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治淮70年:“數”説淮河新變化
2020-10-20 18:11:0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  題:治淮70年:“數”説淮河新變化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淮河是新中國第一條全面係統治理的大河。10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治理淮河70年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在發布會上列舉的一組組治淮數字,展現了70年間淮河治理髮生的巨變。

  防洪:洪災損失大幅減少 幹流中下遊可防100年一遇洪水

  歷史上淮河水患嚴重,新中國成立前曾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爹也盼,娘也盼,只盼淮河不泛濫,有朝出個大救星,治好淮河萬民安。”

  魏山忠説,經過70年治理,淮河洪澇災害防禦能力顯著增強,具備抗禦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域性最大洪水的能力。

  “70年來,佛子嶺水庫、蒙洼蓄洪區、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等一大批治淮工程相繼建成,使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以水庫、河道堤防、行蓄洪區、控制性樞紐、防汛調度指揮係統等組成的防洪除澇減災體係。”魏山忠説。

  目前,淮河幹流上游防洪標準超10年一遇,中遊主要防洪保護區、重要城市和下遊洪澤湖大堤防洪標準可達到100年一遇。

  以1991年、2003年、2007年、2020年淮河發生的流域性洪水為例,2003年和2007年洪澇災害損失比1991年大幅減少;2020年轉移疏散5000多人,比轉移人口超百萬的1991年減少了99.5%,社會安定程度明顯提高。

  從除水患到興水利,70年治淮,見證著淮河由大水泛濫變大河安瀾的歷程。

  民生:70年投入超9000億元 直接經濟效益4.7萬億元

  歷史上一遇到洪災就哀鴻遍野的淮河,有民謠為證:“泥巴凳,泥巴墻,除了泥巴沒家當”,“一朝淹了大河灣、單被改做褲子穿”。

  魏山忠説,歷經70年建設,淮河流域已建成6300余座水庫,約40萬座塘壩,約8.2萬處引提水工程,規模以上機電井約144萬眼,水庫、塘壩、水閘工程和機井星羅棋布。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引江濟淮、蘇北引江等工程的建設,與流域內河湖閘壩一起,逐步形成了水資源開發利用和配置體係。

  “淮河流域以不足全國3%的水資源總量,承載了全國大約13.6%的人口和11%的耕地,貢獻了全國9%的GDP,生産了全國1/6的糧食。”魏山忠説。

  據介紹,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70年治淮總投入9241億元,直接經濟效益47609億元,投入産出比為1比5.2。淮河的係統治理、開發與保護,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和生活水準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

  從受災受難到安居樂業,70年治淮,見證著人民由貧窮變安康的歷程。

  治污:幹流水質常年Ⅲ類 飲用水源品質總體有保障

  曾幾何時,一首流傳于淮河邊的民謠,唱出了淮河的滄桑:“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質敗壞,八十年代魚蝦絕代。”

  魏山忠説,通過調整産業結構、加快污染源治理、實施污水集中處理、強化水功能區管理、限制污染物排放總量、開展水污染聯防和水資源保護等一係列措施,入河排污量明顯下降,河湖水質顯著改善,淮河幹流水質常年維持在Ⅲ類。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資源保護工作取得顯著進展。2005年至今淮河未發生大面積突發性水污染事故,有效保障了沿淮城鎮用水安全。”魏山忠説。

  據介紹,淮河流域水生態保障能力持續提升,推進流域生態環境進入良性發展軌道。截至2018年底,淮河流域累計治理山丘區水土流失面積5.3萬平方公里,桐柏大別山區、伏牛山區、沂蒙山區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六成以上。

  從流域性水污染惡化到水環境保障能力明顯提高,70年治淮,見證著人們由污水圍困變人水和諧的歷程。

  魏山忠説,下一步,將加快構建現代化水利基礎設施網絡,謀劃建設一批基礎性、樞紐性、流域性的重大項目,全面提升淮河流域抗禦自然災害的現代化水準,不斷強化河湖管理,持續提升水資源和水生態環境安全保障能力,推動淮河流域生態經濟帶高品質發展。

【糾錯】 責任編輯: 趙文涵
載入更多
天山腳下稻花香
天山腳下稻花香
金秋菊花香
金秋菊花香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635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