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1 03/ 01 14:47:54
來源:新華網

期中交“考卷” 成績單如何?——從數據看京津冀協同發展新變化

字體:

  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 題:期中交“考卷” 成績單如何?——從數據看京津冀協同發展新變化

  新華社記者

  累計退出一般制造業和污染企業2800余家,疏解提升區域性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980余個,常住人口連續保持遞減……這些數字背後是北京提質減量發展做出的努力。

  這是2月25日拍攝的北京新動力金融科技中心。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伴隨京津冀協同發展“期中考”成績單的出爐,新華社記者近期深入一線調研採訪,去感受撲面而來的新變化。

  北京“瘦身提質”超預期 京津冀“期中考”成績靚

  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大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得到緩解。這是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設定的中期目標之一。

  當初,不少人心中有疑問:多年來北京人口持續膨脹,要逆轉這一趨勢,談何容易?

  這是2月26日拍攝的北京副中心站施工現場。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 攝

  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實施7年來,北京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一手控增量、一手疏存量。制定實施了以治理“大城市病”為目標的新增産業禁限目錄,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2.34萬件。同時,一大批一般制造業企業、批發市場等完成疏解。

  2017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迎來“由增到減”的拐點,並連續幾年保持負增長,已控制在2100多萬,“瘦身提質”效果超出預期。

  據智聯招聘課題組調查,以2019年為例,北京人才外流的主要城市分別為上海、天津、深圳、成都、廊坊、石家莊、西安等地。

  一邊做“減法”,一邊做“加法”。初春時節,走進曾經的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昔日熙熙攘攘的車輛和人潮銷聲匿跡。“騰籠換鳥”後,這裏成為國家級金融科技示范區的載體。周邊區域近20萬平方米樓宇,正加速轉型發展金融科技等高端業態。

  這是2020年12月28日在京津中關村科技城拍攝的中關村協同發展中心大樓(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北京高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比分別達到24.4%和23.8%,高精尖特徵愈發明顯。便民服務設施日趨完善,新增大量城市綠地、休閒公園……

  這是2月24日拍攝的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趙子碩攝

  “一盤棋”思維,“一股繩”發力。北京現代滄州分公司智能車間裏,工業機器人手臂上下揮舞,搬運、焊接、碼件,動作一氣呵成……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以來落戶河北最大體量産業協同項目,在該公司帶動下,40多家汽車零部件生産企業落戶滄州,産業集聚效應初現。

  河北省有關部門數據顯示,7年來,河北累計簽約批發市場商戶4萬余戶,承接京津轉入法人單位24771個、産業活動單位9045個。

  這是津石高速公路石家莊段與新元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橋(2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今年的河北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期目標如期實現。河北30項主要指標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服務業增加值佔生産總值比重等指標均超額完成任務。

  天津市以濱海新區等地為重要平臺,吸引了亞投行災備中心、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奇虎360等一批優質項目布局,“十三五”期間,引進北京企業投資項目超4000個,投資到位額超6000億元。

  既有宏觀層面的謀篇布局,也有重點領域的關鍵落子。作為北京新“兩翼”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已呈齊飛之勢。

  這是2月23日拍攝的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面積約128萬平方米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正火熱施工。“這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拉開框架、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標誌性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會副主任胡九龍説,周邊區域將建設星級酒店、高檔寫字樓,成為北京東部最大商業中心。

  2月23日,在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工作人員檢查在LED人工光照下蔬菜的生長狀況。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遊、科技創新等主導功能逐步形成,未來將持續吸引中心城區人口在副中心就業創業和學習生活。

  北京現代滄州工廠的工人在生産線上工作(2020年5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在河北雄安新區,近300個工地塔吊林立,10多萬名建設者晝夜奮戰,“未來之城”如雨後春筍拔節生長。作為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中關村科技園、中科院雄安創新研究院等一批項目落地,承載功能日趨完善。

  區域協作漸入佳境 重點領域突破明顯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伊始,中央就明確在交通、生態、産業三大領域率先突破。“期中考”已過,會給人們哪些驚喜?

  ——一體化交通網絡“連起來”,“1小時交通圈”越變越大。

  這是2月23日拍攝的中創燕園半導體公司自主研發的高熱導性氮化鋁陶瓷基板。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走津石高速,一輛卡車單程節省過路費、油費約200元,節省時間1個多小時。”邢海良常年往返石家莊與天津之間,跑鋼材運輸。去年底,兩地“直達高速”開通,他再也不用繞行跑冤枉路了。

  一個是直轄市,一個是省會城市,兩地卻長期沒有直達高速、直達高鐵。走高速,要繞行其他路網,多跑約60公里。坐火車,要先“折線跑”到北京,或者坐慢車,一路耗費5個多小時。

  “一盤棋”思維,“一股繩”發力。歷經7年,京津冀累計打通拓寬“對接路”32條段、2005公里。京張高鐵、京雄高鐵等一批標誌性工程建成投用,“軌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

  ——生態環境“美起來”,空氣品質達7年來最好水準。

  “原來戶戶冒煙,整個村子都是煤煙味。現在燒燃氣壁挂爐,沒一點灰塵和煙味。”河北高碑店市栗各莊村村民單增平説,取暖季裏,藍天白雲、繁星閃爍的日子成為常態。

  短短幾年,河北1125萬戶農民告別小煤爐,用上“電採暖”“氣採暖”。僅這一項,對區域大氣環境改善貢獻率就達36%。

  2020年,京津冀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38微克、48微克、44.8微克每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降幅均達到或超過50%。空氣優良天數均接近或超過70%,達到2013年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準。

  ——産業協作“串起來”,協同創新越來越活。

  薄如蟬翼的陶瓷片,卻能為一盞400瓦LED燈提供散熱——這是中創燕園半導體公司自主研發的高熱導性氮化鋁陶瓷基板。

  “公司由北京大學技術産業化産生,在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孵化培育,4年時間就實現了從實驗技術到産業技術開發和量産的跨越。”公司行政經理王琳説。

  中關村,京津冀科技創新重要源頭。如今,創新基因就像蒲公英,源源不斷向天津、河北播撒。

  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負責人扈德輝説,中心設立5年,已有400家企業入駐,超過一半來自北京。

  曾經,産業鏈、創新鏈不暢,北京大量創新成果“導彈式”轉移至東南沿海。如今,北京疏解、津冀承接,北京研發、津冀轉化,創新協同勢頭愈發強勁。

  截至去年底,中關村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8600多家,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1400億元,科技成果轉移“燈下黑”狀況明顯改觀。

  共建創新平臺和産業技術創新聯盟,帶來京津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近日發布的《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0)》顯示,以2013年至2018年時間段為例,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增長4倍多,三地合作專利數量增長近50%。

  直面“深水區”挑戰 乘風破浪向未來

  爬過一道道坡,越過一道道坎。

  很長一段時間,京津冀各自為政,單打獨鬥多、抱團協作少。依靠國家戰略實施,京津冀逐步衝破行政區劃藩籬,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開始握指成拳。然而,進入“深水區”的京津冀協同發展,仍面臨多重挑戰。

  一方面,産業異構明顯,經濟鏈條缺少高效銜接。一些專家表示,與長三角、珠三角區域相比,京津冀市場力量發育相對滯後,在北京産業疏解轉移中,由于過去多年存在巨大發展落差,天津、河北與北京創新資源對接仍偏少,這導致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依然懸殊。

  另一方面,公共服務落差仍較大,阻礙人口和産業流動。河北經貿大學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田學斌表示,當前京津冀在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合作雖取得一定進展,但三地明顯的發展水準的差距,加上政策、標準、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北京優質服務資源難以近距離向京外周邊地區輻射擴散,三地人才流動也遇到較大阻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也在考驗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機制的運作。

  面對疫情,京津冀建立聯防聯控聯動機制,出臺疫情資訊互通、交界地人員有序管控、産業鏈配套企業抱團取暖等措施,協同推進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北京環球影城主題公園及度假區,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重點項目。疫情期間,項目工地建材、設備供應不足,急需津冀供應商復工供貨。項目負責人苗樂文説,京津冀三地協同辦密切溝通、專人盯辦,協調津冀及其他省份400多家供應商,項目很快全面復工復産。

  然而,由于協同防疫機制仍存在銜接問題,有的地方出現了“跨省通勤”交通擁堵,有的地方防疫措施各自為政,遭到一些群眾質疑……這從一個側面暴露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待在深入推進中補齊短板。

  著眼“十四五”,京津冀協同發展將持續向縱深拓展。這片熱土又將完成怎樣的答卷?三地政府部門將從多處發力:

  ——推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縱深推進。在一些“難啃”的領域取得突破,嚴控非首都功能增量,以減量倒逼集約高效發展,推動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兩翼齊飛,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橋頭堡”。

  ——聚焦重點領域深入攻堅突破。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實施區域治理模式創新等途徑,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取得更大的進展,讓市場力量成為區域協同創新的主角,建成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

  ——加快優質公共服務共建共用。讓新技術賦能醫療、教育等領域,從“互聯網+”向“智能+”轉換升級,並隨著5G技術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將區域內優質公共服務的供需精準匹配起來。

  記者一路所見,京畿大地春潮涌動,建設發展已火熱展開,正描繪一幅造福百姓的壯美畫卷。(記者孫傑、張濤、齊雷傑、關桂峰、李鯤)

【糾錯】 【責任編輯:劉笑冬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91127153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