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治河、造林、護濕地,遼河正在好起來
2020-09-03 07:26:53 來源: 科技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35年來首次消除劣五類水體

  治河、造林、護濕地,遼河正在好起來 

  治理遼河,生態向好。圖為遼河流域上游的仙馬泉河(遼河支流)生態緩衝帶工程。新華社記者 張楠攝

  遼河是東北母親河,前些年卻飽受污染的困擾。尤其是支流東遼河流經的吉林省遼源市城區段,水體黑臭、垃圾成片,成了當地百姓口中的臭水溝。

  隨著吉林省大力推動東遼河、西遼河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河道水質明顯改善,生態修復初見成效。今年一季度東遼河河清國考斷面達到五類水水質,這是自1986年設立河清斷面近35年來,首次消除劣五類水體。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走進吉林省,看到了生態環境改善、水清山美給當地百姓生活帶來的變化。

  清淤治理,仙人河摘掉“臭”帽子

  古人説,智者樂水。在許多城市裏,沿河居住是一種愜意的生活方式。但在吉林省遼源市71歲的老人陳茂民看來,之前誰要是願意住在半截河邊,那純粹是跟自己過不去。

  半截河的正式名稱叫做仙人河,是東遼河的一級支流,由北向南將遼源市一分為二,就在主城區匯入東遼河。8月23日,當記者走近遼源市仙人河畔,看到的是綠樹成蔭,芳草漫溢的秀美景色。

  可就在數年前,這裏還是當地遠近聞名的臭水溝。陳茂民回憶道,當時的仙人河垃圾遍地,河水又黑又臭,魚蝦絕跡。“毫不誇張地説,許多人都要小步快跑,捂著鼻子過河!住在河岸邊的居民別提多遭罪了。”

  造成仙人河變成臭水溝的原因有很多。建成區污水管網老舊、主管線截污不徹底,溢流、滲漏嚴重,雨污分離比例低都是主要原因。另外,兩岸大量的違章建築産生的生活垃圾、污水直接排入河中,也加劇了仙人河水質劣化。早在2016年1月,仙人河就已經被相關部門認定為黑臭水體。

  病之有本,如草之有根。底泥內源污染是仙人河主要的污染源之一。2018年以來,遼源市打響了一場清理仙人河底泥的攻堅戰。邀請專家組六訪遼源,制定科學的綜合治理方案,全面啟動45項污水治理工程。2019年4月,仙人河底泥土清淤工程動工。工人們帶著防毒面具在城區各個點位開展清淤工作,十幾公里的河段,竟足足清出了13萬立方米的垃圾、淤泥。

  2019年6月27日,僅用兩個月零七天的時間仙人河清淤工程竣工,黑臭水體全面消除。另外,遼源市還針對雨污分流比例低的問題,對雨污管線進行改造,其中改造污水管路41.95公里,建設雨水管路31.06公里,預計將于今年年末完成全部建設內容。

  “以前還有個問題,就是污水處理廠超負荷運營。”遼源市水利局副局長于福俊告訴記者,“如今,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由原來的10萬噸增至16萬噸,在出水水質一級A的基礎上,氨氮穩定達到了2mg/L以下,已實現穩定運作,污水處理率由2018年的86.1%提高到95.81%。”

  由此,仙人河流域的水質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和提升,受損的水生態係統正在恢復。如今的仙人河不但摘掉了“臭”帽子,岸邊綠影婆娑,來鍛煉、休閒的市民絡繹不絕。“環境大變樣,我們周邊居民心裏可敞亮多啦!”陳茂民説。

  涵養水源,百萬畝大造林進行時

  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係統從來都是一個共同體。唯有綜合治理,才能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真正在讓生態環境美起來的同時,讓老百姓的日子富起來。

  遼源市歷來有“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説法。近年來由于農業用地擴張,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水土流失嚴重,長期積累形成了治理難度大的生態問題。

  為了提高東遼河源頭和流域水源涵養能力,保護黑土地,減少風蝕水失,打造東遼河流域上游生態屏障,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與修復,2019年遼源市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路徑,通過“百萬畝造林工程”,擴大全市森林覆蓋率,涵養水源。

  8月底,記者走進東遼縣遼河源鎮、東豐縣拉拉河鎮等地,原本雜草叢生的坡地上栽種的苗木長勢喜人,綠意盎然。

  退耕還林、百萬畝造林,選擇什麼樹種很重要。遼源市重點推動實施了5311工程:“5”即以紅松果林、大榛子為主的堅果類,以黑果花楸為主的長白山漿果類,以元寶楓為主的木本油料類,以柞樹為主的放養類和以龍豐、龍冠、梨等為主的林果類;“3”即其他經濟林、林下菌菜和林下養殖;兩個“1”分別指綠化苗木産業和生態旅遊(康養)産業。

  精選的樹種不但能起到水源涵養的作用,還兼具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實現了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效益相得益彰。

  “在山坡、河流兩側緩衝帶等地方,以前當地以種植農作物為主,比如玉米。但農作物的根系不利于固定土壤,很容易使表層土壤被衝刷進河中,我們現在進行退耕還林、造林工作,不但能保護黑土地,還能保護山下的河流。”遼源市林業局副局長李東説。

  未來,遼源市還將建設配套的林木良種培育體係、造林工程輔助設施體係、森林防火體係、林業有害生物防控體係、“互聯網+”林業信息化平臺建設體係、森林資源監測和效益評價體係、人才培養及科技支撐體係,讓青山環抱、綠樹成蔭的新美遼源能夠早日出現在市民的眼前。

  生態效益初顯,濕地公園成新名片

  東遼河的治理如火如荼,西遼河的生態治理也沒有停下腳步。走進吉林省雙遼市的七星湖公園,碧水清波映入眼簾,恍然間倣佛置身于江南水鄉。可是初來乍到的人們很難想像,這裏原來僅僅是雙遼市的一條泄洪渠。

  這一切的變化要從今年3月26日説起。為了避免污水直排造成西遼河流域或附近其他地表水體的污染,雙遼市啟動了西遼河雙遼段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尾水生態治理工程,總投資達4800萬元。

  “整個工程具體分為壩體工程、濕地工程、氧化塘工程和建築工程4個組成部分。”雙遼市公用事業服務中心副主任高揚介紹。

  由于採用了氧化塘加人工表流濕地綜合工藝,尾水可以通過濕地微生物及水生植物凈化,進一步提升水質,達到四類標準。可以用于工業、農田灌溉、市政用水和環衛用水。“此外,部分濕地末端的水體還能通過溢流口注入七星湖,進行生態補水。”高揚説。

  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土方量28萬平方米,修建了近1萬平方米的氧化塘,152米長的跌水壩,16萬平方米的人工表流濕地,2251米的護堤壩,2000米的景觀道路,並且基本完成了綠化工程。

  高揚介紹,尾水生態治理工程的建設讓整個雙遼城鎮的污水有了去處,並具有較高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效益。同時,在調節小氣候、維護水體自然凈化能力、保護生物多樣性、隔離分帶、蓄水興利、降解環境污染物以及提供生態旅遊景觀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僅如此,相關部門還在濕地水迴圈係統中種植了80萬棵蘆葦苗,20萬棵常綠鳶尾苗及大量的喬木和灌木,並修建了一處觀景平臺和一座景觀橋,便于遊人休閒、欣賞。

  生態環境的改變為雙遼市七星湖公園招攬了大量的遊客,多年不見的野鴨、水鳥甚至白鶴都紛紛回到了這裏,濕地公園已經成了雙遼市一張靚麗的生態名片。(記者 楊 侖 陸成寬 周維海)

【糾錯】 責任編輯: 詹婧
載入更多
重慶仙女山機場正式開始校飛
重慶仙女山機場正式開始校飛
武漢江漢方艙醫院正式關艙拆除
武漢江漢方艙醫院正式關艙拆除
克什克騰風光
克什克騰風光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445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