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1 01/ 24 11:24:02
來源:新華網

良法善治潤民心——法治鄉村建設掃描

字體: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良法善治潤民心——法治鄉村建設掃描

  新華社北京1月24日電 題:良法善治潤民心——法治鄉村建設掃描

  新華社記者沈虹冰、王炳坤

  鄉村治,百姓安。作為社會運轉的微小細胞和基層單元,鄉村可謂國家治理的基石。

  近年來,各地加強法治鄉村建設,夯實鄉村治理根基。從青藏高原到華北海濱,良法善治如同一股春風吹拂在山村街巷,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在法治力量助推下不斷夯實提升。

  依法治理,鄉村發展講規矩有秩序

  “歷經9個多月調解,這起20多年前簽訂用地協議引發的糾紛最終平息。租地公司支付補償款,為村民增加了一筆集體收入,村民們也為自己的過激維權行為表達了歉意。”回憶起馬鞍村去年化解的一件“老大難”問題,村黨總支書記鬱軍對法治鄉村建設前景看好。

  馬鞍村曾是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的經濟薄弱村。1999年,馬鞍村西黃村民小組與常州一家電器公司簽訂協議出租土地,最近幾年,村民們以物價上漲為由要求提高租金,而電器公司卻以買斷土地為由拒絕支付。雙方矛盾一積多年,糾紛激烈時,村民們用泥石堵路,挖斷電器公司的下水道表達抗議。

  鎮、村調解組織主動介入,專業律師向村民解釋農業用地和工業用地的區別,“金牌”調解員向公司陳説這些年土地租賃市場的變化,進而提出合理方案。馬鞍村資深調解員沈忠良告訴記者:“問題最終圓滿解決,村民們都説,遇到難事還得找法律!”

  中國廣袤鄉村盛行人情文化,以往主要靠“能人管村”和“道德治理”。進入現代社會,越來越多鄉村引入法治思維,以解決社會發展帶來的難點、堵點和痛點。

  隨著城鎮化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也形成熱潮,但由于轉讓土地多為口頭約定,由此引發的糾紛不少。在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的建陽村,村委會從2016年起就指導村民寫明協議書、承諾書,將權利義務等細節都落實到紙面上。這不僅避免了日後矛盾糾紛的出現,也培養了村民的契約意識和法治精神。

  在地處黔北遵義市桐梓縣的七二村,村民們由以往違法違規不斷,轉變為走上依靠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遊,實現脫貧致富的新路,依法打擊、法治教育在由“亂”到“治”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依靠法治為各項事業保駕護航,形成了公正清明秩序的鄉村才更美。”建陽村黨支部書記楊超説。

  延伸服務,打通守法用法的“最後一公里”

  “全體村民,北京城裏來的常律師今天在我們村‘坐診’,有法律問題的請馬上來大隊咨詢。”

  周一下午,北京市延慶區珍珠泉村的大喇叭準時響起,播送“法律門診”的開診通知。不一會兒,村委會的辦公室裏,“坐診”律師身邊就圍滿了人。

  “我婆婆和我愛人一起出錢蓋的房子,將來怎麼分?”“我和鄰居對一處共同過道的劃分有爭議,咋解決?”村民的問題五花八門。

  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2020年3月印發的《關于加強法治鄉村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2年,努力實現涉農法律制度更加完善,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係更加完善。不少地方已經提前行動,將法律服務向基層延伸,通過律師“坐診”、人民調解等做法助民維權、保障民生,實實在在增強了百姓的獲得感。

  湖北省秭歸縣構建縣、鄉(鎮)、村(居)三級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全縣182個村(居)已實現法律顧問全覆蓋。2019年10月,響水洞村村民鄒榮秀的丈夫在外打工因事故身亡,駐村法律顧問和村委會當天介入,幫助家屬與用工方協商,第二天就督促用工方將商定的賠償款打到鄒榮秀的銀行卡裏。

  河北省阜城縣組織全縣律師和公檢法司等政法部門專業人才,擔任村(居)法律顧問,加強基層人民調解組織建設,村村都建立調委會,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

  “‘喝上二兩酒,一言不合動拳頭’,如今這樣的事情在阜城已經很難見到了。”阜城縣司法局局長息玉民説,通過構建村(居)法律公共服務體係,助推了鄉村法治、德治、自治的“三治合一”,平安、穩定、有序的鄉村發展環境成為鄉村振興的堅實保障。

  遵法守約,夯實治理體係現代化的基礎

  四川巴中市平昌縣隴山村的王久發、張秀華夫婦在村口開了20余年的小賣部,過去因為簽訂合同常有漏洞,進貨時屢次被坑。2016年司法部開始派駐幹部到隴山村挂職,建起法治文化大院開展普法宣傳教育,熟悉了法律常識的夫婦倆掌握了簽約主動權。

  隴山村的法治文化大院還發揮著議事決策的功能。村“兩委”在這裏落實“村民説事會”制度,村民自主選舉説事長、根據全村重大發展事項或矛盾糾紛,定時間、定主題,共同評説。

  通過説事制度,剛結束2年任期的派駐幹部張體磊帶動村裏發展養殖業,拓寬銷售渠道,2019年隴山村合作社銷售額從80萬元增加到600萬元左右。張體磊説,大家共同參與到決策過程中,村裏的資産盤活了,致富就有希望了。

  隨著法治在鄉村振興中顯身手,越來越多幹部、村民自覺加入遵法守約的行列之中。

  黨員幹部做表率。河北省阜城縣培訓村幹部當好“法治帶頭人”和“法律明白人”。2016年,建陽村推廣“榛谷間作”種植模式,大部分村民擔心榛子長不成,顧慮重重。村裏沒有粗暴決策、強制推廣,而是由鄉包村幹部、村兩委幹部、駐村幹部三方聯動,挨家入戶宣傳講解相關政策和産業效益,邀請省農林科學院專家開展種植結構調整講座,最終通過試點的引導,看到切實效益的村民紛紛加入種植。

  村民百姓齊參與。在依靠“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遊旺家”的江蘇省常熟市蔣巷村,近年來遇到了許多新問題:整治千畝農田,田間附屬房屋星羅棋布,不服從統一規劃;農民新村亂搭亂建、毀綠種菜時有發生……

  2019年12月在對《村規民約》進行第五次修訂時,蔣巷村村委會嚴格執行從收集意見、提出初稿、徵集意見、合法性審查,到表決通過、公布實施、上級備案的“七步工作法”,特別是組織村民對違規佔道經營、保護公共環境等焦點問題進行了激烈討論。

  充分保證了公眾參與權的修訂版《村規民約》實施後,全體村民嚴格遵守,蔣巷村由此掀起講文明、去陋習的新風尚。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來自鄉村的法治信仰正在為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扎牢堅實基礎。(參與記者:齊雷傑、朱國亮、袁秋岳)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3261127018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