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提升基層協調力讓“精治”向前一步
2020-10-30 08:25:40 來源: 北京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西城區廣外街道曾是被居民投訴的“大戶”。如今,這裏不僅投訴量銳減,且每月居民反映問題的解決率都在90%以上。為什麼該街道能在一年多時間裏順利“摘帽”?秘訣就在于體制機制創新,一大批老大難問題得以解決。

  比如,廣外街道曾有13座荒廢20年的高壓電線塔,“這些電線塔早就不供電了,為啥還一直杵在原地?”街道居民對此意見很大。街道雖想為民解憂,但電線塔拆除工作復雜且專業,涉及78處地下線,以及地鐵、綠化和居民活動的3條道路。一旦動工,不僅需要交通、園林、電力、城建等部門齊心協力,還需要跟豐臺跨區溝通。對于基層幹部來説,真是想治治不起、想管管不動,久而久之便拖成了老大難。轉機出現在去年5月,廣外街道被列為“治理類街鄉鎮”接受市級督導,由市疏整促專項辦具體負責。高位推動之下,十幾個相關部門擰成一股繩,半年時間便完成了拆除工作。

  電線塔20年廢而難拆的案例,折射出基層治理的普遍痛點。正所謂“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鄉鎮、街道是治理鏈條的“最後一公里”,承載了城市生産生活的大小事宜,對接著群眾方方面面的利益訴求,但其自身權力和能量實在有限。隨著城市治理深入推進,我們面臨的課題由粗到細、由淺入深,也由易轉難,很多“小事”實則牽涉多個單位、屬地、部門,需要協力合辦甚至特事特辦。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基層責任重但能量小,相關部門“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到底誰來統籌各方進行綜合治理?這個角色缺位,就會導致基層幹部幹著急卻無能為力,相關部門單兵作戰卻難有長效的困境。小問題“淤積”成老大難,又會直接影響市民的獲得感。

  事實説明,推進大城“精治”再向前一步,必須主動作為,提升基層的協調力。這些年,北京積極探索“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機制,賦予基層更大的資源統籌調配權,讓其牽頭抓總、協調各方,引導治理資源下沉,收獲不少實效。但應當看到:小小社區調配各委辦局“啃硬骨頭”,多少還是有些吃力;相關部門隨著哨聲來了,一旦各有各的説法,誰來最終決斷?換言之,“吹哨報到”起到了破題效果,後續還呼喚我們構建一種更加有力的機制去推動集體攻堅。眼下,每月市民訴求最集中的前十位街鄉鎮,皆由市疏整促專項辦具體督導,有了“帶頭人”高位推動,協調統籌順暢許多。

  有權就有責,有責要擔當。大城“精治”講究方式方法,但最根本的仍是考驗治理者的責任心。目前,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動開展已有四年,北京人居環境的舒適感和便利度明顯提升。新起點上再出發,更要狠抓基層、協調發力,遇事多想一點、多做一點,我們的城市將更加宜居,市民生活將更加幸福。(胡宇齊)

【糾錯】 責任編輯: 徐可
載入更多
天山腳下稻花香
天山腳下稻花香
金秋菊花香
金秋菊花香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4112667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