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甘肅定西黃土高坡上,有片“福州林”
2020-09-13 15:08:2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福州9月13日電 題:甘肅定西黃土高坡上,有片“福州林”

  新華社記者鄧倩倩

  大西北秋意漸濃。甘肅省定西市北部山區,幾座山頭放眼盡是青翠,針葉林木整齊連片,改變了這裏曾經光禿荒涼的黃土高坡“本色”。這片林,以相隔2000公里外的沿海城市為名,人稱“福州林”。

  “我們有個心願:這片生態林能三季有花、四季有綠,讓西北的冬天也能見到綠樹。”走在定西市安定區鳳翔鎮中川村的林場,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教授張國防邊測量樹木的生長高度,邊説起“福州林”的故事。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1)甘肅定西黃土高坡上,有片“福州林”

  位于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鳳翔鎮中川村的“福州林”(9月11日攝)。 新華社記者 鄧倩倩 攝

  甘肅定西曾以“苦瘠甲于天下”而聞名,所處的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十年九旱,廣種薄收、靠天吃飯”是當地人的真實寫照。20世紀中葉,定西山區農民窮得連柴都燒不起。

  為了幫定西擺脫貧困,自2017年起,福建福州與甘肅定西建立結對幫扶關係。當年3月,福州·定西東西扶貧協作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生態林項目啟動,福州先後派出福建農林大學及福州林業、水利等部門多批專家和技術人員赴定西造林。

  “剛來的時候,這裏放眼望去都是裸露的黃色。”張國防回憶説。當地多年來持續植樹造林,不過,受自然條件限制和雨水衝刷走土壤腐殖質層等因素影響,種下的樹存活率低,往往“種樹不見樹,造林不見林”。

  “種樹不只是挖坑、埋苗、澆水,還需要用係統工程的理念來造林。”張國防説,要創新機制適應當地的特殊環境。經過多種試驗,他們採取了針闊結合的模式,並加大種植密度。為破解幹旱貧瘠的難題,“福州林”採用了種植耐旱樹種,增施有機肥,建設水利設施等辦法。

  經過3年的生長,雲杉、油松、樟子松等樹苗長勢喜人,林下草種茂密,身處其間,感到空氣中的絲絲濕潤。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2)甘肅定西黃土高坡上,有片“福州林”

  9月11日,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教授張國防(右)和同事在“福州林”測量樹木生長高度。 新華社記者 鄧倩倩 攝

  “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樹林已經形成小氣候,連雜草都長得很好。”這幾年,張國防每年都要往西北跑十幾趟,一期工程之後又開始了後續的三期造林。他欣慰地説,一年平均長50釐米,原來1.5米的幼苗已經長到了現在的2.6米,存活率90%以上,覆蓋面積超過萬畝。

  由于育苗、護林、零工等需求,生態林的發展也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增加收入的機會。

  安定區石泉鄉呂坪村的劉淑梅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前靠打零工、務農維持一家老小生計,“一年家庭收入1萬元已經算是多的了。”去年,她開始在“福州林”務工,因為表現良好被穩定聘用,每月工資3000元。

  她的丈夫也在林場打工,一天工資150元,月收入4000多元。夫妻二人還幹些農活,總共年收入8萬多元。“關鍵是一直都有活幹,收入穩定,已經脫貧了。”劉淑梅補充道,空氣環境好了,孩子生病次數也少了。

  像劉淑梅這樣的受益貧困戶不在少數。“福州林”副場長包小蘭介紹,生態林惠及退耕還林118戶,戶均增收11633元;開發公益性崗位吸納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年增收8000元;帶動9戶貧困戶育苗21畝,每畝年增收1655元;吸納390戶貧困戶參與造林務工,戶均年收入3280元。

  “種樹就是造水,造水就是造錢。”張國防説,要把風景種出財富。

  目前,“福州林”林下經濟探索套種果樹、藥材、蜜源花養蜂等模式,讓短期經濟效益與生態長期效益相結合,效果已初步顯現。張國防説,未來計劃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推動林下經濟規模化、規范化、品牌化發展,惠及更多定西百姓。

【糾錯】 責任編輯: 王佳寧
載入更多
綠色墨脫
綠色墨脫
重慶仙女山機場正式開始校飛
重慶仙女山機場正式開始校飛
武漢江漢方艙醫院正式關艙拆除
武漢江漢方艙醫院正式關艙拆除
克什克騰風光
克什克騰風光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211126487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