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河南民權:三代人接力共築“綠色長城”
2020-11-27 15:45:5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這是11月6日在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拍攝的民權林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新華社鄭州11月27日電 題:河南民權:三代人接力共築“綠色長城”

  新華社記者翟濯、楊金鑫

  這是11月6日在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拍攝的民權林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提起一棵樹,你會想到什麼?也許是巍巍山巒中的一片林海,或是大漠孤煙中的一株白楊……

  對于民權林場人來説,樹不僅是他們的守護神,更是他們的命根子。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三代林場人執守于黃河故道邊,硬生生在這片豫東黃土地上建起了一條“綠色長城”。

  86歲的康心玉老人,是民權林場第一代務林人。今年已經是康心玉來到民權林場的第65個年頭,雖然已經退休,但老人每天仍會習慣性地來到林場裏,看看這個他曾經“戰鬥”過的地方。

  20世紀80年代,康心玉在民權林場工作(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那個時候,一到春天風起,黃沙漫天飛,太陽都看不見,刮得人臉上、脖子上都是沙子。”康心玉回憶説。

  地窨子,是第一代民權林場人的共同回憶。因為交通不便,康心玉老人和同事們白天造林,晚上就在一個頂棚覆蓋著塑膠編織袋的地洞裏休息。那時,他們的夥食是從林場裏帶的窩窩頭。

  石立忠是康心玉老人的學生,也是民權林場第二代務林人。還有兩年就要退休的他,同樣將半輩子的光陰奉獻給了民權林場。對于這片林子,老石有著特別的感情。

  接過林場第一代務林人手中的造林任務並不容易,作為民權林場第二代務林人,老石承擔的任務不比前人少。

  “剛來林場時的條件仍然很艱苦,那個時候沒電、沒路、沒通信。為了巡場護林,我和同事就住在林子裏的護林房裏。”石立忠説,護林房沒有玻璃,冬天林場風大,因為房子漏風,他們晚上總是凍得瑟瑟發抖。

 

  石立忠(臺上左二)和翟文傑(臺上右一)在民權林場安全生産護林防火防控應急培訓班開班儀式上(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大潮興起,但國有林場卻在轉型過程中出現了經營問題。同為平原林場,民權縣周邊不少林場選擇通過砍伐樹木、林地出租緩解自身經濟壓力,一些林場人甚至因為收入低選擇了離開。但以老石為代表的第二代民權林場人,卻堅持把林子保留了下來。

  “我總覺得,民權林場第一代務林人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把樹種了起來,我們不能因為一時的困難,就把林子毀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

  “沒有老一輩的堅守與努力,就不可能有現在的平原林海。”撫摸著林場裏的一株刺槐,翟文傑感慨地説道。

  翟文傑在民權林場工作(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2005年來到民權林場的翟文傑,是民權林場第三代務林人。“剛畢業那會,很多同學都選擇到外面工作。但我覺得只有在林子裏,心裏才踏實。”翟文傑説,“林場是我爺爺的家,我父親的家,也是我的家。”

  “相比于我們,他們更具備林場管理的先進理念和專業知識。以前做統計和檢查,我們不管刮風下雨,都要現場一棵棵樹去量。現在他們研發了數字地圖係統,可實現實時監測森林火災等目標,在手機上就能實現巡場護林。”石立忠説。

  “作為第三代務林人,我們想通過技術創新傳承老一輩艱苦創業的發展理念,把民權林場建設得更美、更好。”這是翟文傑一直以來堅持的目標。

  這是11月6日在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拍攝的民權林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伴隨著樹種結構的優化,如今民權林場的功能,已逐漸從防風固沙向生態旅遊、森林康養等方向轉變。每到節假日,林場就會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觀光遊玩。

  未來,民權縣計劃沿黃河故道兩側再造面積約3.6萬畝的生態林帶。一條黃河故道生態走廊已現雛形,這片平原林海正在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載入更多
賞雪
賞雪
長春:“凍城”美景
長春:“凍城”美景
北京:夜色怡人
北京:夜色怡人
我的長江我的家
我的長江我的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326112679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