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終不悔為國為民,攀高峰只爭朝夕——來自科學家們的動人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終不悔為國為民,攀高峰只爭朝夕——來自科學家們的動人故事
2020-09-18 10:01:37 來源: 新華網 提示:全文字,閱讀需要分鐘
關注學習進行時
微博
Qzone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

終不悔為國為民,攀高峰只爭朝夕——來自科學家們的動人故事

  新華社北京9月18日電 題:終不悔為國為民,攀高峰只爭朝夕——來自科學家們的動人故事

  新華社記者陳俊、褚曉亮、孟含琪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在近日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科學家愛國精神著重闡述。他強調,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後繼、接續奮鬥的結果。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祖國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凝結著廣大科學家的心血和汗水。眾多科學家將人生理想融入奮鬥中,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只爭朝夕,留下許多動人故事。

  熱愛科學,但更愛祖國

  1950年,新中國成立伊始,在美國一位化學泰鬥家中,師生展開一場傾心長談——

  “我對貴國目前的落後情況確信不疑。你若回到那裏,繼續從事科學研究是相當困難的。”導師哈弗爾德説。“雖然我的祖國滿目瘡痍,但一個愛國者是不會嫌棄祖國的。”學生説。

  回到祖國,學生成為現代理論化學研究的奠基人,培育了一批化學名家。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唐敖慶,“中國量子化學之父”。

  時隔60余年,似曾相識的一幕再次上演。

  2012年,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格裏姆徹對面前的中國青年再三邀請,希望青年留在她的團隊。青年卻婉拒恩師:“我的祖國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我迫切地想要參與並見證變化,與祖國一起成長。”

  解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結構,探索如何對目的基因進行“關閉”“恢復”和“切換”等精準“手術”,在世界上首次揭示T細胞受體復合物的結構……回國不足8年,青年就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多篇高品質論文,在艾滋病病毒結構生物學和基因編輯方面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圖文互動)(4)終不悔為國為民,攀高峰只爭朝夕——來自科學家們的動人故事

  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黃志偉帶領學生翻閱學術雜志(2017年4月27日攝)。新華社發

  他是黃志偉,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創業不易,回國一切從零開始,建設實驗室、建學科……在爭分奪秒的國際科研競爭中,黃志偉重新搭建了“戰場”。

  早上7點準時上班,直至深夜結束工作,沒有周末、沒有節假日,除夕也在實驗室度過……這是黃志偉的科研節奏。他説,我國的生命科學研究領域處于追趕階段,等不了、慢不來,也停不下。

  受黃志偉的邀請和感召,10多位學者從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回國到哈工大,立志闖出一番科研事業。

  這樣的故事一直在發生——受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的邀請,一批科學家從海外回到吉林,致力于前沿交叉學科研發;年過花甲的奉向東在海外屢獲大獎,卻回到江西鑽進泥土裏,建設了超萬畝的農田重金屬污染修復示范工程;在國外擁有獨立實驗室的胡海嵐回國後,扛起了我國係統神經科學領域的大旗……在他們看來,學得本事,本就該投身報國。

  國家所需,就加緊突破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圖文互動)(1)終不悔為國為民,攀高峰只爭朝夕——來自科學家們的動人故事

  9月16日,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智(左三)和團隊成員一起研究課題。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為加緊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兩個關鍵有效載荷的攻關,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智及團隊一直處于“緊繃”狀態。

  2017年,我國開始加緊開展引力波探測研發,由中國科學院發起的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正式啟動。2019年8月31日,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成功發射,完成在軌測試任務,項目立即進入“太極計劃”三步走的第二步。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圖文互動)(2)終不悔為國為民,攀高峰只爭朝夕——來自科學家們的動人故事

  9月16日,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智(中)和團隊成員朱俊青(左)、于濤調試設備。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這意味著,王智團隊要不斷研發提高載荷性能。他們時常忙到沒時間好好吃飯,泡麵、餅幹成了主食;項目論證需要隨時出差,不少人把行李箱放在辦公室,隨時拎包隨時出差……

  團隊承擔的任務指標要求幾近苛刻。比如,超穩望遠鏡穩定性要求是1皮米(相當于1米的一萬億分之一),而國內常規的望遠鏡穩定性要求是0.01毫米。“這樣的精度在過去幾乎沒有,壓力大時會讓人有想大哭一場的衝動。”王智説。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圖文互動)(3)終不悔為國為民,攀高峰只爭朝夕——來自科學家們的動人故事

  9月16日,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智(前)和團隊成員朱俊青調試設備。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只要人不倒,就要加油幹”。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大家總是步履匆匆。所裏承擔了神舟係列、天宮係列、火星探測器等國家項目,任務重、時間緊,許多項目都是倒排工期,延誤一天都不行。“我們也想正常休息,但我國光學領域與國際先進相比差距大,想追趕、趕超,靠正常節奏肯定不行。只能比別人少睡覺,多投入。”副所長張學軍説。

  緊迫感與執行力時刻伴隨著科學家前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馬軍帶領團隊立即加緊攻關,研發出全自動消毒裝備支援一線。洪災侵襲下,東華理工大學組成“科技防汛博士團”趕往重災區江西九江永修縣,將自主研發的災害精細探測技術投入使用。“只要國家有需要,我們頂上!”許多科學家這樣説。

  使命必達,沿著先輩的足跡出發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圖文互動)(5)終不悔為國為民,攀高峰只爭朝夕——來自科學家們的動人故事

  在海南三亞蜈支洲島海域,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浴陽結束水下工作後出水(4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九月的一天,陽光照射著西沙海域,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浴陽從海面探出頭,陽光把他的臉曬得黢黑。

  經過幾代人不懈努力,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在南海建成了世界最大珊瑚礁生態保護示范區。對主攻珊瑚礁生態修復的張浴陽來説,他的任務是每年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南海島礁“種”珊瑚。

  下潛到深深的海底,用手將珊瑚幼體固定在苗圃上,作業4到6小時後回到船上繼續做研究,第二天再下海……十幾年如一日的科研生活,他要這樣度過。

  盡管經驗豐富,還是有意外發生。2019年的一天,張浴陽提著裝珊瑚的籃子在水下行走,發現迷路時他已經偏離了近200米。氧氣耗盡,他不得不從18米深的水底直接上浮,導致身體受損。可恢復後,他又提著籃子下海了。

  珊瑚的生存條件很苛刻,種珊瑚總是面臨失敗。“我們有耐心,失敗一次,就改進方法再來一次。”張浴陽指著一張圖片説,他們最早種植的一批珊瑚已經近一米長。

  漂泊在海上,孤獨時刻伴隨他。有信號時,張浴陽會給孩子發視頻;更多時候,他都伏在時而晃動的桌上看文獻、寫報告。“珊瑚可以保礁護岸,對我國生態環境至關重要。”他説,20世紀60年代,老一輩的科研人員從小舢板起家,在廣闊的南海印下了孤獨的足跡,更激勵著他和同事們堅守,潛心研究。

  在全國各地,眾多的“張浴陽”活躍在科研一線。江西九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業高級工程師梁躍龍畢業後鑽進大山裏,30余年來專注于完善生物資源庫,有高校向他拋出橄欖枝,被他拒絕;華中科技大學一群科學家在防空洞改建的實驗室,忍受常人難以想像的孤寂,一次次將萬有引力常數G值推向新的測量精度……

  老一輩滿頭白發,新生代逐漸成長,唯一不變的是初心與傳承。他們的目光所及,意志所在,使命必達。(參與記者:楊思琪、荊淮僑、姚子雲、朱涵)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3261126509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