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平臺經濟助力脫貧扶貧
2020-09-11 09:45:52 來源: 學習時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為我們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明瞭方向和抓手。當前,我國脫貧攻堅戰進入到決勝的關鍵階段,需要全社會堅持不懈的積極參與。更重要的是,脫貧攻堅不僅要致力于消除當前的貧困,幫助最後一批貧困人口脫貧,還要最大限度確保返貧和新出現貧困人口都得到及時幫扶,避免出現返貧和新發生貧困現象。在平臺經濟成為生産力新的組織方式和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大背景下,需要以發展平臺經濟為抓手,建立和完善長效脫貧機制。

  平臺經濟助力脫貧扶貧的內在機理

  助力貧困地區産業發展。産業是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更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根本性和關鍵性依托。扶貧要真正實現從“輸血型”向“造血型”的轉變,産業扶貧是一個重要途徑,即圍繞和挖掘貧困地區的某種資源或産品優勢,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作用,幫助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生産、組織和經營鏈條,創新精準扶貧的産業形態,並創造更多的就業和收入渠道。因而産業扶貧無疑是實現長效化脫貧效果的最有效的路徑之一。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不僅拓寬了農産品銷售渠道,而且帶動了電子商務相關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創造多渠道多形式的靈活就業機會。平臺經濟發展能夠創造一個有助于促進人與人協作和參與的生態係統,在跨越時空限制的更大范圍內整合各類資源和生産要素,在平臺協同下共同創造出新的價值。一大批平臺企業崛起,為貧困人群提供了更多靈活就業和獲取收入的機會。商務部數據顯示,到2020年3月,全國農村網商突破1300萬家,吸引了大批農民工、大學生、退役軍人返鄉創業。網約車平臺上,有51.5%是農民工、12%是退役軍人、6.7%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員,這些都是國家重點關注的就業群體。疫情爆發後,從1月20日至3月18日,外賣平臺新注冊的有單騎手數達到33.6萬人。平臺成為就業蓄水池,特殊時期有效發揮了穩就業的作用。平臺經濟發展還創造了更多居家就業和自主就業機會。

  基于平臺可以構建多方共贏的供應鏈扶貧模式。一些平臺企業以“孵化”的方式參與扶貧,在幫助提升貧困人口的就業技能、為貧困地區的産業發展提供新路徑的同時,也為企業自身的發展拓展了新的空間,從而探索出一種可以實現多贏和可持續的扶貧模式。平臺企業通過在各地廣泛招募公司內外希望返鄉創業的人員,為其提供如何在縣域開展農産品供應鏈的理論和實操培訓,並指導其在縣域注冊分公司,負責人在當地招募分揀、銷售、配送團隊,拓展縣域中小餐廳市場。通過孵化平臺孵化小型縣域農産品供應鏈公司的模式,成功孵化了90位縣域創新創業負責人,開拓了90個縣域的中小餐廳市場,直接帶動就業約3600人,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了20000—50000元每月。

  平臺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成為越來越多貧困地區脫貧扶貧的重要抓手。平臺企業能夠從貧困地區的自然資源稟賦、自身脫貧需求等實際情況出發,結合企業自身的技術和流量等優勢,通過探索推出創新應用模式,來培養貧困群眾的發展意願,激發其發展內生動力,提升其脫貧致富能力。近年來,“直播+助農+電商”新模式在各地興起,充分利用直播的傳播優勢幫助解決農産品滯銷問題,助力脫貧攻堅。短視頻平臺通過發起一係列活動,發揮網絡平臺的流量優勢,對貧困地區的特色旅遊景點進行流量推送,幫助打造貧困地區的“網紅”景區,並吸引平臺用戶到這些景區旅遊和消費,最終實現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增加人們收入的目的。

  各類平臺在提升貧困人口就業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平臺經濟的全面發展,以手機為代表的各類資訊終端日益成為新農具,對就業群體的現代信息技術能力有了新的要求。近年來隨著我國網絡扶貧工作的持續推進,許多地方都探索建立起技術服務中心或示范基地,引導和鼓勵電商龍頭企業、能人大戶、專業協會和貧困戶對接,以電腦視頻、現場指導相結合等形式,傳授農業技能和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技能不斷提升貧困人口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就業和再就業的能力。一些政府部門和企業還組織農民通過手機直播學習先進種植技術。農業高科技公司也在網上推出了“戰疫情、助春耕”係列直播課,水稻專家楊遠柱親自直播講授雜交水稻知識,同時線上觀看人數最高時接近13萬人。直播間還陸續邀請了多位知名專家和業內人士,圍繞種子銷售和種植技術等進行直播指導。

  發展平臺經濟構築脫貧扶貧長效機制

  持續完善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發展平臺經濟所需要的基礎設施。首先,農村平臺經濟發展離不開資訊基礎設施強有力的支撐,農村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是有效推進農村平臺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在全國各地正加快發展以5G網絡、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基建”,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的大背景下,需要大幅提升鄉村網絡設施水準。加強基礎設施共建共用,加快農村寬頻通信網、移動互聯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發展。加快移動互聯網和下一代互聯網在農村落地,加快鄉村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其次,農村平臺經濟的發展,還需要便利的交通物流係統等其他配套設施的支撐。需要按照促進農村一二三次産業融合的思路,加快完善農村物流體係,尤其是要將補齊貧困地區物流基礎設施短板作為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在重點貧困地區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集中建設物流服務中心,全面提升其物流配套能力,為發揮平臺經濟的扶貧脫貧潛力奠定重要基礎。

  深化拓展産業扶貧。從實踐中看,産業扶貧過程中,包括政府、農村合作社、龍頭企業、貧困戶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並通過自身資源投入獲得相應回報,農戶或貧困群體可以通過産業發展獲得比較穩定的收入,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發展技能。需要貫徹落實國家《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推動互聯網與特色農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鄉村新業態。大力支援推廣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在農業農村生産經營管理中的運用,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村生産生活、農産品加工、特色農業發展等領域的深度融合,深化拓展産業扶貧。依托網絡平臺整合社會資源,將産品與貧困地區特色相結合,並逐步發展成為地區特色和品牌産品,從而擴大産品生産和銷售規模,為貧困群眾提供更多的就業和提高收入的機會,並在産業扶貧中持續提升貧困群眾滿足平臺經濟發展要求的就業能力和科學素養。

  加強面向貧困地區多層次的人才培訓,全面提升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就業的能力。受經濟發展水準、受教育水準不高等多種因素影響,許多貧困地區的人口對新事物的認知、理解和應用等方面的能力偏弱,尤其是對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偏低,導致過去幾年在網絡扶貧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就業被邊緣化的現象,只能從事相對低端和傳統的生産與服務活動,很難真正享受到平臺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也為部分脫貧人口留下了返貧的隱患。只有針對性的人才培訓和職業培訓,才能從根本上防范由于技術發展造成的返貧風險,縮小貧困群體與資訊社會之間的數字鴻溝,提高精準扶貧脫貧與産業升級的同步性和可持續性。因此,需要優化網絡扶貧資源要素配置,加強政府與平臺企業之間的合作。一方面,加大財政對于貧困地區和人口資訊技能培訓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進一步發揮平臺企業在培養技能型人才方面的優勢,持續聚焦人才培養,開展多渠道、多層次、線上線下密切結合的人才培訓活動,為農村平臺經濟發展夯實人才基礎。

  建立健全適應平臺經濟靈活就業的社會保障體係。新業態就業人員,特別是平臺就業人員以農民工為主,大多數都在老家農村參加了居民養老、醫療保險等,但其工作環境復雜、強度大、工傷高發。現行《工傷保險條例》規定,參保職工必須具有勞動關係,且由雇主繳費。新業態從業人員普遍是靈活就業或自我雇傭,絕大多數與互聯網平臺之間並不存在傳統的法定勞動關係,而且多數存在“多平臺同時就業”情況,難以滿足現行工傷保障制度的參保條件。與此同時,現行的商業保險産品普遍存在保障范圍窄、標準低、理賠難和繳費偏高等問題,難以充分解決新業態就業人員的工傷保障問題。因此,需要加快推進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探索建立適應靈活就業特點的勞動合同制度及社保繳納規定。適應新就業形態發展趨勢和要求,積極探索建立適應靈活就業人員特點的失業保險制度體係,擴大制度覆蓋范圍;根據就業形勢和工作重點的變化,將失業保險政策的費率調整、穩崗返還、技能提升、促就業服務等作為就業優先政策的調控工具,使之在保民生穩就業中發揮更大作用。  (于鳳霞)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倩
平臺經濟助力脫貧扶貧-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19112648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