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1 03/ 01 10:07:33
來源:北京日報

莊嚴承諾:向人民向歷史交出滿意答卷

字體:

  李忠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對人民、對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為了兌現這一承諾,我們黨領導人民接續奮鬥,終于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

  小康設計

  過上小康生活,是中國人民的千年夢想。在長達5000年乃至8000年的時間裏,中國人民有沒有過上過小康生活呢?這要具體分析。在部分時期,部分人們,按當時的水準,曾有過小康生活,這是可能的。但整個社會特別是全體人民都過上小康生活,這是不可能的。

  到了近代,世界興起了一股現代化的潮流。中國人民對于小康的向往,融匯進了對于現代化的追求之中。中國共産黨從成立開始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因此,中國共産黨在自己的奮鬥過程中,逐步明確地提出了現代化的目標,也逐步把小康作為現代化征程中的一個階段性目標,進行了科學的設計。1964年12月,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周恩來正式向世界宣布:“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準。”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全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明確指出當前以及今後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就是搞現代化建設。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開始了以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目標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

  從十八大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2012年的十八大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017年的十九大,進一步將基本路線中的奮鬥目標確定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現代化是一個美好的願景,但怎樣實現呢?在不斷探索過程中,中國共産黨把長遠目標與階段任務結合起來,確立了走向現代化的長遠規劃和戰略步驟。

  1964年,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周恩來曾提出分兩步到20世紀末實現現代化。但由于十年內亂耽誤了時間,所以1979年鄧小平講話指出,“後來改了個口,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不是像發達國家那樣的現代化,“而是‘小康之家’”。由此,“小康”成了一個靚麗的名詞。鄧小平設想,中國實現溫飽,是小變化;達到小康水準,可以説是中變化;到下世紀中葉,接近世界發達國家的水準,那才是大變化。在小康基礎上,“再發展三十年到五十年,力爭接近世界發達國家的水準”。

  “小康”這個古老的話語,就這樣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也成為中國共産黨初心和使命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共産黨領導建設的小康社會,借用了歷史上的小康概念,但已經不是那種古樸的小康,而是建立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之上,以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它上承溫飽社會,下啟現代化目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一個人民豐衣足食、生活較為富裕的歷史時期。

  圍繞小康做文章,符合中國的國情,也符合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社會心理,反映了中國老百姓對于寬裕、殷實、穩定、安寧的社會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人民群眾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小康之家,其樂融融。賦予其時代內容後,用來描述我們的社會和戰略,對于老百姓來説,是很親切,也是很有感召力的。

  “小康”一詞,還給人以敦厚、樸實、和善、安定的形象。致力于建設小康社會,表明中國人民在國內最關注的是發展,在國際最關注的是和平。中國建設小康社會,對中國有利,對世界也有利。與小康的中國打交道、交朋友,如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所以,中國的小康形象,對于改善我們的國際環境,發展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係,也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

  戰略步驟

  小康不是孤立的概念或社會,而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鏈條、一個節點、一個階段。因此,小康是包含在“三步走”發展戰略中的。即: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溫飽;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達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最初設定是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三步走”戰略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發展戰略。按照“三步走”戰略,我國首先在1987年提前3年實現了第一步翻一番的目標。到20世紀末,實現了“三步走”戰略第二步的目標,全國人民的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準。十五大指出:“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多億人口的國度裏,進入和建設小康社會,是一件有偉大意義的事情。這將為國家長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礎,為更加有力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新的起點。”

  進入小康,並不等于走出了小康;達到小康水準,不是指達到了小康的高水準;進入小康社會,也不是指已經建成了小康社會。所以,1997年的十五大宣告:“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産總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一個把第三步設想加以展開的小“三步走”戰略。

  小“三步走”戰略同樣是與小康社會聯繫在一起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在規劃“十五”計劃時,明確指出,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2002年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2007年的十七大要求,“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並對小康社會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隨著2020年即將到來,2012年的十八大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建設”一詞改成了“建成”,明確把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第一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從“建設”到“建成”,雖是一字之差,但目標更加明確,任務更加具體,時間更加緊迫。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進程都是按照大“三步走”和小“三步走”戰略,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臺階地向前推進的。小康社會在其中具有指標性的意義,放射著耀眼的光彩。到2020年的幾十年間,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堅守初心和使命,一心一意奔小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科學標準

  什麼是小康社會?小康社會的標準是什麼?怎樣才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和國家從實際出發,先後提出了一係列要求,確定了科學的標準。

  所謂小康社會,按鄧小平的説法,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過日子,當然首先要有物質基礎。小康社會、小康生活,都必須建立在日益豐富的物質基礎上。所以,小康目標首先是與國內生産總值和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聯繫在一起的。

  鄧小平最初設想的小康目標,是以1980年為基數,到20世紀末,每人平均國民生産總值由250美元提高到1000美元。十二大在確立小康目標時,採用了工農業總産值指標,“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産值翻兩番”。後來,又改成了國民生産總值翻兩番。十三大對第一、第二步目標都是用的“國民生産總值”翻一番,到21世紀中葉,才是“每人平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到1995年,國民生産總值翻兩番的目標已經提前實現,十四屆五中全會遂明確提出:“2000年,在我國人口將比1980年增長3億左右的情況下,實現每人平均國民生産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這一目標,于1997年提前實現。

  隨後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同樣也有一個指標和標準問題。十五大報告提出,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實現國民生産總值比二○○○年翻一番”。“十五”計劃綱要把“國民生産總值”改成了“國內生産總值”。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産總值到二○一○年力爭比二○○○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至于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到底多少?十五大和十六大都沒有説。十七大明確提出在轉變發展方式的基礎上,實現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翻兩番。到2010年,總量和每人平均都已超額完成任務。所以,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同時,又加了一個“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的指標,成為兩個指標。

  GDP並不等于全部指標。十三屆七中全會明確指出:“所謂小康水準,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品質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這個要求既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實;既包括居民個人消費水準的提高,也包括社會福利和勞動環境的改善。”後來的幾個五年計劃和規劃綱要,都是從社會全面進步的角度來提出小康社會建設的目標和任務的。

  十六大提出六個“更加”,即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十七大勾畫了一幅2020年的圖景: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品質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

  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基礎上提出了五個方面的新要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準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今後五年,要在已經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以下新的目標要求: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準和品質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十九大強調,到建黨100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然後再奮鬥30年,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莊嚴承諾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也是中國共産黨對歷史、對現實、對人民、對民族、對世界作出的一個莊嚴承諾。我們黨始終牢記著這個承諾,從十二大開始,到十九大,每一次黨代會都把建設小康社會作為始終如一的目標,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提出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措施,把建設小康社會作為黨的重大歷史責任,堅定不移地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前進。

  從十六大開始,小康社會還醒目地出現在黨代會報告的標題上。十六大報告的題目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十七大報告的題目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十八大報告的題目是《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十九大報告的題目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每一次黨代會都對完成不同階段建設小康的任務作出部署,明確責任,實際也就是一次次作出莊嚴的承諾。十七大開始明確提出,要“確保到二○二○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十八大強調:“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十分艱巨,全黨同志一定要埋頭苦幹、頑強拼搏。”“確保到二○二○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因此,十九大報告的標題和內容,都提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和號召。

  使用“決勝”一詞,表明已經到了最後階段、最關鍵時刻,甚至是讀秒階段。最緊迫、最重大的任務,就是要以巨大的努力,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如期實現。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對黨執政成效的一個重要檢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十九大之後,全黨全國人民打響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幹實幹,確保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十九屆五中全會高度評價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明確宣布:“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東方。從2021年起,將開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

  宏偉工程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個鼓舞人心的目標,也是一個需要扎實推進的工程。這個工程很大,很宏偉,也很艱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産黨牢記初心和使命,一直堅定地通過艱苦實在的工作和努力,將目標變為現實。

  黨和國家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既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倒推,厘清每個時間節點必須完成的任務,又從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順推,明確破解難題的途徑和方法;堅持全面規劃和突出重點相協調,既著眼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又緊抓薄弱環節和滯後領域;堅持戰略性和操作性相結合,既從宏觀上制定戰略,部署任務,又從微觀上抓緊抓細,落到實處。建設小康,特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一直在穩步扎實地向前推進。

  發展理念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有行動的指導和基礎。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黨逐步形成了一係列重要的發展理念。十八大以後,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這一理念指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大工程,保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方向,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順利前進。

  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推進經濟持續健康和快速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小康社會才有強大的物質基礎,人民才能夠安居樂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面向世界前沿,立足中國實際,按照先進生産力發展的規律和要求,提出了一係列發展戰略,努力用發展的辦法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

  把改革作為發展小康的必由之路,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幾十年的小康建設,始終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而進行。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小康。通過改革開放,建立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根本上消除了束縛生産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加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

  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小康社會決不是一個單打一的社會,而是全面發展和進步的社會。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始終全力抓好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設,不斷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準,不斷改善人文社會環境,使小康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得到均衡的發展。

  促進不同區域的共同發展。堅持實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在東部率先發展的同時,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幫助革命老區建設,努力使全國的發展速度和水準逐步趨于平衡。

  注意解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問題。改革開放之初,全國有2.5億貧困人口。黨和國家大力推進扶貧脫貧事業。十八大以來,進一步打響了脫貧攻堅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現了在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目標,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得到真正實現。

  千年夢想,在中國共産黨誕辰100周年之際終于實現,這是足以載入史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驕傲,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作者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糾錯】 【責任編輯:徐可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41127151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