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社區裏聽老人言:為何對智能手機“敬而遠之”?
2020-10-26 08:21:34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在中國,移動互聯網應用日新月異。看病就醫、網絡購物、水電繳費、銀行理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往往靠一部智能手機就能搞定。

  然而,由中國社科院國情調查與大數據研究中心等機構聯合發布的《中老年互聯網生活研究報告》顯示,46.3%的中老年人從未用過手機支付,36.4%的中老年人偶爾用,只有17.4%的中老年人經常用。

  科技改變生活的同時,一部分老年人卻離數字生活越來越遠。我國2億多老年人口中,相當一部分並不適應電子支付在內的新技術。一群被邊緣、被忽視的“銀發族”遭遇數字鴻溝。

  在呼吁全社會關注老年人的同時,我們更要追問,打通老年數字鴻溝的梗阻在哪裏?

  近日,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走進北京部分社區,傾聽老年人的煩惱和心聲。

  螢幕字小看不清

  10月18日星期天,家住河北省固安縣的劉典聲,早晨六點多就往北京南郊的大興區趕。他大清早出門,只為了去銀行取錢。

  今年66歲的劉典聲,原先住在北京市豐臺區。兒子結婚時,房子讓給兒子作婚房,自己和老伴在毗鄰大興的固安買了一套房。

  前兩天,劉典聲在北京銀行的一筆定期存款到期。考慮到固安沒有北京銀行網點,以後存取不方便,他決定把錢取出來,換一家銀行存。

  35公里外的大興支行,是離固安最近的北京銀行營業網點。周末早晨的大廣高速上,沒有京冀兩地通勤的上班族,943路公交車一路飛馳。8點半不到,劉典聲就到了大興支行門口。

  發現前面只排了一個人,劉典聲非常滿意,一大早的辛苦沒白費。美中不足的是,出門時沒添件大衣,風吹著有點冷。

  為取錢大老遠跑一趟,劉典聲也無可奈何。他知道現在能通過手機銀行直接轉賬,但卻沒想給自己手機裝一個。

  “手機上的各種小玩意兒,看上去密密麻麻,眼花繚亂,找不到應該按那兒。上面字也小,根本看不清。兒子讓我別用了,萬一看錯小數點就真麻煩了。你看我這上面的字小不小。”説著,劉典聲掏出自己的手機,當著記者打開一條短信通知。明明是特大號字體,此刻在記者眼中,竟也變得小了起來。

  “你們記者應該呼吁呼吁,讓銀行多開幾個窗口。”劉典聲此話一出口,隊伍前後的幾位老人紛紛附和。

  然而,銀行線下網點正在大幅瘦身。據媒體報道,近兩年,商業銀行機構退出列表中,有6366家商業銀行網點關閉。截至10月16日,今年已有超2000家商業銀行網點退出。

  如今最怕驗證碼

  在61歲的徐志寅眼中,銀行排隊算不得什麼。

  “只要願意等,到銀行總能把事辦了。就算不會用機器,旁邊還有工作人員幫忙操作。真正不方便的是打車。不會用手機,現在連車都叫不到。”他對記者説。

  徐志寅和老伴來北京3年了。自從兩年前女兒生了孩子,他們的生活就圍著外孫轉。只有周末,女兒女婿照顧小孩,老兩口才“下班”,有兩天自由活動時間。

  徐志寅向記者回憶起他的“慘痛”經歷:“我有個老同學,家住紅領巾公園附近。有次去他那兒吃飯,想打車回望京。結果,根本打不到。”

  當時,徐志寅在路邊伸手招車,亮著“空車”標誌的計程車,一輛輛呼嘯而過。好不容易有一輛到跟前停下來,司機擺擺手,原來已經被預約了。

  徐志寅知道現在有很多打車的軟件,最有名的是“嘀嘀”,但他從未獨立成功使用。

  不是不想用。女兒給他演示過,怎麼定位、怎麼叫車,還幫他綁定了銀行卡。但一到自己用的時候,老是手忙腳亂記不住。

  對智能手機,徐志寅並非一竅不通。平時他買菜就用微信掃碼支付,還能在家庭群裏搶個紅包。但他覺得,微信掃碼操作相對簡單,打開只需要掃一掃。“別的軟件,不像微信用得那麼頻繁。事到臨頭用一次,就容易忘。”他説。

  徐志寅最怕輸入驗證碼,這是他對很多手機軟件“敬而遠之”的重要原因。

  “來短信那種驗證碼,需要復制。我們老年人本來手腳就慢。幾十秒的時間,人特別緊張,容易出錯。”徐志寅説。

  應用登錄頁面上的驗證碼就更難了。數字和英文字母組合在一起,歪歪扭扭。徐志寅只能連蒙帶猜,但他手寫輸入本來就慢,一不小心碰到驗證碼,碼又變了,只得從頭再來。

  “有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明明寫對了,但就顯示驗證碼錯誤。換一個碼,還是錯誤,怎麼都登錄不進去。幹脆不碰了。這些東西只有年輕人玩得轉。”徐志寅説。

  擔心網上騙子多

  10月19日上午,住在蒲黃榆的莫阿姨像往常一樣,到方莊市場買菜。幾個攤位逛下來,她買了四節藕、一把菠菜、三個番茄,總共35.5元。莫阿姨從荷包裏掏出幾張紙幣付了錢。

  “現在用現金的人很少了。來買菜的老年人裏面大概有個三分之一。現在我出攤前,很少換零錢了。”市場內一位賣菜的攤主説。

  67歲的莫阿姨堅持用現金,原因很簡單:“本來就沒幾個錢,拿在自己手上放心。”

  兒子給她買的智能手機,平常也就打個電話。莫阿姨覺得,智能手機用起來太麻煩,網上騙子又多,自己根本沒辦法分辨。

  “我沒被騙過,身邊的親戚朋友也沒有,但電視裏這樣的事情不少。萬一呢?你們年輕人,什麼都喜歡綁在手機上,太危險了。”莫阿姨説。

  兒子曾主動提出教她使用微信和淘寶,但看兒子操作了幾遍,她覺得太麻煩。

  “一會兒彈出來一個東西,一會兒彈出來一個東西,一不小心就是廣告,連忙要退出來。多搞兩次,我血壓都高了。”莫阿姨説。

  不過,莫阿姨也知道周圍人的生活方式在逐漸改變。醫院挂號要預約了,水電氣的費用都能在手機上繳了,越來越多的店鋪關門轉型線上。

  “現在我要做點什麼,全靠我兒子。水電氣費也是他幫忙繳。可説實話,還是有很多不方便。我孩子是獨生子女。就像去醫院,我不能老叫他請假陪我。我願意,他的單位還不同意呢。”莫阿姨説。

  “希望不要什麼都一下子換到網上。”莫阿姨最後對記者道,“我們這代人書讀得不多,文化低一些,一下子學會上網不太現實。”

  不給資訊不讓用

  與被數字鴻溝困住的同齡人不一樣,65歲的張力退休前,曾是一名電氣自動化工程師,操作智能手機的各種應用,完全沒難度。

  但他的手機界面上,除了微信、支付寶等寥寥幾個應用,非常幹凈。

  平時張力不網購、不叫外賣、不刷手機新聞、不看手機視頻,似乎刻意讓自己的生活慢下來。

  “現在什麼都搬到手機上面了。去醫院、買火車票、繳電費,包括炒股,有時候不用還真不行,但我奉行能簡即簡的原則。”張力説。

  張力並非拒絕現代生活。“孩子成家立業了,沒和我們住一起。平時我和老伴的生活比較簡單。”

  其實,過去張力也嘗試過一些手機軟件,家裏的電視機,還是前幾年他和兒子一起在網上買的。

  但現在這名退休工程師非常在意的是,個人資訊會不會被泄露。

  他對記者道:“手機應用動輒要授權,要允許,商家就盯著用戶的手機資訊,要瀏覽你相冊、短信通話記錄,要隨時對你進行定位,如果有一項不同意,就不讓你用軟件。”

  “現在針對性行銷又太厲害,稍微泄露一點個人資訊,各種電話就到府了,無孔不入。我們對這方面的保護,做得還不夠好。你不知道自己的資訊被賣給誰了。所以,我能不用就不用。”

  最讓張力鬱悶的,是經常接到敬老院的行銷電話。“有時候一天還不止接一個,向你介紹他們那兒多好多好,恨不得你明天就搬進去。我自己住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去敬老院?幹脆把用得少的應用全刪了。”張力説。(記者 李坤晟 應受訪者要求,張力為化名)

【糾錯】 責任編輯: 薛濤
載入更多
天山腳下稻花香
天山腳下稻花香
金秋菊花香
金秋菊花香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30112665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