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構建新發展格局 機遇大于挑戰——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
2020-09-21 08:58:54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構建新發展格局 機遇大于挑戰(權威訪談)

  ——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

  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大勢和發展規律,科學分析我國發展面臨機遇和挑戰的新變化,著眼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作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決策。

  如何認識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和意義?新發展格局又該如何構建?就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

  中國經濟轉向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是發展的必然

  記者: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是什麼?與當前國內國際形勢、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有何關聯?

  林毅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

  這其中,有短期原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不少國家經濟受到相當大的衝擊,國際貿易也遇到阻礙。根據世界貿易組織預測,2020年全球貿易預計縮水13%至32%,萎縮幅度可能超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的水準。加之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增強,我國出口難免受到影響。在國際市場需求低迷的情況下,我們更需要加快釋放內需潛力、激發國內大迴圈活力。

  更重要的在于長期原因。過去,一些人總把中國的發展模式視作“出口導向型”,這種認識並不準確。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大型經濟體國內市場規模大,産業門類比小型經濟體齊全,進出口貿易佔GDP的比重會低于小型經濟體,國內消費和投資佔GDP的比重會更高。

  2006年,我國每人平均GDP在2000美元左右,GDP佔世界的比重為5.3%,出口佔GDP的比重為35.4%。到2019年,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每人平均GDP突破1萬美元,GDP佔世界的比重達16.4%,而出口佔GDP的比重降至17.4%。背後原因並不復雜:隨著一國居民收入水準持續提高,經濟體量和市場規模增大,國內生産的産品更多用于滿足國內需要,而且産業結構不斷變化,第三産業在GDP中的佔比會越來越大,而第三産業中很多是不可貿易的。

  根據經濟發展規律和發達國家經驗,未來出口在我國GDP中的佔比會逐步降低,中國經濟向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轉變是歷史的必然、發展的必然。在這種形勢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利于正本清源、避免外界簡單把中國發展模式視為“出口導向型”,也有利于引領全國人民準確把握當前發展所處的環境和階段,從而堅定信心、構建新發展格局。

  中國能夠抓住高品質發展的寶貴機遇,也有足夠能力應對各種挑戰

  記者:在當前復雜嚴峻的形勢下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國面臨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應當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林毅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有獨特的優勢,也面臨著一些挑戰。總的看,機遇大于挑戰。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有後發追趕優勢。無論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我們和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國際上的“參照係”為我們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發展目標和路徑。通過深化改革、加強創新、提高每人平均勞動生産率,有望穩步提升、迎頭趕上。

  更為可貴的是,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方興未艾,為我們帶來了換道超車的寶貴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特點是投入以人力資本為主、金融資本投入相對較少,而作為人口大國、人才大國,中國擁有規模龐大的高素質人才。作為全球最大市場,中國也為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此外,中國還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産業體係、最強大的工業配套能力,有利于加快創新腳步。去年全球494家“獨角獸”企業中,中國有206家、位居世界第一,充分證明了我們的優勢所在。

  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增強、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因非經濟因素而面臨衝擊、科技領域“卡脖子”問題等也給構建新發展格局帶來挑戰,但從長遠來看,我們完全可以成功應對這些挑戰。

  一方面,我國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過去,部分産品國內産出較少,有的是因為不具備相關技術,更多則是因為國內技術不夠成熟、生産成本較高、良品率較低。將來,隨著國內需求擴大,相關技術會走向成熟,成本也會逐步下降,跟世界先進水準的差距會越來越小。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全球市場是一塊大“蛋糕”。盡管個別國家推行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但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不會改變,中國市場的魅力不減,願意同中國合作的國家、地區和企業還有很多。黨中央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作。中國在釋放內需潛力、加強自主創新的同時,也將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準、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盡可能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持續收獲廣闊的市場空間與合作機會,就能與友好國家一道分享中國經濟發展和全球化紅利,也就能實現“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

  深化改革、擴大內需,從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入手暢通國民經濟迴圈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暢通國民經濟迴圈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您認為,當前國民經濟迴圈還存在哪些“堵點”“中斷點”,應當如何暢通?

  林毅夫:暢通國民經濟迴圈,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深化改革。緊緊圍繞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改革,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就可以持續推動技術進步、産業升級、居民收入提高,從而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

  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點,應是要素市場化改革。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商品和服務市場發展迅速,但要素市場發展仍有不足、資源配置仍有扭曲。具體來看,在金融市場,要通過改革使農戶、小微企業等得到更大力度的金融支援;在人才市場,要通過戶籍制度改革等舉措疏通人才跨區域流動的障礙;在土地市場,要深化農村集體土地制度改革。此外,還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打破各種不合理的市場準入限制,為民營企業投資興業破除堵點。

  暢通國民經濟迴圈,還要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産、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

  在生産上,要保障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未來,我國制造業會逐步轉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産業鏈會更復雜、更高端。要讓産業形成足夠競爭力,需要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區等足夠大的區域內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打造産業集群,形成規模效應,帶動技術水準躍升。

  在分配上,要兼顧效率與公平,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經濟發展是一個結構變遷的過程,有關部門應為勞動者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等必要支援。

  在流通上,要進一步減少交易環節、降低交易費用、提高流通效率,讓生産要素在區域和城鄉之間高效流通、合理配置。

  在消費上,則要提高居民收入水準、完善社會保障體係,以增強居民消費的能力和信心。

  總的看,中國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也具備強大的應變能力。讓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只手有機結合,共同發揮作用,我們就能不斷釋放發展潛力、提高發展品質,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記者 劉志強)

【糾錯】 責任編輯: 周楚卿
載入更多
新疆旅遊業“回暖” 阿勒泰秋季旅遊升溫加速
新疆旅遊業“回暖” 阿勒泰秋季旅遊升溫加速
月亮山梯田搶秋收
月亮山梯田搶秋收
秋日黃河美
秋日黃河美
綠色墨脫
綠色墨脫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24101126518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