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淮河流域性水污染惡化趨勢成歷史
2020-10-21 07:47:10 來源: 經濟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治理70年直接經濟效益47609億元——

  淮河流域性水污染惡化趨勢成歷史

  10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水利部總規劃師汪安南等介紹治理淮河70年有關情況。

  魏山忠表示,70年治理淮河總投入共計9241億元,直接經濟效益47609億元,投入産出比1:5.2。淮河的係統治理、開發與保護,有力地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水生態係統的有效保護,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和生活水準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

  據介紹,係統治理後,淮河流域防洪除澇標準顯著提高,淮河幹流上游防洪標準超10年一遇,中遊主要防洪保護區、重要城市和下遊洪澤湖大堤防洪標準已達到100年一遇。在行蓄洪區充分運用的情況下,可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淮河防禦洪水已由人海防守戰術,逐步轉變為科學調度水利工程的從容應對局面。

  淮河治理也使得水環境保障能力明顯提高,流域性水污染惡化趨勢成為歷史。魏山忠説,通過調整産業結構、加快污染源治理、實施污水集中處理、強化水功能區管理、限制污染物排放總量、開展水污染聯防和水資源保護等一係列措施,入河排污量明顯下降,河湖水質顯著改善,淮河幹流水質常年維持在Ⅲ類。2005年至今淮河未發生大面積突發性水污染事故,有效保障了沿淮城鎮用水安全。

  在水資源保障方面,歷經70年建設,淮河流域已經建成6300余座水庫,約40萬座塘壩,約8.2萬處引提水工程,規模以上機電井約144萬眼,水庫、塘壩、水閘工程和機井星羅棋布。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引江濟淮、蘇北引江等工程的建設,與流域內河湖閘壩一起,逐步形成了“四縱一橫多點”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配置體係。

  治水是一項係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工程。雖然淮河治理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淮河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要求,都決定了治淮仍然是長期復雜的過程。”汪安南説。

  在汪安南看來,認真分析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等“四水”問題的淮河表現,治淮仍面臨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防洪體係上仍有短板。淮河幹流洪澤湖以下的入江入海能力不足問題非常突出;中遊河段,特別是入洪澤湖的河段,泄流不暢,淮北大堤等重要堤防仍有險工險段,建設標準不高;上游水庫控制面積比較小,攔蓄能力不夠。

  第二,水資源總體短缺。從水資源總量來看,淮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只有812億立方米,不到全國的3%,與人口規模、耕地面積、糧食産量和經濟總量來比,很不均衡。雖然70年來持續建設,流域供水保障有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按照自身流域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還有不少短板弱項。

  第三,水生態、水環境需要改善。目前,淮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部分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已經超過了當地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淮河流域還有一部分地區依賴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超採問題比較突出。此外,部分支流、部分河段的水污染問題時有發生。

  針對以上問題,“十四五”時期淮河治理還將加大力度。“下一步,治淮重大工程建設方面,主要是統籌突出三個字:蓄、泄、調。”魏山忠表示,“蓄”“泄”就是要處理好洪水和河道泄流的關係,除了通過河道排洪入海之外,把多余的洪水蓄起來。“蓄”主要利用水庫,“泄”就是盡可能泄洪入海。同時,水資源開發利用還要解決空間不均衡的問題,就需要“調”。

  魏山忠透露,要研究完善相關政策體係,解決好行蓄洪水和當地群眾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問題,更多從政策上給予解決,比如,可以通過運用之後的及時補償、洪水保險等政策,進一步提高群眾的保障能力。(記者 王軼辰)

【糾錯】 責任編輯: 尹世傑
載入更多
天山腳下稻花香
天山腳下稻花香
金秋菊花香
金秋菊花香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66112663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