比,不僅讓人感嘆生態修復的奇跡,更是引發了人們對發展理念的深刻思考。

    2017-08-03
  • 一次塞罕壩行 一生塞罕壩情

    “空氣、水、土壤是人類生存的基礎,綠水青山是人類的家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它本身就是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綠水青山不僅是發展手段,也是發展的目標。從這個高度看,塞罕壩綠色發展的歷程,堪稱是生態文明建設范例。”

    2017-08-03
  • 情願是一棵樹——致敬塞罕壩造林人

    都説那金山銀山  最珍貴綠水青山  憶往昔戰酷暑鬥嚴寒  讓我筋骨壯  看如今抗風沙蓄水源  惠澤千千萬  記住塞罕壩上  你的頑強你的忠誠  天高氣爽  拱衛我錦繡中華好家園  忘不了那些憂傷  忘不了那無悔青春  情願是一棵樹  情願守護這孤獨  是你給我勇氣  是你圓我夢想

    2017-08-03
  • 當好生態環境的“保潔員”

    遏止破壞和損害生態環境的現象不容易,修復被損壞的生態環境更難,補上生態文明意識的缺位則難上加難。正因為這樣,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

    2017-08-03
  • 【塞罕壩人物志】王尚海:塞罕壩上“一棵松”

    在塞罕壩人心中,最早讓落葉松在塞罕壩大面積扎根的“老書記”王尚海,就是一棵挺拔的青松。雖然他已經離世近28年了,但作為塞罕壩上一面不倒的旗幟,王尚海的精神已深深植根于這片美麗高嶺。

    2017-08-03
  • 【塞罕壩人物志】張啟恩:堅韌的“特號鍋爐”

    “天當房,地當床,草灘窩子做工房。”白天一身泥,晚上一身霜,披星戴月搞生産,經常住在地窨子裏。吃不上蔬菜,就以鹽水泡麥粒下飯。壩上的生活很艱苦,但張啟恩並不在乎,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植樹造林的事業中。

    2017-08-03
  • 【塞罕壩人物志】陳彥嫻:“六女上壩”譜壯歌

    “我們剛到壩上時,滿目荒涼,壩上是‘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如今,壩上已成為‘水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攝影家的天堂,創業者的戰場’。”陳彥嫻説,現在美麗的塞罕壩是幾代塞罕壩人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凝結而成的。

    2017-08-03
顯示更多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