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黃河“追冰人”:冰不“放假”我不休

2021年02月10日 18:02:08 來源: 新華網

  李振宇(左)和張成在黃河上巡測(1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新華社銀川2月10日電 題:黃河“追冰人”:冰不“放假”我不休

  新華社記者 馬麗娟

  春節將至,當人們放松心情,準備過節時,李振宇和他的隊友們仍然心弦緊繃。

  隨著氣溫逐漸回升,黃河寧夏段冰封的河面解凍加速。循著黃河岸邊走,只見透明的冰塊被河水裹挾著向下遊涌去,平日因泥沙而渾濁的河水呈現出清澈的淡青色,如此美景之下卻潛伏著危險——淩汛。

  李振宇是寧夏水文水資源監測預警中心石嘴山分局巡測隊的隊員,黃河開河後他和隊友們每天追著冰跑。“冰化到哪裏,我們追到哪裏,今年開河提前了,這幾天升溫快,一日開河十幾公里,要及時追蹤冰的位置。”李振宇説。

  張成在查看冰尺數據(1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淩汛是黃河最難防守的災害之一。黃河在寧夏境內為南北走向,從低緯度地區流向高緯度地區,極易在冬春封凍、開河之際發生淩汛。石嘴山市在寧夏地理位置最北,黃河石嘴山段長108公里,是寧夏防淩的重中之重。

  “開河時上游先解凍,但下遊還冰封著,河槽蓄水、上游來水及消冰融水向下遊匯流,很容易形成冰塞、冰壩,造成淩洪災害,淹沒周邊農田和水利設施等。”寧夏水文水資源監測預警中心石嘴山分局工作人員馬軍説,寧夏幾乎每年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淩汛災害。

  馬軍告訴記者,冰壩形成位置難預測,且冰水齊下比普通洪水破壞力更強,中國自古就有“伏汛好搶,淩汛難防”的説法。巡測隊員們就像淩情“偵察兵”,沿河追蹤,排查險工段、橋梁、彎道等重點位置的淩情資訊,以及時發出預測預報,為相關部門防淩減災決策提供準確數據,保護沿黃地區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

  下午4點,李振宇和隊友兩人一組,穿著救生衣、帶著望遠鏡等工具沿河巡測,108公里共有16個巡測點,每個點都要記錄開河距離和水位高度。河邊風大,濕度也大,一會兒寒氣吹透了棉衣。“比封河期好多了,封河巡測從早上6點開始,一下車凍得像沒穿衣服似的。”李振宇説。

  “現在巡測工作量比過去減輕了許多。”從事30多年水文工作的李振宇還記得,過去只能蹬著自行車巡測、打電話上報資訊,一出門就是十幾天。而現在,隨著水文信息化建設,寧夏在黃河幹流建設了48處水情工情監測設施,淩情監測也升級為視頻監測為主、人工巡測為輔。

  李振宇通過視頻監控查看淩情(1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即使這樣,巡測隊的隊員們沒有放松警惕。李振宇説,這幾年河床改道,一些河段處于視頻監測盲區,而且今年淩汛期黃河流量大,最近每天都在700立方米每秒左右,要格外注意。

  黃河淩汛期間,每天早晨8點半之前上報流淩密度、冰面厚度、水位高度等相關淩情數據,是巡測隊一項雷打不動的工作。數據經過三次核對後,將上報寧夏水利廳等相關部門,“一分一厘都不能差”。

  無論是工作日還是節假日,巡測隊每天都有人值班,除了監測黃河,還要監測每日蒸發量、降雨量等。“我們放假了,水是不會放假的,所以得堅持在現場,第一時間獲取資訊。”巡測隊隊員張成説。

  李振宇在黃河邊長大,年復一年注視著母親河冰封又解凍,日復一日記錄河流的“胖瘦”變化,他對“水文人”的身份有著別樣的感情。

  “中國人從古代就開始觀測黃河,我個人的工作或許微不足道,但一代代水文人跨越千年的接力記錄,將為後人研究黃河、認識黃河提供歷史的注腳。”

【糾錯】 [責任編輯: 焦鵬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09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