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莫讓心靈急救變心靈忽悠 線上心理咨詢呼喚行業規范
2020-12-10 07:30:16 來源: 科技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受限于現實條件,醫院很難自建自營網絡服務平臺,未來“商業網絡平臺+專業醫院”是大方向,但是對從業門檻、資質、收費標準等細分領域的行業標準必須盡快制定。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很多行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一飛衝天,比如線上教育、線上辦公等。中國心理咨詢行業也因此進入發展快車道。大量資金開始注入線上心理咨詢平臺,使得有心理咨詢學科背景或沒有專業背景的“創業者”紛紛衝入心理咨詢行業,希望在快車道上分一杯羹。

  記者在手機應用軟件商店裏看到,有多款與心理咨詢相關的App下載量都達到了百萬級別,最多一款達到了600多萬。打開軟件,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中國心理學會注冊助理治療師、ACI國際注冊心理咨詢師、情感導師等各種稱謂讓人眼花繚亂,收費也從二三十元到上千元不等,讓人無從選擇。

  線上“話療”並非萬能

  “其實線上心理咨詢一直都有,只是以前網絡沒有這麼發達,都是通過熱線電話進行咨詢。”天津醫科大學精神衛生學係教授陳清剛介紹,現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心理咨詢的渠道更加多元化。

  “線上咨詢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需一個手機隨時隨地都能咨詢心理問題,方便、快捷、高效的互聯網産品屬性讓線上心理咨詢成為很多人的第一選擇。”陳清剛表示,特別是對于三四線城市甚至村鎮的居民來説,通過線上方式,既可以接觸到更多優秀的心理咨詢師,同時又節約了時間和經濟成本。對于一些無需面詢就能解決的問題,比如青少年學習壓力問題、男女青年的情感問題等,通過線上“話療”會更方便。

  而且對于一些咨詢者來説,在熟悉的環境中會讓他們更有安全感,因此也更容易敞開心扉。還有的咨詢者覺得,通過電話、文字、視頻隔著網絡有助于消除“病恥感”。

  “雖然線上心理咨詢方便快捷,但和面詢相比也有其局限性。”天津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科主治醫師鄒琳認為,咨詢者和心理咨詢師面對面的交流,會有一種天然的連接感,更容易共情。而且更重要的是,面詢時咨詢師可以在過程中,捕捉到咨詢者輕微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變化,比如一個眼神或是一個小動作,從而更有益于做出正確的判斷。盡管現線上上咨詢比熱線電話多了視頻交流,但隔著螢幕,咨詢師很難從根本上讓咨詢者放下心理芥蒂,也很難通過細膩的神情變化,進一步了解對方的內心世界。

  “某種程度上,要想線上上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詢師要比線上下難度更大。”鄒琳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大學生患者,有雙相障礙傾向,她線上上咨詢的時候,只表現出抑鬱的狀態,因此被心理咨詢師按照抑鬱進行心理疏導。但是其情緒亢奮的狀態通過視頻表現得並不那麼明顯,因此讓咨詢師誤以為是抑鬱症好轉。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到,線上上從事心理咨詢,更需要有大量專業經驗的沉淀。

  而且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對咨詢場所也是有嚴格要求的。有些咨詢者可能會選擇不適當的場合,比如周圍有家人或者環境嘈雜,導致其不能完全説出真實想法,從而嚴重影響心理咨詢的效果。

  “此外,也並不是所有的情況都能通過線上解決。”鄒琳介紹,比如一些精神障礙,如強迫症、恐懼症,通過單純的線上咨詢很難得到改變,需要採用“暴露療法”進行治療,而暴露療法的操作線上無法進行,必須面對面才有效果。此外像精神動力學治療中的釋夢、自由聯想以及催眠治療等心理治療,線上下進行效果才會更好。

  缺乏硬性職業準入門檻

  目前雖然有心理咨詢注冊係統,但還沒有一個硬性的職業準入標準及規范化的監管機制。”陳清剛介紹,很多職業明確需要資格證才可以從業,比如醫生需要有醫師資格證,會計需要有注冊會計師證等。但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卻不是心理咨詢師職業硬性的準入標準。這就意味著,存在相當數量的沒有經過心理咨詢師資質認證或沒有經過心理咨詢專業培訓的心理咨詢從業者。

  目前在心理咨詢平臺見到比較多的心理咨詢師的頭銜是國家二級、三級心理咨詢師,這些頭銜是2017年以前由人社部頒發的,當時國家將心理咨詢師認定為技能人員。但在2017年,人社部發布的(2017)68號文件《關于公布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通知》裏,正式取消了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名稱。

  “2017年以後,心理咨詢從業人員專業技能的評價標準,主要是在中國心理學會取得注冊助理心理師、注冊心理師以及注冊督導師。此外還有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認證的心理督導師。”陳清剛説,目前心理咨詢的需求量巨大,很多從業者並未在注冊係統中。

  盡管心理咨詢對從業人員的職業資格沒有門檻,但心理治療是有門檻的,按照精神衛生法的規定,只有經過專業培訓的精神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可以進行心理治療,但只有精神科醫生才有處方權。心理治療師需通過國家衛健委考核認證,取得職業資格證。

  需盡快制定行業標準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民眾心理咨詢需求暴漲。同時居家模式讓不少心理健康咨詢機構和心理咨詢師從中看到了商機。由于當前網絡心理健康服務缺少相應標準,因此很多平臺打著心理咨詢的旗號,進行著半專業的甚至不專業的“心理忽悠”。

  記者打開幾個不同的心理咨詢App,感覺其專業度冰火兩重天。一般比較專業的心理咨詢平臺會清晰地標明咨詢師和用戶進行一對一的有償咨詢的形式,如文字、語音、視頻等;咨詢師的受訓背景、咨詢經驗、所在地等資訊;不同咨詢師的咨詢價格等。但有的心理咨詢平臺看著就有點不靠譜,挽回專家、情感專家、靈性催眠導師充斥其中,咨詢的項目也是五花八門——有擺脫單身、失戀陪護這種情感問題,也有焦慮症、強迫症、疑心病等心理疾病。不過這些咨詢平臺的“專家”價格便宜,五六十元價位的“專家”最受歡迎,很多都是累計銷售上百小時以上。

  面對咨詢者,這些不靠譜的線上咨詢也是套路滿滿。比如有些解答誇大其詞,並斷章取義危言聳聽。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讓咨詢者認為有心理疾病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隨時會威脅生命,並引導其到咨詢師的線下機構就診。線上下,咨詢師往往會推薦很貴的定期心理疏導套餐。

  “不靠譜的心理咨詢可能會誤診耽誤治療,導致病情加重。病沒治好不説,還花了大量的金錢和時間。”鄒琳舉例説,前不久一個36歲的咨詢者,産生嚴重失眠、抑鬱、焦慮症狀,通過溝通她發現這位咨詢者的症狀是因為單位工作壓力大和孩子青春期導致的,並不是抑鬱症。通過四五次心理咨詢疏導,咨詢者症狀消失。但如果不專業的人將其診斷為抑鬱症,那就要使用藥物治療,既花了冤枉錢又沒有對症。

  “此外,對于線上心理咨詢目前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定價體係標準,醫院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都由物價局定價,明確規定了不同時長對應的價格。”鄒琳介紹,在天津,精神專科醫院的心理醫生進行心理咨詢50分鐘價格只有200—400元,而很多平臺標價少則五六十元,多則2000元。

  “心理咨詢作為非常重要的助人手段不但可以緩解大眾的心理困擾,還可以給職業人群進行心理減壓,對大眾心理健康促進以及提升全民的心理健康素養有很大幫助。”陳清剛表示,心理咨詢行業需要更加規范化的管理。受限于現實條件,醫院很難自建自營網絡服務平臺,未來“商業網絡平臺+專業醫院”是大方向,但是對從業門檻、資質、收費標準等細分領域的行業標準必須盡快制定。一些傾聽服務和心理緩解咨詢活動雖非醫療行為,也應要求對從業人員實行平臺後臺實名制。(記者 陳曦)

【糾錯】 責任編輯: 徐宙超
載入更多
國際·一周看天下
國際·一周看天下
初冬時節景如畫
初冬時節景如畫
賞雪
賞雪
長春:“凍城”美景
長春:“凍城”美景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61126842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