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1 04/ 20 15:36:52
來源:《瞭望》

瞭望丨40歲,我們風華正茂

字體:

  ◆ 今天,2021年4月20日,瞭望40歲生日。 40年前,《瞭望》創刊,並以“中南海紀事”欄目一鳴驚人,傳遞來自中央高層的權威聲音

  ◆ 40年來,《瞭望》曾首次披露鄧小平同志關于什麼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論述,曾向華羅庚提問如何建造中國的“通天塔”,曾與費孝通暢談中國的“小城鎮、大問題”,也曾提出要用就業率考核政府、關注外賣騎手被演算法擠壓的人生……

  ◆ 四十歲,風華正茂。歷經改版更新的《瞭望》進一步突出高端權威特色,新開設的“治國理政紀事”專欄,既是對“中南海紀事”專欄的致敬,也是“新征程、再出發”的嶄新嘗試

  ◆ 40年前,《瞭望》新生,時值中國改革開放大潮初起。40年後,《瞭望》不惑,恰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揚帆啟航。

瞭望,生日快樂!

王霽雯/繪

四十不惑再出發

——寫在《瞭望》創刊40周年之際

  2021年4月20日,《瞭望》不惑。曾經一本薄薄的黑白版本刊物,早已成為中國時政刊物排頭兵。

  ▲ 左圖:1981年4月20日出版的《瞭望》創刊號封面。右圖:2021年4月19日出版第16期《瞭望》封面。

  我們從偉大的變革時代中來。《瞭望》誕生之時,前有十一屆三中全會,吹起改革開放的東風;後有十一屆六中全會,作出第二個歷史決議。由此,中國開啟了團結一致向前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新的長徵。

  我們向民族的偉大復興願景前行。《瞭望》不惑之年,正值建黨百年,“十四五”規劃建議擘畫了一幅宏偉壯闊的建設藍圖,開啟了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

  與這個偉大的時代一起,《瞭望》走過40年,留下了燃燒的激情,留下了拼搏的汗水,也留下了奮鬥的探索,作為瞭望者的發現力、判斷力、洞察力薪火相傳。

  值此之際,我們希望與一路相伴走來的老讀者,一起重溫過去;幸能相逢的新讀者,也可借此分享我們篳路藍縷、玉汝于成的新聞歷程。

  站上山巔,我們瞭望。回首來時路,我們是《瞭望》。展望前程,繼續莊嚴承諾,我們依然是《瞭望》。

  一

  站在歷史的轉折點,真理標準大討論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中國的改革吹響了啟航號角。1981年,“中南海紀事”一鳴驚人,《瞭望》以傳遞來自中國高層的第一手獨家新聞,打開了新中國新時期最早的最高層政治公開化窗口。

  站高望遠、高端權威,是《瞭望》創刊初始的氣質和底色,40年來,《瞭望》一以貫之。

  40年前,改革開放大潮初起,百業俱興。當時,大型新聞周刊已經是世界各國新聞事業發展潮流,但國內還沒有一本這樣的刊物。

  時任新華社副社長穆青認為,我們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又正逢這樣一個偉大的改革開放時代,需要新聞事業進一步興旺繁榮。辦好一份大型新聞周刊,是黨、人民和時代賦予的任務。

  1981年初,新華社決定創辦《瞭望》。首先成立《瞭望》月刊,積累經驗,訓練隊伍,擴大影響。同時計劃在《瞭望》創刊號上撰寫一篇特稿,報道中央領導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和全國人民幸福生活運籌帷幄、日夜操勞的工作情景,以激勵全黨、全國人民奮發圖強,同心同德幹“四化”。

  受命採寫這篇特稿的記者馮健、曾建徽在中南海採訪了10天,共參加了7次座談會,收集、記錄的資料達數萬字,其內容之豐富,一篇通訊難以盡納。于是,編輯部決定開設“中南海紀事”專欄。

  開設專欄報道中央領導工作情況,這在新中國新聞史上沒有先例。于是,穆青專門寫了一個報告,把《瞭望》雜志開辦“中南海紀事”專欄的計劃、專欄第一批選題以及第一篇文稿《中南海的春天》,一並呈送中央領導同志。

  穆青的報告在3月25日送出,鄧小平同志在3月26日就圈閱了這個報告,批復:“可以”。

  ▲ 1981年3月26日,新華社關于在《瞭望》開辟“中南海紀事”專欄的送審報告,得到鄧小平同志支援

  1981年4月20日,《中南海的春天》隨著“中南海紀事”專欄,在《瞭望》創刊號上同讀者見面。“九盡冬去。春天,又來到了中南海。”充滿細節的特寫,把曾充滿神秘感的中國國家領導機構的神秘面紗掀開了一角。

  ▲ 1981年4月20日,《瞭望》創刊時開設“中南海紀事”專欄,首篇報道《中南海的春天》,傳遞來自中國高層的第—手獨家新聞,引起國內外讀者的高度關注

  “中南海紀事”,打開了新中國新時期最早的最高層政治公開化窗口,這是改革開放在中國新聞界留下的深刻印記。

  《瞭望》原總編輯陳大斌説,在“中南海紀事”之前,外界對中央的事情不了解。《瞭望》把這個窗戶打開了,用一鳴驚人形容不過分。

  “《瞭望》披露高層資訊,一度引起中央警衛局緊張。”《瞭望》籌辦者之一、原副總編輯劉野説,發表于1983年第9期“中南海紀事”專欄的《晨曦初照的時刻》,是媒體首次集中披露中央領導人工作之余堅持體育鍛煉的新聞報道。

  “這是編委會決定的選題。”採寫記者朱敏之曾經在一篇回憶文章中這樣説,為了讓群眾更近距離地感受中央領導的工作和生活。“文章發表之後引起了警衛局的緊張,我也擔心有點什麼偏差。”但是稿子發表之後的社會反響很好。

  1984年1月2日,《瞭望》月刊改為周刊,成為新中國第一本新聞周刊。從“中南海紀事”專欄起步,《瞭望》傳遞來自中國高層的第—手獨家新聞,引起國內外讀者的高度關注,樹立起她在國內時政期刊中的權威地位。

  ▲ 1984年1月2日,《瞭望》月刊改為周刊,成為新中國第一本新聞周刊

  梳理過往報道發現,現任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5位曾在《瞭望》發表署名文章或接受專訪。其中,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間所發表的署名文章或接受專訪的報道,就達10篇。

  二

  《瞭望》創刊的四十年,是改革開放富民強國的四十年,也是傳媒快速發展的四十年,我們見證歷史、記錄歷史,參與歷史、創造歷史。

  一如刊名,《瞭望》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航程上的瞭望者:站高望遠,瞭望航向,助力中國號巨輪如期抵達既定目標;解析最高層、最權威部署,奮楫猛進,鼓足自信的風帆;傳遞來自一線的聲音,凝聚力量,萬眾一心,劃好實幹之槳。

  40年來,立時代潮頭、發九州先聲、察國情民瘼,始終是《瞭望》不變的責任與擔當。

  《瞭望》創刊之初,曾向全社會發出徵求刊名啟事,大多數人選擇《瞭望》這個刊名。

  “這個刊名有團結一致向前看之意。”劉野説,正如約瑟夫·普利策所言,公共傳媒是社會生命的第一線瞭望者。

  自創刊起,《瞭望》的使命一如刊名,感國勢之興旺、立時代之潮頭、發人民之心聲,始終堅守辦刊目的與服務對象——《瞭望》是為黨為國家、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的。

  40年來,《瞭望》與時代同頻共振,不斷發出中國社會變革的先聲。

  1984年6月30日上午,鄧小平同志在人民大會堂會見第二次中日民間人士會議日方委員會代表團。他在這次談話中係統闡述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産黨在實踐中形成的最重要的方針政策和理論觀點,清晰勾畫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框架。

  採訪會見的《瞭望》記者朱敏之,將鄧小平的講話記錄下來整理成了《鄧小平談什麼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文。1984年8月20日,這篇文章在《瞭望》周刊“中南海紀事”專欄獨家刊出,成為國內首次披露鄧小平同志關于什麼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論述。

  在此文基礎上,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書出版。從此,國外媒體開始提到“中國的道路”。

  “後來,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為了編輯《鄧小平文選》,尋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文首先發表的出處,在《瞭望》找到我,根據我的採訪記錄核實了文章中的一些內容。經過修改,此文後來被選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朱敏之説。

  40年來,《瞭望》與國家發展同願同行,見證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

  邀請彭真同志解讀憲法修改為何能體現中國最大多數人民的利益,向華羅庚提問如何建造中國的“通天塔”,與費孝通暢談中國的“小城鎮、大問題”,前瞻大部制改革……在40年來的《瞭望》合訂本上,能看到一長串耳熟能詳的作者名字,他們或已身居高位,或是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是他們以筆記錄,與《瞭望》共同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

  40年來,《瞭望》與人民休戚與共,始終為人民鼓與呼。

  以法治思維審視北京東方廣場工程引發的思考;提出要用就業率考核政府;以案促改對甕安官場“怪”狀發出警號;關注外賣騎手被演算法擠壓的人生;走進王淦昌、朱光亞、路遙、袁隆平的內心世界,解析平凡人點滴善行背後的精神光譜……《瞭望》的目光,須臾未曾脫離人民,《瞭望》的立場,緊緊站在黨和人民一邊。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需,一直是《瞭望》報道的出發點與著力點。

  在大轉折時代的起點上誕生,如今四十不惑的《瞭望》,一直探索著“新聞性、權威性、思想性、可讀性高度統一”的特色,“集一周于一日”,將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詳盡地將重大新聞的來龍去脈告訴讀者,做“瞭望者的瞭望臺”。深度解析中央決策,前瞻社會變革走向,是《瞭望》對時代對讀者的莊嚴承諾。

  三

  在新世紀的傳媒大變革和多媒體傳播大趨勢下,面對傳媒環境的巨變,《瞭望》以內容建設為核心,全方位提升品牌報道的影響力、競爭力,加速形成中國時政新聞期刊“第一品牌”。

  從一本周刊到多本期刊方陣,從傳統媒體到以《瞭望評辨天下》為先鋒闖入電視媒體,再到以“智庫型媒體、媒體型智庫”為尖兵,創新性地楔入數字媒體領域,《瞭望》打造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時政期刊集群,步入拼搏奮鬥的角力期、奮進期。

  進入21世紀,全媒體時代迎面而來。面對變化,《瞭望》全力以赴回答這份時代考題。

  對此,《瞭望》始終以內容為王,堅持權威高端的報道優勢。

  2006年,《瞭望》從黑白刊改為彩刊,更加注重挖掘重大的獨家新聞和組織重大主題報道,注重對中國和世界重大事件的權威性深度報道,注重對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現象和發展趨勢的權威性和前瞻性剖析。

  當年的“中南海紀事”專欄,轉為每期刊出的“高層決策背景”欄目,繼續“獨家發布來自高層的第一手資訊”,及時解讀重大決策的來龍去脈。這種權威深度解讀,形成其自身獨特氣質和站位優勢。

  對此,《瞭望》保持著強烈的危機意識、競爭意識。

  進入新世紀,把瞭望打造成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時政期刊集群,進入了角力期、奮進期。《瞭望》以內容建設為核心,全方位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加速形成中國時政新聞期刊“第一品牌”效應。

  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瞭望以《瞭望》新聞周刊為旗艦,形成了包括《瞭望東方周刊》《環球》《財經國家周刊》的中國最大的新聞期刊集群。

  對此,瞭望堅持守正創新,實現從辦媒體到辦平臺的新跨越。

  近年來,瞭望周刊社堅持高端、權威、敏銳、深刻等特色,全力打造“媒體型智庫、智庫型媒體”,用專業性贏得話語權,用創造性獲取影響力,形成紙刊、智庫、新媒體共同發力的傳播矩陣。

  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變、因改革而興,被寫在了《瞭望》的基因裏。四十年來,我們有過很多變化,但始終不變的,是“瞭望者”的使命與定位。

  瞭望品牌的係列刊物、節目、項目等,仍將繼續著力于政治、經濟、社會等重大主題和中國公共政策報道,發揮“權威洞察”與“深度報道”兩大優勢,強化“高層決策解讀、熱點深度報道、資訊準確有效、專家權威觀察、全新知識背景”的內容特色,努力為海內外讀者提供來自中國高層的第一手資訊,係統解析重大時事內情和發展變化趨勢。

  始終不變的,是“瞭望者”的報道氣質。《瞭望》繼續強化“導向正確、立場堅定,視野開闊、權威大氣,視角高位、洞察深刻,嚴謹周密、言之有物,必讀可讀、貼近傳播,影響輿論、引領熱點,呼喚政策、推動決策”的報道品質,在這個社會轉型的偉大年代,構築疏導者、建設者、思想者、引領者的氣質。在中國發展的關鍵時期,深入彰顯“中國價值”“中國判斷”。

  40年接續努力,《瞭望》先後獲得“國家期刊獎”“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等眾多獎勵,多次被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領導譽為“中國時事政經期刊的一面旗幟”。2009年9月,經中央領導同志審查提議,《瞭望》作為唯一期刊,被冠以“我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聞周刊”亮相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國家建設成就展。10年後,《瞭望》又再次入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 《瞭望》作為唯一期刊,被冠以“我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聞周刊”亮相新中國成立 60 周年國家建設成就展

  這既是與偉大時代同行的歷程,也是在偉大的時代不斷自我迭代的成果。從提質擴版、創新欄目再到融合發展,《瞭望》的探索創新從未停止。

  四

  統籌“兩個大局”,傳統媒體迎來深度融合創新新局面。2021年,新華社發揮核心優勢、集中權威報道資源,在《瞭望》精心打造“治國理政紀事”專欄,深度解析中央重大部署和重要理念,集權威性、思想性、專業性、獨家性于一體,心懷國之大者、解析國之大者、傳遞國之大者,以大視野、大縱深、大情懷打開了新時代高端時政報道的新窗口。

  40年間,從“中南海紀事”到“治國理政紀事”,瞭望站高望遠,始終是“瞭望者的瞭望臺”,深探媒體融合發展,發揮著主力軍在主戰場一錘定音的影響力。

  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蓬勃向前。融通中外,融合創新,是時代也是讀者向《瞭望》提出的新要求。

  2019年伊始,《瞭望》新聞周刊全新改版。為向瞭望創刊號“珠峰”封面致敬,第一期改版封面同樣選用了天際之下的珠穆朗瑪峰圖片,致敬過往、致敬前輩,表達不忘初心、繼往開來的決心。

  ▲ 2019年1月7日,《瞭望》新聞周刊全新改版,出版的第1期再次選擇以珠穆朗瑪峰圖片作封面

  欄目上,優化“封面專題”“權威訪談”“決策背景”“社評”“時評”等傳統欄目,增設“第一學習”“善治策論”“美麗中國”“新青年”“文化談”等新欄目。其中,“第一學習”欄目常態化、機制化刊發關于習近平總書記的報道。

  內容上,堅持權威性、思想性、新聞性、可讀性有機統一的追求,努力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新聞、有深度的解析、有意義的閱讀,在喧嘩、繁雜中凸顯“站高望遠”的特質。

  我們的堅守是:高端定位、高格品位、高明站位。

  2021年2月,新華社社長何平對瞭望周刊社2020年工作總結作出批示:“瞭望周刊堅持政治家辦刊,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充分發揮時政刊物排頭兵作用,報道影響力不斷提升,成績值得充分肯定。新的一年要圍繞建黨百年這一主線,組織推出更多有深度、有分量、有影響的文章,讓主旋律更強勁。”

  ▲ 2021年,《瞭望》新聞周刊再次改版。這是2021年第1期刊物的封面

  四十正芳華。《瞭望》再次改版更新,把準“黨刊品格”“大刊品位”“國社品質”的定位、地位、站位,堅守高端、高格、高明,保持、鞏固、強化高端性、權威性。

  這次改版,《瞭望》進一步突出高端權威特色,最突出的,是開設“治國理政紀事”專欄。

  ▲ 2021年2月22日,新華社在《瞭望》開設“治國理政紀事”專欄,專欄圍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主題、“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主線,聚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重大戰略部署,記述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格局、新征程的與時俱進,解讀內在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

  2021年2月22日,“治國理政紀事”專欄上線,並刊發專稿解讀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內涵要義。該專欄圍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主題、“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主線,聚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重大戰略部署,記述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格局、新征程的與時俱進,解讀內在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

  以“治國理政紀事”專欄為龍頭,《瞭望》把握融媒體環境下閱讀形式和特點,探索重大主題報道文字與融媒體形式並行策劃,以更加多元立體的融媒呈現展現重大時政主題,提升受眾的閱讀感受,全方位增強融合傳播效果,打造融合發展的生態係統。

  《瞭望》創刊40年之際,這既是對“中南海紀事”專欄的致敬,也是“新征程、再出發”的嶄新嘗試。

  我們將進一步凸顯高端化、深刻性、融合態——將刊物變成融合傳播平臺。四十不惑的《瞭望》堅決落實“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要求,深度整合內部內容、端口、人力資源;加大力度開門辦刊、辦端,連結、聚合更多外部資源,提升融合發展品質、效果;強化瞭望數據媒體實驗室技術創新應用,整合報道與智庫業務,對接研究與實踐、專家與基層資源、需求,借助更多智能化技術支撐,建設一個優質、跨媒的傳播、交流、研討平臺,打造瞭望者的瞭望臺。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繼往開來,接續奮鬥。

  40年前,《瞭望》新生,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大潮初起。40年後,《瞭望》不惑,又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啟航。

  偉大的時代催人奮進。珠穆朗瑪峰,一直矗立在我們心間。站高望遠,上下求索,是瞭望人的永恒追求。 (文丨《瞭望》編輯部)

【糾錯】 【責任編輯:周楚卿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2410112735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