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1 04/ 12 09:29:07
來源:新華網

這片樹葉,改變了世界!

字體:

一片樹葉

有沒有可能改變世界?

就是這樣小小的葉子

長圓形或橢圓形

顏色是普普通通的綠

實在不算起眼

然而這葉子

呼吸過山林間的雲煙氤氳

感受過土壤和手掌的溫度

受過炙烤、嘗過浮沉

也曾漂洋過海經行歷歷萬鄉

也曾街頭巷尾看遍人間煙火

是的

這就是茶

幾千年了……

在茫茫的大千世界裏

是中國人選擇了茶

也是茶

選擇了中國人

入喉

舉杯,輕呷一口

最先與舌尖相遇的感覺

一定是凝滯的、厚重的

“不苦不澀不為茶”

苦,正是茶的本來面目

茶的故事

要從“荼”字説起

一般認為

中唐(約西元8世紀)以前

並沒有“茶”這個字

用來表示“茶”的是“荼”

而“荼”的本義指苦荼

也就是一種苦菜

後來,飲茶日益普及

作為飲用植物的“荼”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

由于“荼”是一個多義字

人們擔心同“荼”字的其他含義相混淆

于是就把“荼”字減去一筆

成為今天常見的“茶”字

比起實實在在的文字

更為悠遠而縹緲的神話傳説

更早詮釋了中國人與茶的緣分

“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

神農氏發現了茶

並且將茶作為了解毒的靈藥

甫一登場

這輕飄飄的芽葉背後

就是沉甸甸的生存與死亡

從藥用、食用再到飲用

從貢品、祭品再到商品

茶一直在變

人們對待茶的態度也在變

唐人煎茶、宋人點茶、明清泡茶

飲茶的人來了又去,去了又來

絲綢之路上駝鈴悠揚

茶馬古道上旅人匆匆

來自東方的神奇樹葉

最終成就了全世界的舉杯共飲

清香從未散去

回首已是千年

入味

中國人愛茶,也懂茶

在時光裏浸透

茶味也是人生況味的匯聚

茶湯清亮,映出無數離合悲歡

唐朝,一個由僧人撫養長大的孩子

改變了茶的歷史

他不慕榮華、不愛富貴

偏偏一生嗜茶

茶的性狀、品質、産地、

種植、採制、烹飲、器具……

各種茶事他了如指掌

正是他寫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

那本書叫《茶經》

他是“茶聖”陸羽

茶是生活的情趣

賭書潑茶的佳話流傳至今

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倆

都喜好讀書藏書

李清照記憶力又強

所以每次飯後一起烹茶

就用比賽的方式決定飲茶先後

一人問某典故

是出自哪本書哪一卷第幾頁第幾行

對方答中先喝

可贏者往往因為太過開心

反而將茶水灑了一身

茶也是生活之外的智慧

“吃茶去”是著名的一段禪宗公案

禪茶一味,深意無窮

師問新到:“ 曾到此間麼?”

曰:“曾到。”

師曰:“吃茶去。”

又問僧,僧曰:“不曾到。”

師曰:“吃茶去。”

後院主問曰:

“為什麼曾到也雲吃茶去,

不曾到也雲吃茶去?”

師召院主,主應喏。

師曰:“吃茶去。”

茶可滿足口腹之欲

更滋潤精神,直通神妙

盧仝的《七碗茶歌》

正解得其中真味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入心

中國是茶的故鄉

也只有茶

最投中國人的脾氣:

含蓄而內斂、樸素而溫厚

可供飲用的液體千千萬

有的解渴,有的解饞

茶卻是要“品”的

一定要靜下心來、認認真真

品茶是鑒別茶的味道

更是咂摸世事與人生

茶香繚繞間

幽情遠思,一片神行

飲啜之始

嘗到的都是苦

然而緊接著

這種濃鬱就從舌面散開

漾成醇和、鮮爽,漸漸彌漫口腔

及至咽下,回甘登場

清甜的氣息

終于全方位“統領”唇、齒、喉、舌

好茶總是先澀後香

人生總是甘苦交疊

最關鍵的是“品”的過程

要一一嘗過、細細體會、慢慢感悟

然而,茶又是最包容的

它置身事外引人思考

也不聲不響地擁抱一切

它可以是商務應酬往來的高端

也可以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

可以是公園老大爺三五成群的怡然自得

也可以是上班族保溫杯裏的佛係養生

伴著古琴

它能演繹最風雅的詩情畫意

搭著相聲

它也能滿足最通俗的快樂

……

這就是茶

是中國人的一種文化基因

更是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態度:

不卑不亢、和合為要

一茶一世界

一葉一乾坤

由新華網獨家出品的

大型茶文化史詩音樂劇

《茶道:一葉乾坤》

將于2021年4月12日-13日

在中國歷史研究院光啟劇場隆重上演

讓我們一同

飲茶入夢,共品茶道

 

來源:新華網

出品人:田舒斌 錢彤

總策劃:徐姍娜

策劃:周紅軍 劉加文

監制:劉洪 牟彥秋 陳璟春

作者:董靜雪

編輯:貴婷

校對:劉怡然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7318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