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自“上甘嶺”傳唱的英雄讚歌
2020-10-23 15:01:1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天津10月23日電(記者郭方達)“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熟悉的旋律響起,吳炯總是不自主地愣神一下,這悠遠的歌聲會讓她的思緒回到半個多世紀前的那場戰鬥當中。

  現年87歲的吳炯,正是電影《上甘嶺》中衛生員王蘭的原型之一,參加過朝鮮戰爭的她,如今在天津市南開區的一家養老院靜養。

  下午,吳炯與其他老人們坐在秋日的暖陽下聊著天,顯得精神很足。見到記者,她倚著扶手慢慢站起來,記者上前想要攙扶一把,她擺擺手:“我自己能行。”

  1933年,重慶忠縣的一個普通家庭迎來了吳炯的降生,但彼時國家積弱,時局動蕩,在不安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她,對國家、土地、人民等詞有著別樣的體會。

  1949年底,重慶解放,解放軍來到忠縣,這些子弟兵的風採深深打動了吳炯。她在心裏暗暗下決心,也要成為一名軍人。

  1950年,年僅17歲的吳炯便在四川入伍。同年,朝鮮戰爭爆發,報國心切的吳炯申請入朝,原先部隊的長官擔心她是個女兵,又沒有作戰經驗,吳炯卻不依不饒:“就算不讓我扛槍,我也能給同志們洗衣、治療!”

  負責的同志被吳炯打動,批準了她的請求。轉年,她便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五軍監工連衛生員的身份跟隨部隊來到了一線。

  前線轟炸頻繁,塵土橫飛,人和衣物總是臟兮兮的,而為了作戰便利,吳炯剪了短發,並將頭髮都壓在帽子裏,時間長了,有的戰友才知道她是女兵。

  搬運輜重、修築壕溝,男兵們做的事,只要幫得上忙,吳炯都義不容辭。用她的話説,都上前線了,還有什麼男女之分?

  1952年,上甘嶺戰役打響,吳炯所在的部隊也參與其中。

  “到處都是轟炸聲,幾乎沒有停過。最近的一次,炮彈就落在我身旁沒多遠,好在我趴在壕溝裏,炸完後我檢查了一下自己沒受傷,拍了拍身上的土繼續去抬傷員。”吳炯告訴記者,戰爭非常慘烈,前線戰況激烈時,每天都有大量的傷員被送下火線。

  在塵土和血液中,盡管是第一次上戰場,吳炯卻沒有退縮,她知道如果自己多努力一分,犧牲的將士們可能就會少一位。為了治療與護理,沒法合眼成了常事。

  在一次巡回醫療途中,友軍部隊遭到敵機轟炸,投下的凝固汽油彈讓漫山遍野都燃起了大火,許多戰士受了傷。吳炯便將受傷的戰士背起來,一個個轉移到隱蔽的地方搶救。

  其中有一名叫姚徐達的戰士因為傷勢較重已經陷入昏迷,大夥都認為他幾乎已沒有搶救的可能。吳炯卻沒有放棄,沒有停止搶救,直到戰地醫院的同志趕來接手,吳炯卻因為勞累過度,昏倒在了戰場上。

  吳炯並不知道自己搶救的這位戰士的命運如何,直到1997年,吳炯的事跡被一篇報道提到,姚徐達看到後才意識到,這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原來,姚徐達被送回戰地醫院後蘇醒,得知自己是被一名叫吳炯的女衛生員救下的,多年來他一直在尋找吳炯。知曉吳炯的下落後,他馬不停蹄地趕到天津,1997年12月3日,這兩位並不熟稔、卻有生死之交的老英雄終于在天津重逢。

  朝鮮戰爭結束,吳炯獲得兩次三等功,一次二等功。回國後,她還是所在部隊受邀至天安門觀禮的唯一女兵。

  之後,由于上甘嶺戰役的特殊性,長春電影制片廠希望制作一部相關影片,並找到了眾多志願軍戰士,吳炯便是其中之一,她的事跡也與眾多素材一道,共同構成了電影《上甘嶺》的劇本基礎。

  退伍後的吳炯跟隨愛人在天津住下,繼續從事醫療護理相關的工作,退休後便在社區醫療服務站做志願者。幾年前,吳炯因身體原因,需要隨時有人看護,便住進了養老院,兩個兒子每周都來探望,她的日子也過得平靜而舒適。

  如今,年事已高的吳炯仍然時常看新聞,這位老英雄關注時事的腳步,從來沒有停下過。對于過去,吳炯雖不多説,但一首《我的祖國》,她早已不知聽過了多少遍。

  面對鏡頭,吳炯説話很樸素,只是反覆強調:“年輕人不要忘記過去,但更要向前看。”

  英雄不朽,承前啟後,在吳炯眼中,我們的時代也正如歌中所言:

  “這是英雄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

【糾錯】 責任編輯: 王頔
載入更多
天山腳下稻花香
天山腳下稻花香
金秋菊花香
金秋菊花香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81126648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