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瞭望》刊發文章:活出千萬倍價值
2020-10-31 09:49:3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北京10月31日電 即將于11月2日出版的2020年第44期《瞭望》新聞周刊刊發了記者劉娟採寫的文章《活出千萬倍價值》。摘要如下:

  目前,全國志願服務資訊係統注冊的志願者已超過1.2億,還有許多熱心人未曾留名。在生死攸關的搶險救災現場,在尋常的城市社區街巷,在脫貧攻堅的一線,在熱鬧精彩的比賽現場,在海邊、山腳、大漠深處的環保戰線,甚至在虛擬世界,都有他們的身影。他們雖身份各異,卻心懷理想,在奉獻中追求個人滿足。

  渾沌的水中,漂著一具小小的身子——這是一個被洪水衝走的孩子。一位女志願者把孩子打撈上來,攬他入懷,為他整理好頭髮、拉平衣裳。這位志願者叫陳素珍,代號“水草”,她是福建廈門藍天救援隊隊長,也是全國藍天救援隊的首位女隊長。

  鮮血、屍體,山野、廢墟……這是水草最常面對的畫面,“我是在災難中修煉成長的。”這樣的日子,她過了12年,近4400天。“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我感受到最純粹的快樂,內心永遠能在榛莽里長出新芽。”

  “輟學”兩個字,曾是周玉梅的童年夢魘。今年36歲的她是安徽省金寨縣公益服務中心負責人。靠著希望工程的捐助,周玉梅走出大山,打拼出一片天地。

  2016年家鄉金寨伸出橄欖枝,希望她回山裏為貧困孩子們搭建希望工程公益服務平臺時,她連薪資都沒問就回來了。“教育的本質就是人點亮人,我的人生曾被點亮,我希望也能點亮那些身處困境中的孩子們。”周玉梅説。

  一個殘疾人能有多大的價值?脊髓損傷患者唐佔鑫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答案。2014年,她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傷友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希望之家”,幫助脊髓損傷患者重新學習自理生活。

  6年來,在唐佔鑫的幫助下,全國至少有1000名脊髓損傷患者找回了生活的信心,甚至重回社會創造價值。在唐佔鑫的心裏,他們就是一顆顆“金種子”,當他們回到各地,一個個新的希望之家就會生根發芽,破土而出。“在撫慰他人的同時,我也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這份事業讓我殘缺的人生有了色彩。”唐佔鑫説。

  “為什麼做志願者?因為快樂,這讓我活出了千百倍的價值。”在記者採訪的多位不同領域的志願者看來,志願服務就是一個熱氣騰騰的內心自然而然的選擇。他們有的在純粹的付出中,找到了意義和樂趣;有的因受人“玫瑰”,而將溫暖傳遞;有的則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實現了自我價值的飛躍……是他們讓這個社會更有溫度、更有希望。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學雷鋒”活動影響全社會,到1986年民政部提出開展社區服務;從1989年天津出現第一個志願者組織,到2008年中國迎來了“志願者元年”,再到今年抗擊疫情,志願者勇敢逆行……每一位志願者雖是微小分子,卻匯聚成光,填補著城鄉運轉中的部分空白,在社區建設、脫貧攻堅、搶險救災、環境保護、大型活動、社會公益等領域發揮作用。

  受訪業內人士指出,需進一步完善立法、健全制度,規范志願組織發展;為志願服務搭建更多平臺,提升其專業水準;根據群眾需求拓展服務領域和范圍,快速精準匹配志願者資源,讓志願服務真正成為社會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載入更多
天山腳下稻花香
天山腳下稻花香
金秋菊花香
金秋菊花香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6680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