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深刻認識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及內在聯繫
2020-09-16 09:37:49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作出新論斷新部署。這要求我們在理論和實踐上更加注重各項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聯繫和協同推進,更加注重每項基本經濟制度中兩個方面的彼此協調和相互促進。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作出新概括,明確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內涵作出的重要發展和深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創新和發展。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深入貫徹落實。

  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

  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經過長期艱辛探索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我們黨領導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鬥,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之後又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生産資料公有制,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礎。20世紀50年代,我國建立的是以公有制為基礎、實行按勞分配和計劃經濟的基本經濟制度。新建立的基本經濟制度,促進了當時生産力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後來在“左”傾錯誤影響下,追求公有制越純、比重越高越好,束縛了生産力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全面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基礎上,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決策。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經濟改革從所有制結構、分配方式和經濟體制三個方面逐步展開,並在理論上不斷深化認識。

  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與此同時,城鎮個體、私營經濟及外資經濟逐步得到發展。當時對非公有制經濟的定位是“社會主義經濟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在經濟體制上堅持“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在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重大突破。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同時提出:“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産要素分配結合起來”。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在論述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時,首次提出兩個“毫不動搖”:“第一,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第二,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同時首次提出:“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都重申並強調堅持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和兩個“毫不動搖”。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在理論和實踐上對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內涵的又一次新發展。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標誌著我們黨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

  可見,我們黨對所有制結構、分配方式和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內涵及其內在聯繫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發展的。在理論突破和實踐創新相互促進、黨中央決策推動和基層群眾創造相結合的生動實踐中不斷完善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們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這一偉大創造的意義在于:黨領導人民始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自覺運用生産關係要適應生産力性質和水準的基本原理,積極主動地改革不適應生産力發展要求的所有制結構、分配方式和經濟體制,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産力;而生産力的發展又對生産關係各部分各環節的完善提出新的改革要求,如此相互促進、迴圈反覆,推動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所創造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雄辯地證明,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産力發展水準相適應,並且能夠持續調整完善,能夠容納社會生産力實現更大發展,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先進的基本經濟制度。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作出新論斷新部署。這要求我們在理論和實踐上更加注重各項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聯繫和協同推進,更加注重每項基本經濟制度中兩個方面的彼此協調和相互促進。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全面貫徹兩個“毫不動搖”。這是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快速發展的基本經驗。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國有經濟在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領域和重要行業居于主導地位,對于建設獨立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對于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保障金融、能源、糧食等安全,對于加快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抗擊重大疫情和重大自然災害,對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都發揮著關鍵性作用。改革開放以來迅速發展起來的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城鎮新增就業崗位的主渠道,對經濟增長、國家稅收、居民收入、內外貿易、科技創新等的貢獻份額持續上升,在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舉足輕重。實踐證明,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使我國經濟具有獨特優勢。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引發産業變革和國內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形勢下,發揮這種獨特優勢更加具有戰略意義。近幾年我國互聯網應用等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在航太、高鐵、核能、5G行動通訊、量子衛星、無人駕駛等高新技術領域實現並跑甚至領跑,就是一批優秀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各自發揮優勢共同推動的。

  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經過多年改革,我國國有企業總體上已經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融合,並不斷發展進步,同時仍存在創新能力不足、勞動生産率和凈資産收益率偏低、國際化經營能力和發展後勁較弱、大而不強等問題。這就需要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服務國家戰略目標,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積極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和市場化經營機制,健全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需要在要素獲取、準入許可、經營運作、政府採購和招投標等方面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對待,破除制約市場競爭的各類障礙和隱性壁壘,營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完善構建親清政商關係的政策體係,建立規范化機制化政企溝通渠道,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實施重大國家戰略。

  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全面貫徹按勞分配和按生産要素分配相結合。生産資料分配決定生産成果分配,公有制為主體決定了分配方式必然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表現在:公有資産在社會總資産中佔優勢;國有經濟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決定了國家可以依法運用各類國有資産服務于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使勞動者佔主體的全國人民從中直接受益。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需要管好用好各類國有資産,提高其運營或使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增加國有資産在民生和公共服務領域的配置;提高國有資本收益劃轉社保基金份額。需要以促進效率和公平相統一、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完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在勞動生産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合理調節城鄉、區域、不同群體間的分配關係,著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防止兩極分化。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決定了多種分配方式並存,而各類生産要素按貢獻決定報酬正是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體現。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産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勞動是物質財富的重要源泉和産品、服務中新價值的創造者。勞動作為首要的生産要素,理所應當按貢獻決定報酬,這在我國就是按勞分配。在初次分配中體現按勞分配為主體,需要處理好資本所得和勞動所得的關係,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充分發揮勞動者推動企業發展的積極性,實現勞資兩利。資本、土地作為生産資料是物質財富生産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國有資本及土地、集體資本及土地、民營資本和外商投資等按貢獻決定報酬,有利于擴大投資、增加就業、推動創新和經濟增長,做大“蛋糕”,增加可分配的財富。在現代經濟中,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産要素對經濟增長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落實這幾類生産要素按貢獻決定報酬,對于促進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高品質發展至關重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類生産要素對創造物質財富、國民收入的貢獻,主要由市場機制形成和評價。因此,健全各類生産要素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必須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和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防止壟斷、不正當競爭等對要素市場扭曲造成的分配不合理。同時,政府要合理調節各類生産要素及各行業各地區的分配關係。

  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發展實踐證明,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巨大優越性,是發展社會生産力的有力保障。所有制和分配方式這兩項基本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健全的前提和基礎,又要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來實現。三項基本經濟制度緊密結合,相互聯繫、相互支援、相互促進。近30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但還存在一些不適應高品質發展新階段生産力發展要求的短板和不足。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要以構建更加係統完備、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産權制度,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和擴大內需潛力,以高水準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推動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産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産權制度,是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有利于保護和激發投資者、企業家、創新者、勞動者和全社會投資創業、創新創造的積極性。要健全以公平為原則的産權保護制度,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産權,依法嚴肅查處各類侵害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行為。完善和細化智慧財産權創造、運用、交易、保護制度規則,加快建立智慧財産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強企業商業秘密保護,完善新領域新業態智慧財産權保護制度。

  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是糾正資源錯配、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和企業優勝劣汰的關鍵。我國絕大多數商品和服務價格由市場定價,但要素價格市場化相對滯後,要素市場發育不充分,要素流動和市場化配置仍存在體制機制障礙。要以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為目標,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高標準市場體係。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重點健全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領域的制度和規則。穩步推進自然壟斷行業改革,嚴格監管自然壟斷環節,加快實現競爭性環節市場化,切實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健全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是對政府和市場關係的重大調整,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從根本上破除要素流動和市場化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引導各類要素協同向先進生産力集聚,優化要素配置結構,提高配置效率,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林兆木 作者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倩
深刻認識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及內在聯繫-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191126499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