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1 03/ 09 07:52:4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中國風”牽手“三維建模”,溫情詮釋“中國減貧學”

字體:

  “中國風”牽手“三維建模”,溫情詮釋“中國減貧學”

  新華社動畫微電影《夢中的阿嫫》用創意親情故事向海內外講述中國減貧奇跡

  用動畫向海內外觀眾講述《中國減貧學》智庫報告?

  既不是“科普”動畫,還沒有旁白解説?

  這聽起來就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近日,由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和新華社音視頻部聯合制作的首部減貧學動畫微電影《夢中的阿嫫》,把“不可能”變成了現實。

  全片時長3分半,沒有一句臺詞,沒有人物表情,大量運用中國傳統水墨元素和蒙太奇手法……

  這是一部不那麼“典型”的動畫,卻講述了一個典型的中國脫貧故事。

  《夢中的阿嫫》以四川涼山懸崖村彝族群眾脫貧為創作背景,用母女兩代人跨時空的命運反差,傳遞脫貧攻堅改變貧困家庭命運的故事內核。

  如何用簡短的動畫呈現中國一億人脫貧的偉大成就?如何既體現智庫專業性,還能讓觀眾看得懂?帶著這些問題,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探訪創作團隊,聊一聊這部動畫背後的故事。

  “讓學者看到學術,讓百姓看到故事”

  “我們過去印象中的智庫報告,一直是面向精英和決策者的,它的讀者是‘關鍵少數’。而大眾傳播是面向‘最大公約數’的,到達人群越廣越好。”

  《夢中的阿嫫》導演之一、新華社廣東分社副總編輯肖思思説:“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作為媒體型智庫,正是要尋找‘關鍵少數’和‘最大公約數’間的平衡,這也是動畫面臨的首要問題。”

  找到這個平衡有多難?肖思思用了一個詞來形容——“無人區”。

  既要兼顧學術,又要創新表現形式,主創團隊並不是沒有糾結過:是做成科普式動畫,還是打造一部以講故事為主的動畫短片?

  反覆比較方案,團隊決定“讓學者看到學術,讓百姓看到故事”,踏踏實實講好一個故事,和觀眾共情。

  主創團隊本身就是《中國減貧學》智庫報告課題組成員,他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見證智庫報告從草稿、磨合到出爐的全過程,並為報告提供了可視化方案。

  其中關鍵的一環是聽脫貧攻堅一線的同事們講述採訪故事。

  “新華社記者的調研特長和優勢,對散落在各地的故事的挖掘,有獨到的敏感。”肖思思説。

  在動畫導演、新華社音視頻部編輯張寶亢眼中,這些真實的一線故事,是動畫的制勝法寶之一。“動畫靠的是團隊的力量,經歷無數場‘頭腦風暴’。最終定出了用小切口、生動的案例講故事的方案,用故事闡釋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創新。”

  其中,新華社四川分社記者吳光于展示的照片,深深打動了主創團隊。

  那是一張記者攀爬懸梯的照片。拍攝地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懸崖村,一個因“雲端懸梯”而聞名的貧困村。由于交通不便,懸崖村的村民想走出大山,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懸崖、跨過2556級懸梯。

  最初,村民們進出大山爬的是藤梯;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入,藤梯換為安全性更高的鋼梯……

  2020年5月,懸崖村的84戶貧困戶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的受益群體,陸續搬進了位于縣城集中安置點的新家。鋼梯變為通向新家的樓梯,他們走出懸崖村,走向新天地。

  爬下懸梯,走出大山,也走出絕望。

  這條充滿艱險的道路,正是近一億人脫貧之路的真實寫照。

《夢中的阿嫫》設計草圖——懸梯

  于是,在動畫中,觀眾們跟隨彝族小女孩阿嫫的夢境,看到了阿嫫媽媽的童年,見證了生活在懸崖村的一家人,在幫扶下一步步走出大山的過程。

  有了現實作為“土壤”,動畫的虛構劇情才能根深葉茂、開出花朵。

  在人物設定上,主創團隊將戲劇衝突濃縮精簡,出現在動畫中的這家人包含生病的奶奶、殘障的爺爺、沒有勞動技能的父親母親、失學的孩子。

《夢中的阿嫫》人物設計圖。

  “人設幾乎覆蓋了中國致貧返貧的主要類型。這家人在現實中未必存在,這也是動畫微電影抽象表達的特點和優勢所在。”肖思思説。

  圍繞這些人物,“益貧市場”“擺渡人”……這些課題組“創造”出的新詞匯,基本上都能在動畫中找到注腳。

  “以‘益貧市場’為例,依據經典西方經濟學理論,市場不會有益于窮人,但在中國政府賦能下,貧困人口找到了在市場上的優勢。”肖思思介紹,動畫通過“阿嫫媽媽走下大山學習文化,幹起直播電商,推介深山裏的農産品”這樣的特殊設計,完成了對“益貧市場”的解讀。

《夢中的阿嫫》場景設計草圖。

  用“情緒”講故事的“減貧學Style”

  為什麼要叫《夢中的阿嫫》?“阿嫫”一語雙關,一是彝族語“母親”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夢中的母親”;二是作為女兒的名字,暗示了片尾母女二人跨越時空的相遇。

  結尾處,童年的母親走下藤梯,走向光明的未來;夢中的女兒走上鋼梯,走近母親的過去——兩人在懸梯的中間相遇了。

  音樂在此時鋪墊、遞進。母女兩代人童年生活的強烈對比和跨越時空相遇,形成強烈的視聽衝擊,也是將片子情緒烘托至高潮的“淚點”所在。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最近熱映的電影《你好,李煥英》。

  “絕對是巧合。”張寶亢笑著説,“但也説明,母女之間的親情天然容易讓受眾有同感。”

  “從宏觀意義上來説,是用親情故事,講述中國脫貧中至關重要的理念——阻斷貧困的代際傳播。”肖思思説。

  主創團隊最滿意的,是整個片子用“情緒”講故事。“這是我們的主要風格特色:故事中傳遞理念,風格中蘊含情緒,傳情中擊中淚點。”

  “我們把這種風格叫‘減貧學style’,既是一種美學追求,也是一種創作理念。”肖思思説。

  “我們將中國山水寫意中的‘留白’運用到畫面和故事設計中。”張寶亢介紹,一般動畫設計階段,畫面設計普遍追求“面面俱到”,而通過“留白”,“不是處處有細節,而是有的放矢,只表現我們想要的氛圍。”

  刪繁就簡,他們索性取消了旁白和解説詞。這就面臨著如何在動畫中有效帶動情緒的問題。

  聲音和色彩,是“減貧學style”的兩大制勝法寶。

  隨著劇情進展,音樂不斷地進行情緒鋪墊和遞進,從開始的低沉淒涼逐步轉變為後期的激昂振奮;懸崖村的畫面中,輔以雷雨聲等音效,烘托絕望的情緒。

  色彩轉化也是全片的一個特點。動畫前半段以藍色為主色調,整體色澤偏灰暗;後半段,隨著身著淺藍色馬甲、佩戴心形標識的扶貧工作人員出場,色彩轉為明亮,烘托出積極樂觀的情緒。

《夢中的阿嫫》人物設計圖。

  “人們常説大愛無聲,動畫的風格也呼應著中國偉大的減貧實踐。中國共産黨從來不去標榜自己,我們用真實的反貧困實踐和成效,用‘過去8年減貧人口近一億,手拉手能繞地球三圈’這樣的數據,更加直觀地闡釋中國的脫貧成就。”肖思思説,“無須多言,事實勝于一切。”

  “減貧故事”要讓海內外受眾都能看得懂

  如何面向海外受眾,講好“減貧學”故事?是《夢中的阿嫫》主創團隊從一開始就不斷思考的問題。

  “我們受到奧斯卡獲獎影片《父與女》的啟發。”肖思思説,“好的表現手法是沒有國界的,因為人類的情感有共通的地方。”

  這部經典動畫也是全程無臺詞,靠人類普遍的情感共鳴打動全球觀眾。

  為此,他們專門邀請了動畫電影《功夫熊貓》創作團隊承擔動畫的主要制作,這個團隊非常擅長對海外講好中國故事。為了保證動畫的效果和品質,主創團隊還邀請了參與過美國迪士尼《老鼠遊世界》《阿拉丁》《超人》動畫制作的北京大學數字藝術係教授王偉做指導。

  運用中國傳統文化,也是主創團隊在創作中的堅持:“目前世界上比較流行的動畫風格是歐美和日本動畫。而講好中國故事,應該用中國自己的風格來打造自己的IP。”

  在場景設計上,他們參考了大量中國水墨畫,採用逐層暈染的方式,帶來豐富的色彩變化;在人物設計上,採用中國傳統剪紙美術風格……

  剪紙、水墨的運用,看似二維的畫面,實則全是依靠三維建模渲染。據主創團隊介紹,這次採用的技術達到了業內先進水準。

《夢中的阿嫫》人物三維設計圖。

  為了確保受眾能看得懂,團隊還邀請了許多海內外專家提前看片,提出修改意見。其中就包括去年在海外社交媒體上“出圈”的動畫《病毒往事》的導演Michael Chick。

  “細心的觀眾可能會注意到:片子中涉及‘貧困戶精準識別’‘貧困戶精準退出’兩項政策時,出現了字幕,包括片尾‘中國消除絕對貧困’等字樣,就是團隊為了讓海外受眾更容易理解而做出的修改。”肖思思説。

  動畫發布後,海內外網友紛紛留言點讚,認為動畫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展現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

  “通過一個村莊了解這個世界!”

  “母女兩人的童年,跨越時空相遇,不同的童年折射出不一樣的社會。”

  “一步千年,不是童話,而是在中國才會發生的奇跡。” (記者劉小草)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60112718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