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火紅中國結 紅火脫貧路
2020-11-01 15:20:29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濟南11月1日電 題:火紅中國結 紅火脫貧路

  新華社記者栗建昌、張志龍、賈雲鵬

  穿、繞、挑、壓,紅絲繩在姚成雲手裏騰挪跳躍,説笑間,一個透著喜慶的中國結部件逐漸成形。在她旁邊,幾十個編織女工坐在馬扎上,同樣飛針走線,忙碌而有序。

  走進山東省郯城縣紅花鎮的軒然工藝品廠,生産車間內一派熱鬧紅火,各種中國結的部件,堆放在女工身旁。數百種花色品種的中國結,正是從她們的手中流向全球。

  小小中國結,增收脫貧大産業。姚成雲是附近的姚馬村村民,家裏種著9畝地,丈夫在外地打工,她既要照看老人孩子,又要在農忙時節管理田地。

  “俺一個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再説在家門口上班,啥活也不耽誤,比外出打工強多了。”姚成雲邊忙著幹活邊説,笑臉透著幸福。

  紅花鎮七萬多人口中,有兩萬余人從事中國結相關産業。火紅的中國結是當地的支柱産業和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位于魯蘇兩省交界的紅花鎮,素有“中國結藝之鄉”的美譽。中國結編織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經過20多年的發展,擁有600多個花色品種,並不斷推陳出新,成為全國最大的中國結生産基地。

  南有義烏、北有臨沂,依托這兩個小商品批發市場,這裏的中國結不僅暢銷國內,還銷往美國、韓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市場佔有率70%左右,年産值達12億元以上。

  記者在軒然工藝品廠樣品室看到,房間四壁挂滿了數百款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中國結,炫目的中國紅配上創意獨特的圖案和長長的流蘇,讓人目不暇接。

  來自義烏、西安、武漢、銀川等地的客商,有的在查看樣品,有的在選購訂貨。工廠負責人王廷祥説:“我們有專門的設計團隊,不斷推出新品。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銷售旺季,正開足馬力備貨。”

  已與工廠合作20多年的義烏客商許正信告訴記者,他每年都要來這裏集中採購一兩次,同時探討交流市場資訊和發展方向,實現合作共贏。

  “這裏當初是我的委託加工點,後來逐步發展壯大,品種多、樣式全,這次來又訂購了幾百萬元的貨品。”

  紅花鎮鎮長趙安寧介紹,當地聚集了幾百家中國結加工制作銷售企業,其中規模較大的就有20多家。在這些企業帶動下,全鎮形成了30余個中國結編織專業村,有6000余戶編織專業戶。

  中國結編織勞動強度小、可分散加工、集中組裝,當地充分發揮這一優勢,通過為貧困戶設專崗、送料到府再回收等多種途徑,已帶動130余戶貧困戶實現就業增收、穩定脫貧。

  渠溝村貧困戶房紹粉因家人患病而致貧,除照顧家人外,她只要有空就會來福來祥工藝品廠編織中國結,一個月能收入500元左右。

  “我年紀大點,能做的活有限,雖然掙得少點,但也能補貼家用。再説做這個手藝一點也不累,還可以和好幾個老姐妹一起説説話,不悶得慌。”房紹粉説。

  紅花鎮扶貧辦主任柏慧介紹説,他們有意識引導當地企業為貧困戶送原料、送編織樣式、送生産技術、統一到府收購銷售,讓近百名年老體弱的貧困群眾輕松實現了居家就業,找到了脫貧門路。

  院南村貧困戶鄭懷玲患有肢體二級殘疾,行動不便。經過簡單的技術培訓後,現在她每天在家做著盤繩、穿針、搭線等簡單的活,不僅豐富了生活,也增加了收入。

  她説:“平時閒著沒事,就在家裏做一些中國結配件。這活兒幹著輕松又喜慶,一年能掙六七千元。”

  趙安寧説,鎮裏還依托200多家中國結電商企業,搭建電商服務平臺,為貧困群眾編織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編織品,開通專門銷售渠道,提供免費代銷服務,進一步帶動更多貧困群眾實現增收致富。

【糾錯】 責任編輯: 王佳寧
載入更多
天山腳下稻花香
天山腳下稻花香
金秋菊花香
金秋菊花香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21112668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