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甘肅張掖:“補丁地”化零為整 高標準農田提質升級
2020-11-29 09:38:05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蘭州11月29日電 題:甘肅張掖:“補丁地”化零為整 高標準農田提質升級

  新華社記者崔翰超

  廣闊的土地一望無垠,49歲的農民張建凱站在田埂上,看著平整的耕地裏滴灌帶交錯縱橫,他知道好日子已經來了。

  “地好種多了,不費水,不費人,還不費心。”張建凱家住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鴨暖鎮昭武村,當地政府實施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讓他告別了在“補丁地”“巴掌田”裏東奔西跑的日子。

  過去,當地為了均衡劃分各家農田,地裏滿是橫七豎八的田埂壟溝和碎田邊界,大地猶如片片“補丁”拼接而成。對農戶而言,最要命的還是自家耕地零碎不統一,有的人家幾塊地之間可能相距幾百米,生産勞作既費時也費力。

  張建凱也不例外。他家原本只有5畝左右的耕地,但家裏上有老下有小,于是他從2009年開始流轉其他農戶土地進行耕種。

  雖然耕種面積逐年擴大,種植作物也從玉米等傳統作物換成了甜葉菊等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但農活的辛苦依然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反而帶來了更多的種植成本。

  不論澆水還是施肥,分散零碎的土地都讓生産成本成倍增加:過去灌溉採用大水漫灌的形式,既浪費水資源,一不小心還會淹到別人家的地;田地裏路也不好走,還得拿著各種農具來回折騰;農用機械難以在小地塊使用,農忙時只能人工勞作……

  多年的勞作讓張建凱腰酸背痛,但為了生活他必須得堅持。

  直到2019年,當地開始推廣高標準農田建設,施行“一戶一塊田”,將各家零散的地塊化零為整,之後再根據測量面積重新進行劃分,將“補丁地”聚成“一塊田”。部分小地塊之間的水渠進行有效歸整,耕地面積擴增約3%,同時配套架設水肥一體化滴灌設施。

  看到平整的土地,張建凱覺得這是解決生産問題的關鍵,于是去年又流轉了大約30畝平整過的田地。

  新流轉的田地裏,滴灌設施能有效實現灌溉、施肥一體化作業。同時平整的土地讓農業機械化成為可能,過去兩個人幹一天才能收割一畝玉米,如今在機器的幫助下半個多小時就能搞定。

  鴨暖鎮黨委副書記陳朝海告訴記者,經過測算,高標準農田各項成本均有所降低:機耕費畝均由90元減少至70元、鋪膜春播畝均成本由200元減少至135元、灌水畝均成本由180元減少至90元……累計畝均可節約成本500多元。

  臨澤縣委書記張學勇認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了農業節本增效,農民增收減負,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加,這為農業高品質發展和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記者了解到,目前,張掖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累計完成面積57.21萬畝。

【糾錯】 責任編輯: 施歌
載入更多
賞雪
賞雪
長春:“凍城”美景
長春:“凍城”美景
北京:夜色怡人
北京:夜色怡人
我的長江我的家
我的長江我的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60112679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