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關切開放事|開放,開啟中國教育新篇章
總書記關切開放事|開放,開啟中國教育新篇章
2019-11-20 19:51:25 來源: 新華網 提示:全文字,閱讀需要分鐘
關注學習進行時
微博
Qzone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總書記關切開放事)開放,開啟中國教育新篇章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 題:開放,開啟中國教育新篇章

  新華社記者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教育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就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全方位戰略部署,提出“要擴大教育開放,同世界一流資源開展高水準合作辦學”。

  截至目前,作為教育開放的重要內容,我國經教育部和各省市審批通過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總計2405個,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人才;同時,與52個國家或地區簽署了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

  開放,帶給中國教育新氣象,開啟中國教育新篇章。

  打開“窗戶”:相送“希望”“幸福”

  初冬的暖陽,灑進曲阜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的俄語教室。

  一堂課臨近尾聲,61歲的俄羅斯籍外教娜傑日達·瓦西裏耶夫娜·拉祖姆科娃輕輕起了個頭,帶領學生們深情地唱起俄文歌曲《哦!嚴寒啊嚴寒》。

  “孔夫子的家鄉曲阜是座安靜而美麗的小城。在我心中,這裏是最適合讀書人做學問的地方。”拉祖姆科娃説。

  得益于俄羅斯秋明國立大學與曲阜師范大學的友好合作,5年前,精通俄語、法語、意大利語等6門語言的拉祖姆科娃從家鄉秋明市來到孔子故裏,教授俄語與俄羅斯文化。

  在俄語中,“娜傑日達”是“希望”的意思,拉祖姆科娃十分樂意學生們稱呼她“希望老師”。她教的多名學生多次在高校俄語大賽中獲得佳績,有的學生還因此得到公派留學機會,這讓她特別高興。

  俄語係2018級學生劉連旭説,拉祖姆科娃嚴謹、敬業,她的課程,讓同學們受益匪淺。

  “我教學生們俄語,為他們打開一扇希望的窗戶;他們教我漢語,也為我打開一扇了解中華文明的窗戶。”拉祖姆科娃説,過去5年,是她30多年教育生涯最高産階段,她與中國同事一道,撰寫了3部專著,發表了30多篇論文。

  拉祖姆科娃介紹,每次回俄羅斯度假,她都樂于向人們講述在中國的見聞與感悟。其中,談的最多的還是孔子及其“有教無類”“學而不厭”的教育思想。她愛給俄羅斯孩子們講孔子教育弟子的故事,讓他們學會幫助和同情弱者。

  兩年前,拉祖姆科娃獲得“齊魯友誼獎”,這是山東省為表彰外國專家而設立的最高獎勵。在中國的這些年,她以曲阜為圓心,走過哈爾濱、北京、上海、重慶、杭州等10多個城市,但曲阜始終佔據心中特殊的位置。

  “曲阜保留了古老中國許多原生的、民族的文化基因。”拉祖姆科娃説。

  言談中,記者了解,拉祖姆科娃十分珍惜在中國交流學習的機會,原本去年已到期,但她第二次續簽任教合同,再續與孔夫子的緣分。

  “追隨孔子的腳步,你就會幸福。”拉祖姆科娃給記者寫下贈言。

  網紅“洋教”:親歷、共用發展

  往蠟燭上噴“水”,蠟燭升騰起火焰;往化學器皿裏加入液體,綠色泡沫躥至屋頂……一身白大褂、戴著護目鏡、發須花白的“洋教授”戴偉,用一口流利的漢語,以幽默風趣的方式向中國孩子們展示化學世界的神奇,引來“哇”聲一片。

  戴偉今年61歲,來自英國,是北京化工大學的特聘教授。這位拉祖姆科娃的同齡人,20年前就來到了中國的大學校園和實驗室,一直沒有離開。

  上個世紀80年代,戴偉第一次來中國參加國際會議,愛上了中國。1996年,這位年輕的化學家接到北京化工大學的邀請後,辭去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化學系教學委員會主席職務,來到北京。

  當時,中國大學及科研機構的實驗室條件、待遇等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我英國的同學、同事都不理解我的選擇。我説,我相信中國的發展潛力,幾年以後你們來中國看看,才能明白我為什麼要來中國。”戴偉回憶説。

  來到中國後,戴偉成為北京化工大學化工資源有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特聘教授。2001年,他榮獲國家外國專家局頒發的中國政府友誼獎。2005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這是我國頒發給外國專家的最高獎項。

  戴偉表示,中國大學教育及科研領域的飛速發展讓他感受最深;作為親歷者和共用者,特別慶幸當年的選擇。

  去年以來,戴偉開通短視頻和微博賬號“戴博士實驗室”,將各種有趣的化學實驗視頻上傳網絡,成為“網紅教授”,目前粉絲已超過300萬。

  再過幾年,戴偉就要退休,他表示將繼續留在中國從事科普工作。

  “很高興能繼續在中國進行科學傳播,繼續見證中國創新發展新氣象。”戴偉説。

  合作辦學:共用“融合”“情誼”

  古城蘇州,有這樣一位年逾古稀的外國老人,每天騎著自行車,怡然穿行于大街小巷。他是江蘇西交利物浦大學副校長古德曼。

  “20世紀70年代我來中國讀書時,中國在校大學生數量只有80萬,現在這個數字已接近4000萬。這是非常驚人的變化!”古德曼説。

  2006年,西安交通大學與英國利物浦大學合作創建西交利物浦大學。教職員工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外籍教師佔教師隊伍的80%。

  早在1976年,古德曼就曾來華留學。40多年來,他多次深入中國各地參觀考察。2014年,已經退休的他來到蘇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這所大學,繼續教育和研究事業。

  古德曼認為,西交利物浦大學把中國的教育精華和西方高等教育的成功實踐融合在一起,是了不起的成就。目前,該校擁有1.7萬名學生,發展迅猛。

  “過去50年,我先後在世界上7所大學工作過。‘大學’是催生思想和學習的地方,而它就在這裏。”古德曼説,自己有一個夢想,要為共建現代中國高等教育出力。

  2019年3月的一天,浙江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收到一封特殊的來信。東帝汶總理夫人伊莎貝爾在信中對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的教育品質、對東帝汶人才培養的幫助表示讚賞和感謝。

  2017年底,來自東帝汶的45名學員到達浙江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參加為期1年的非學歷培訓。

  電工技術、數控加工、電腦繪圖及産品設計、企業實踐……“幹貨”滿滿的培訓緊張有序地展開。學習之余,中國師生經常邀請東帝汶學員一起用餐、過周末。

  “班主任老師就像我的第二個媽媽,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就像我的第二個家。”東帝汶學生喬迪説。

  結束學習回國的那一天,東帝汶學生的行囊裏塞滿了中國結、香包等紀念品。“他們説,他們想把一年裏的回憶,全部打包帶回去。”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應媛波回憶。

  記者了解,近年來,浙江不斷提升教育對外開放的層次與規模,讓中國教育的“朋友圈”匯集更多人氣與情誼。截至2017年,浙江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已達18743人。(記者魏聖曜、胡浩、陳席元、魏夢佳、顧小立)

【糾錯】 責任編輯: 吳咏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25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