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1 04/ 08 09:53:28
來源:紅旗文稿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文化意義

字體:

  作者:范玉剛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體現了中國共産黨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實現有效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在世界舞臺上高揚了社會主義旗幟,展示了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進程中應有的精神風貌和積極進取的意志品質,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偉大的文化力量。

  在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中蓄積了文化力量,築牢了“中國之治”的精神根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産黨長期執政的歷史必然性的生動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優越性、合理性和科學性的具體呈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顯著優勢的充分彰顯。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充分説明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優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政治保障。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投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實踐,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在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全體人民從心理上去除無奈于貧窮、匍匐于窮困的思想觀念之根,同時也從文化價值上植入立志脫貧、克服精神貧乏的尊嚴意識之根,這是一種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一種精神力量的成長,從而進一步築牢了巍然聳立的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多樣化的文化實踐,不僅有利于鞏固脫貧的物質成果,更能促使一種精神價值的養成,這種精神價值的成長有力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

  文化承載著民族發展的血脈,是構築民族精神的基石,也是衡量一個國家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文化不僅為一個國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復興鑄魂,更在經濟社會轉型和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發揮著強有力的價值感召和精神引領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止于當下現實性之物質困頓的擺脫,更在于一個民族長遠的精神意志的高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彰顯的文化追求和精神成長,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歷史性進步和文化創造,成為滋潤著“中國之治”的精神基礎,有效推動了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為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文化根基。

  價值觀念在文化中起重要作用,文化影響力首先是價值觀念的影響力。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傳播和踐行是形成社會凝聚力和鑄就民族精神高地的粘結劑,能夠廣泛地團結人民向著發展目標奮勇前進,以共同的思想基礎夯實國家治理的精神根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傳播和踐行的過程,數以百萬計的扶貧幹部下鄉扶貧,一些幹部擔任村第一書記,這本身就是全社會主流文化價值觀的有效傳播。

  文化影響力首先要在本土上站起來、強起來,才有可能成為全球化舞臺上的引領型文化,成為在國際上發揮影響力的主導文化形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強有力的拱衛。中國的發展成就,以有目共睹的現實消解了各種唱衰中國的論調和唯西方模式馬首是瞻的喧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表明,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完全不同于西方依靠殖民、掠奪和擴張得以發展強大的現代化之路,中國的成功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中煥發出一種整體性的文化力量,推動了中國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在世界舞臺上更好展現了“中國形象”。

  在全社會激發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的精神意志,全面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採

  中華民族多災多難,貧困一直是壓在中國人民身上難以去除的大山,無數的先賢志士為消除貧困做出了艱苦不懈的努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團結帶領人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所謂“盛世”都不曾做到的偉大壯舉。同時,這也是人類減貧史和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跡,創造了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獲的不僅是物質文明的勝利,更是精神文明的成長、人民精神力量的增強。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脫貧攻堅偉大鬥爭,鍛造形成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是中國共産黨性質宗旨、中國人民意志品質、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充分彰顯,賡續傳承了偉大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的不單是物質的貧窮,同時也進一步鍛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必將激發新時代中國人民的精神追求,進一步照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增強我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抵禦一切外來阻撓打壓的決心和意志,其文化意義影響深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極大地彰顯了貧困群眾在歷史進程中的主體地位。人民是歷史舞臺上的“劇中人”,更是書寫民族史詩的“劇作者”。我們注重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動能,實行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既富口袋也富腦袋,引導貧困群眾依靠勤勞雙手和頑強意志擺脫貧困、改變命運。貧困群眾脫貧並積極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鍛煉了他們的意志,增強了他們自力更生的精神,激發了他們改變貧困面貌的決心和幹勁,使他們從內心生發出依靠自己努力改變命運的力量,艱苦奮鬥、苦幹實幹、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廣大貧困地區蔚然成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對他們精神成長的激勵和精神意志的激發,正是在此意義上築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根基,促進中華民族堅強有力地邁入精神上“強起來”的新時代。

  這種偉大實踐所煥發的精神力量,也贏得了全社會對貧困群眾的人生尊嚴、公平權利、均等機會、能力素質、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的關注和尊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是經濟上的成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經濟基礎,更是一種具有文明意味的文化探索和文化實踐。

  只有以文化煥發出來的內生動力,才能鞏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果。展望未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順利開啟,一幅新的社會圖景正在徐徐展開。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基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步伐更加堅定有力,面對波詭雲譎的世界變局將更有戰略定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精神力量的凝聚,必將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思想基礎,必將進一步鞏固中國共産黨執政的群眾根基,在進一步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中深化中國共産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性進步中體現了一種文化創造,極大地拓展了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為全球有效治理樹立了價值參照係

  文化價值、精神信仰之于克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乃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來看,強調文化的鼓舞人心作用和文化價值的引導與生長至關重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品質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只有以文化的力量使人們真正從精神上站起來,脫貧奔小康與人的全面發展才有了內在的關聯,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才有所提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有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文化追求和精神價值,在全球治理和人類共同發展上也貢獻了中國方案。我國是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首個實現聯合國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和率先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為世界如何消滅貧困樹立了標桿和典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的文化成長和多樣化的文化實踐,有力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創造和昂揚進取的精神風貌,對于全球有效治理、重構世界文明秩序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這是一種中國文化創造,其中蘊含的文明價值導向將有助于人類走出目前的困境和歧途,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間正道邁進。(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教授、中央黨校創新工程首席專家)

【糾錯】 【責任編輯:徐可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41127305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