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勞動教育如何才能有趣有用
2020-11-08 07:36:46 來源: 光明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江西省蘆溪縣南坑鎮妙泉學校的孩子們臉上寫滿喜悅。“我們班這回被評了五星!”從2012年開始,妙泉學校在校園裏開辟了一片菜地,作為種植勞動實踐場所。每到收獲季,學生們可以帶著採摘的成果到食堂“兌換”班費。

  勞動教育早已不是新話題。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明確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重新把勞動教育放到了重要地位。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再次提及“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也提出大中小學要明確不同學段、不同年級勞動教育的目標要求,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

  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一些學校和地區仍不同程度存在“走過場”式打卡、變相讓家長“增負”、家校溝通不暢等問題。勞動教育如何才能有趣、有用?家庭學校社會三方應如何聯動才能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勞動教育成為“打卡”、交照片怎麼辦

  加強引導、注重總結

  上一節勞動課、打掃一次衛生就是完成勞動教育了嗎?

  不然。記者注意到7月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要求學生“親歷實際的勞動過程”之外,還要善于觀察思考,注重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勞動品質和效率。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勞動過程中的體驗和感悟,引導學生感受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快樂,增強獲得感、成就感、榮譽感,並鼓勵學生在學習和借鑒他人豐富經驗、技藝的基礎上嘗試新方法、探索新技術。有專家也撰文提出,參加勞動活動不等于勞動教育,真正實現教育過程要讓勞動結果有教育意義,起教育作用。

  “居家勞動周一至周五每天打卡一次,打卡方式為提交一兩張照片,配一句文字説明……相關數據作為本學期勞動教育實踐課的評分依據。”這是一位大學生在微博上吐槽的“勞動月”。據媒體報道,不少學校的勞動教育仍停留在“打卡”階段,停留在開展一兩次勞動活動上。

  如何提升勞動教育的深度,讓學生真正對勞動價值有認同感,而不僅僅是“打一次卡”“出一次汗”“活動下筋骨”?一些校長和教師表示,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注重總結可能更為重要。

  “勞動課我帶了兩三年了,我主要教他們應當什麼季節種什麼菜,會有什麼收成,告訴他們各種品種蔬菜吃了有什麼好處等等,先講理論,然後實地手把手教他們種下去。我認為勞動課最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樂趣,讓他們覺得好玩,知道我們平時吃的蔬菜是怎麼生長、怎麼收獲的,了解這個過程。”妙泉學校勞動課教師劉亞元説。

  劉亞元介紹,自己一邊上課一邊會時不時向學生提問,比如某種菜的種植季節、種植時應填多少土等等,還會讓學生們種好後一個個給他看。“在勞動中,我也注意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有時聽到學生反饋,説他發現菜葉子上有很多蟲眼了,像個漁網一樣。這時我再告訴他們要打藥了,經過這個打藥的過程他們就認識到僅僅把苗種下去可能也沒有收成。這樣他們就能經歷在勞動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我想,勞動教育應遵循技術性、基礎性、創新性原則。在勞動技術課上,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術意識,提高學生運用工具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並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培養。”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實驗小學校長唐致禮説。

  “真正的勞動教育是心的教育,而不只是身的教育,做了什麼不重要,為什麼要去做?在做的過程中收獲了什麼?這兩個問題比前者更有價值,所以勞動前的引導與勞動後的總結是至關重要的環節,這才真正涉及勞動教育的藝術與價值。”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實驗中學校長何彩宏表示。

  “在最炎熱的一兩點鐘,我們頂著大太陽一腳扎進紅薯地,埋在地下的紅薯一直在和我們‘捉迷藏’,有時順著地面上拔不動的莖往下敲了半天卻只發現些碎根,有時滿懷期待卻只看到手指粗的紅薯。雖然最後的收獲不算大,但是每一鋤頭下去都是各種美好的夢想。”武漢大學2019級PPE試驗班學生馮天這樣總結走進光谷有田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一天的感受。

  “學生勞動”變為“家長增負”怎麼解

  融勞動教育于育人各環節

  每年春天,東部地區某市都有兩萬多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和家長為給“蠶寶寶”找桑葉而“抓狂”。據媒體報道,養蠶是該市三年級科學教材的“規定動作”,要求學生體驗勞動並觀察從卵孵化開始到最後變成蠶蛾的過程。有家長這樣估測——按該市三年級小學生兩萬多人計算,如果每人養10條,蠶寶寶就得20多萬條,“滿城桑葉難尋”便不足為奇。有人批評説,這給家長增添了額外負擔。一些家長也反饋,部分學校勞動教育過程中“去勞動基地家長陪同”“協助拍照”等要求也把“學生勞動”變為了“家長增負”。

  如果“因地取材”,勞動教育的素材可謂“俯拾即是”。據妙泉學校校長倪宗輝介紹,根據學生們的愛好特長,妙泉學校的老師指導學生成立各種課外興趣小組。而校園裏的菜地就是這些小組活動離不開的“素材庫”。手工小組通過觀察蔬菜形狀著色,用各種材料制作以蔬菜為主題的美工作品,還利用蔬菜果實制作幹果食品;寫作小組通過閱讀書籍,搜集各種農諺,制作成書法藝術作品;美術小組把課堂搬到實踐基地,以各種蔬菜和基地風光為實物,現場寫生,部分學生還用蔬菜種子或果實制作出惟妙惟肖的美術作品。

  “只靠勞動教育進課程,我覺得是不夠的,而且還會增添老師、學生和家長的負擔。我認為需要充分去挖掘、利用每一個學科的勞動教育的內涵。每個學科所教的知識背後,都有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李政濤説,“比如數學課可讓學生嘗試制作教具、學具;語文課教《月光曲》、講貝多芬的故事,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貝多芬成長為音樂家不僅因為有天賦,還需要持續不斷的自我訓練、磨煉,這本身就是勞動。只有這樣才能讓勞動教育滲透、貫穿在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學方式裏,我覺得這是必須要走的道路。”

  “勞動教育應當有開放性,教學活動、學生實踐操作活動的時間應有彈性,教學內容應不拘泥于教材,做到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勞動技術成果的呈現方式應該是開放的,成果應是學生在廣闊的時空中實踐和探索得來的,這樣學生才能形成有創造力的新思路。”唐致禮表示。

  “在校勞動好,回家自理差”怎麼改

  健全家庭學校社會合作模式

  “現在不少小朋友‘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有家長表示,自己的孩子已經快上初中了,但是在家什麼家務也不做,房間亂七八糟,也不知道整理,自己出門倒是收拾得幹幹凈凈的。”有網友這樣説。記者注意到,《綱要》裏提及的勞動分為三部分,其一就是“日常生活勞動教育”,提出“立足個人生活事務處理,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衛生習慣培養,樹立自立自強意識。”如何避免學生“在校勞動好,回家自理差”,記者採訪部分校長和專家,認為家校合作是勞動教育持續深入開展必走的一條路。

  “勞動觀念的培養應該是一個靜待花開的過程,家校的密切配合非常重要。勞動教育的主體理應是學生,學校和家庭是勞動教育實施的引導者和監督者,家校要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學校定期組織家長培訓會、家長協調會等會議非常重要,先統一思想,達成共識,再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才能步步為營。”何彩宏説。

  “對于在家裏的勞動,我們通過制定學生的《在家一日常規》,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參考,對不同年齡階段孩子提出不同要求,比如低年級學生可以在家幫助做哪些家務,中高年級學生參與哪些勞動,我們會提醒家長根據《在家一日常規》對學生的表現做督促,老師也會定期和家長溝通了解學生在家表現情況。”倪宗輝介紹了妙泉學校的做法。

  除了家校合作外,不少校長和專家表示,校社合作也是勞動教育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倪宗輝向記者透露,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一個制約因素是讓學生參與工業方面的勞動教育資源還略顯不足。“鑒于本地條件所限,勞動教育的資源主要集中在農業種植、養殖,雖然我們和一些電瓷廠進行了合作,比如組織參觀車間等,但效果不是很理想。我們很想讓學生進一步開闊視野,促進他們長遠的發展。”

  “我認為勞動教育需要多方聯合承擔主體職責,不僅科任教師、班主任是教育主體,家長也是教育主體,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敬老院等機構都可以承擔教育責任,都可以為勞動教育作貢獻。因此,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要在家校社聯動的意義上,建立一個基于勞動教育的協同機制。”李政濤説,“協同機制很重要的作用是評價。比如學生到社區勞動了,社區給他打的分、做的評價,學校認嗎?學校怎麼來認可,怎麼把學生在社會中勞動的表現變成他在校表現評價的一部分,變成將來升學對他個人進行整體評價的一部分。而評價方案的醞釀、制定和實施需要多方坐下來共同商定,共同落實。”

  “就像過去我們成立教育委員會一樣,可能還需要成立一個多方的勞動教育委員會。這個教育委員會就由學校參與、社區參與、家長參與。搞一兩個活動容易,但怎麼持續化、制度化,這是一個難題,所以要在教育治理、社會治理的層面上來思考。”李政濤補充道。(記者 周世祥 楊颯)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載入更多
天山腳下稻花香
天山腳下稻花香
金秋菊花香
金秋菊花香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671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