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這個獎,旨在尋找“年輕版的李政道”
2020-10-28 08:11:47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世界永遠需要熱心從事國際科學傳播、推動跨國界科學合作的科學家。當下,尤其如此。

  10月18日至19日,在浙江省溫州市召開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一個新的民間科技獎項——“科思獎”宣布設立。該獎每年將授予1到3位在推動國際科學交流合作方面成績卓著的中外青年科學家,給予每人100萬元的獎金。首屆科思獎將于2021年頒發。

  不一樣的民間科技獎

  至少有三個特質,讓這一新誕生的民間獎值得人們關注。

  其一,不同于各種常見科技獎,“科思獎”要獎勵的不是科學家的某項出色科學成就,而是其在推動國際科學合作上的貢獻。

  其二,與政府科技獎和近兩年廣受關注的“未來科學大獎”“科學探索獎”等民間科技獎相比,該獎項小而獨特,從提名到評審都具有鮮明的國際性。

  它不限定獲獎人和提名者國籍;其評獎委員會也將由世界各國不同領域的7至9位知名科學家組成。首任評獎委員會主席是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安東尼·萊格特(AnthonyJ.Leggett)。

  其三,該獎可被視為李政道于改革開放之初發起的“科思項目”在40年後激起的新的回響。

  “科思獎”發起人正是來自中國、如今活躍于國內外學界業界的科思學者,他們為此成立了科思科技促進基金會,“向李政道先生和推動國際科學交流與合作的全球科學家致敬。”

  1979年,為給剛結束長期封閉、面臨人才斷檔危機的中國盡快培養科技人才,李政道發起科思項目,在國內尚無托福和GRE考試的情況下,説服多所北美大學物理係採取一套特殊考試方式,評估和錄取中國學生,這成為當時中國與歐美高校人才交流的破冰之舉。

  實施科思項目的十年中,915名中國學生出國深造,今天,這批科思學者已成為多個領域的領軍人物和精英骨幹,其中12人成為中國和歐美等地科學院院士,100余人次獲各類國際科技大獎,300多人次在國際科技組織中擔任職位,還有400多位成功的高科技發明家或企業家。

  李政道多次説,科思項目是他生命中最有意義、有價值的成果之一,從某些方面,比獲諾獎還有意義。

  就在一年前,他在科思項目40周年之際,向科思學者提出一個期許:希望他們繼承項目創立伊始的精神,為更多年輕人提供發展才能的機會。

  “科思獎”的設立回應了李政道的願望。

  “向世界傳遞一個資訊”

  “通過把獎頒給正確的人,我們希望向世界傳遞一個資訊,即國際科學合作非常有價值,有一群人對此非常欣賞。”科思學者、科思科技促進基金會理事長董潔林説。

  “我們這個團體受益于李政道先生發起的國際交流項目和跨國界的科學家合作,從情感上一直想做點與此相關的公益事業。”董潔林介紹,“科思獎”推出前,科思學者們來回討論了很多種設獎做法,比如“逆科思項目”,提供獎學金鼓勵國外青年科學家來中國學習等。

  最終,他們拍板,先用最可行的方式,選拔和獎勵在各種科學領域中對跨國界科學交流合作方面貢獻突出的青年科學家,“把事情先做起來。”

  “多年來,科思學者一直在以各種方式促進中國的發展和進步,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這在當前國際環境日益復雜的情況下尤為重要。”科思學者協會會長、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湯超説,“在現在的國際環境下,各國科學家們依然非常希望推動國際科學交流。”

  在“科思獎”評獎委員會主席安東尼·萊格特看來,今天的年輕學生進入任何科學領域,都面臨著比過去更嚴峻的形勢,過去幾十年,科學界專注在所謂的高影響力期刊上發表論文,而對促進科學交流合作的行為,仍缺乏鼓勵機制。科思項目的畢業生們希望改善這種局面。

  本質上,科學能夠也應當造福全人類,沒有國家能壟斷科學。一直以來,科學的發展都受益于交流合作及開放共用下的良性競爭。從推進基礎科學研究到遏制大流行病、應對環境問題、消除貧困等,都迫切需要全球科學家的共同努力。

  “在當前形勢下,民間科技合作的重要性正在慢慢凸顯。”科思學者、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謝心澄説,作為主管國際交流工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他認為由民間組織來推動國際科學合作正當其時。

  董潔林希望,“科思獎”能在部分人認為談國際科學合作“不合時宜”的時刻,向世界傳遞來自中國的善意,“我們有時候不擅于表達善意,這種表達是必要的。”

  “尋找年輕版的李政道,年輕版的巴裏·巴裏什”

  相較于對科學成就的評估,科學家們在國際科學交流上的貢獻大小看上去更難衡量。

  被問及“科思獎”的評獎標準,董潔林説,要看“候選科學家所做的國際交流項目是什麼,影響有多大。這種影響可以落在具體團體或國家上,也可以沒有具體受益者,純粹是科學本身受益。”

  她分別舉了幾個例子:李政道做的科思項目,影響了915位科思學者,以及中美兩國百余所高校和眾多科學家;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裏·巴裏什(BarryC.Barish)作為“鐳射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項目的領導人,把一個小型研究組發展成上千名科學家參與的大型國際合作項目,探測到引力波,驗證了愛因斯坦的預言,通過國際合作使科學本身獲益。

  巴裏什沒有參與LIGO概念驗證或早期建設,而是作為項目領導者獲得諾獎,這曾引發一些討論,“但我們的獎,就非常適合他這樣的科學家。當然,‘科思獎’選的是青年科學家,項目不會這麼大,我們要尋找的是年輕版的李政道,年輕版的巴裏·巴裏什。”董潔林説。

  “五年以後,十年以後,回頭看,我希望這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中科院北京奈米能源與係統研究所所長、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首位華人得主王中林説,“李政道先生在改革開放之初,打開中美人才交流的大門,改變了我們的人生,現在擺在面前的是新時代怎麼加強國際合作,我們希望通過現在的努力繼承李先生的教導,回饋社會。”

  王中林同時擔任著與科思科技促進基金會同時創立的公益機構“科思技術研究院”院長,後者是所新型産業技術研究院,致力于在新的國內外局勢下,為科技成果産業化構築橋梁。

  去年紀念科思項目40周年時,李政道曾寫下三幅題詞:“聚能興邦,原創惠民”“科學屬于全人類”和“薪火相傳”。

  今年,三幅字都有了歸屬,第一幅成為新成立的科思技術研究院的口號,第二幅被印在“科思獎”的徽標上,而第三幅則正被科思學者們踐行著。(記者王京雪)

【糾錯】 責任編輯: 王頔
載入更多
天山腳下稻花香
天山腳下稻花香
金秋菊花香
金秋菊花香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81126665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