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2/ 09 10:04:23
來源:新華網

信仰的接力——雲南下派“特攻隊”助力群眾脫貧

字體:

  新華社昆明2月9日電 題:信仰的接力——雲南下派“特攻隊”助力群眾脫貧

  新華社記者楊靜

  2018年,雲南“80後白發書記”李忠凱走紅網絡,所在的大姚縣灣碧傣族傈僳族鄉為各界關注。2020年,灣碧鄉的貧困群眾告別了世代都想擺脫的窮日子,全部實現“摘帽”。

  “‘摘帽’是我們的承諾,凝聚著大家的共同努力。”灣碧鄉副鄉長廖向凱説,位于金沙江畔的灣碧鄉是一個“少、小、邊、窮、散”的少數民族鄉,2013年的貧困發生率高達37.46%。在各方的努力下,如今脫貧願景終于實現。

  傈僳族脫貧戶虎勇祥對貧困有著特殊的記憶,他老家在巴拉村委會乜波羅三組,那裏山高、坡陡,一家人在石縫裏求生存。

  家裏養了200多只黑山羊,但因運輸困難,始終賣不上價。而不幸接連發生:2010年,父親外出勞作,不慎墜崖身亡;2017年,母親將大米搬回家途中,不幸失足墜崖身亡。

  扶貧幹部得知此事後,多次到府開展心理疏導工作,動員他進行易地搬遷。隨後,虎勇祥和村民一道搬遷至大姚縣趙家店鎮黃羊嶺大興田,從此告別了石頭房,還分到了4畝土地。

  “我們第一時間通知他招工資訊。”廖向凱説,虎勇祥後來將土地承包給同村村民,自己去南京務工,每月收入超過5000元。

  在扶貧幹部的傾力幫助下,灣碧鄉的一片片荒山,如今冒出了新的産業,核桃、花椒、芒果已扎根曾經貧瘠的土地,綠色銀行初見雛形。

  在精準扶貧過程中,雲南省組建了脫貧“特攻隊”:75萬名幹部與貧困戶結“親戚”,293家省級和駐滇單位、1.5萬個州市縣單位挂包貧困縣、貧困村。

  “脫貧攻堅戰是一場信仰的接力。”金平縣銅廠鄉長安衝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楊櫻告訴記者,她這已是第二次駐村。盡管那時她的孩子只有1歲半,但得知可以申請駐村時,她還是踴躍報名參加。

  2010年,楊櫻從雲南省外辦來到銅廠鄉擔任新農村指導員,每天入戶了解民情民意,一年的經歷讓她思想得到洗禮;2019年,楊櫻再次來到銅廠鄉時,土基房變成磚混房,泥巴路也硬化了。

  入戶摸排短板、逐個對標銷號……在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楊櫻帶著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堅定地完成了脫貧攻堅收尾工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效、接續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

  脫貧戶黃小江是楊櫻的特別關注對象。“吃了上頓不想下頓,實在過不下去了,才在附近找零工做。”這是黃小江以前的生活狀態。

  “對美好生活沒有向往,對致富奔康沒有勁頭。”這是楊櫻對黃小江的最初印象,以前太陽出來了,黃小江都還不起床,起來後也無所事事,整日在村裏閒逛。

  在摸排到黃小江家情況後,楊櫻和隊員多次到府勸説,但效果不明顯。後來,通過幫助黃小江周邊鄰居,讓鄰居家先發展起來,然後再入戶走訪動員,這才讓黃小江的思想發生了轉變。

  整理內務、種植玉米和橘子……“最重要的還是養殖。”黃小江説,在楊櫻等扶貧幹部的指導下,去年家裏開始養豬,今年僅仔豬就出欄40多頭,賺了8萬多元。

  “能有這麼多錢,做夢都沒想到。”黃小江説,扶貧政策這麼好,自己再不把生活過好,臉上挂不住。

  在脫貧攻堅戰中,雲南省累計向貧困村和非貧困村選派第一書記4.85萬名、駐村工作隊員21.61萬人,夯實基層扶貧隊伍,激活貧困地區發展動能。

  屬于“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怒族、傈僳族、獨龍族等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生活的區域,峽谷中的群眾長期被貧困包圍。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當地拿出沿江最好的地塊新建安置小區,動員組織高山上的群眾搬遷。

  福貢縣匹河鄉架究村黨總支書記趙留飛説,一些群眾故土難離,害怕去到新環境,擔心未來生計,導致搬遷推進不太順利。

  不僅在架究村,怒江州的多個縣都出現了類似的情況。為了讓貧困群眾如期入住新房,全州去年針對區域性整體貧困、素質型貧困、工作生活條件艱苦等特殊實際,開始組建“背包工作隊”。

  “2天時間,就有1500多名幹部‘請戰’。”怒江州組織部門負責人介紹,在動員群眾搬遷過程中,當地組建了15支“背包工作隊”,隊員們自願放棄休息日,爬坡上坎、走村入戶,補齊脫貧短板,完成了1.3萬余人的搬遷任務。

  如今,“背包工作隊”已成怒江州脫貧攻堅過程中的重要符號,激勵著各級幹部秉承初心,俯首甘為孺子牛。

【糾錯】 【責任編輯:梁海燕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083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