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沽水流霞正美好——天津“工筆”繪就“小康圖”
2020-08-31 14:55:0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全媒頭條·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沽水流霞正美好——天津“工筆”繪就“小康圖”

  新華社天津8月31日電 題:沽水流霞正美好——天津“工筆”繪就“小康圖”

  新華社記者王明浩、劉元旭、白佳麗、劉惟真

  高聳于雲霄間,搭配360度旋轉觀景窗,257米高的“全國最高書齋”成了天津新晉網紅“打卡地”。走進天塔西岸書齋“知道吧”,伴著流淌的音樂,或捧書細讀,或立窗靜賞,美好生活與津門秀色在此“邂逅”。

  “以前誰來?望出去灰濛濛一片。現在倍兒美!日子好了,求什麼?就求個好環境、好心情!”64歲的讀者楊鑫會對著窗外天藍如海、翠色如洗的景色感慨道。

(新華全媒頭條·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圖文互動)(1)沽水流霞正美好——天津“工筆”繪就“小康圖”

  人們在天津市河西區天塔西岸書齋“知道吧”內閱讀書籍(8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百姓的感受,是“閱卷”的分數。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趕考”路上,天津對發展的追求從“有”到“優”,“工筆”繪就“小康圖”。

  以綠為底,增添“生態福利”

  初秋清晨,太陽掀起了前進村的面紗,村民張振華的農家樂小院又迎來熱鬧的一天。“三四個月,營業額七八萬元。”他頗為得意地説。街道幹凈、民居整齊,村道兩旁墻面上連綿的淡雅手繪畫配上村邊稻田與荷塘,一幅鄉村美景展軸眼前。

(新華全媒頭條·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圖文互動)(3)沽水流霞正美好——天津“工筆”繪就“小康圖”

遊人在天津市薊州區漁陽鎮西井峪村的農家院內參觀(8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倒退幾年,前進村還是津南區北閘口鎮有名的“後進村”。“‘散亂污’作坊多,環境臟亂差。別説遊客,本村人都不願待。”張振華回憶。

  2017年,天津2萬余家“散亂污”企業集中整治,村裏小作坊就此關停。

  “理念變、環境變、産業變、鄉風變、生活變。”説起變化,前進村黨支部書記張國娟連用了五個“變”。去年,通過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遊,全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7萬元。

  前進村如今已成為一道巨大綠“墻”的一塊“磚”。兩年來,這道面積736平方公里的“墻”在天津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間鋪展。

(新華全媒頭條·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圖文互動)(2)沽水流霞正美好——天津“工筆”繪就“小康圖”

這是天津市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一景(7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處在寸土寸金之地上、相當于中心城區兩倍面積的這道綠色生態屏障,既避免了超大城市‘攤大餅’降低宜居度,又為高品質小康留下了‘綠色寶庫’。”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周長林説。

  漫步在綠化林中,74歲的葉寶榮正身著艷麗的中式繡花裙,與老夥伴們拍著視頻。“退休了,來享受這‘生態福利’!”

  循著綠廊和水係,與生態屏障相連的,是總面積約875平方公里的天津四大濕地保護區。大雨初歇,素有“京津綠肺”之稱的七裏海濕地,霧氣氤氳,葦海涌動。

  “‘綠肺’差點‘窒息’!”七裏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顧問于增會説,過去,這裏農家樂風靡、旅遊設施遍布,每年約有35萬人次遊客進入核心區,生態退化嚴重。

  2017年開始,天津以前所未有的投入和力度,推進濕地修復。“‘人為痕跡’撤出了,瀕危鳥兒回來了。”于增會説,記憶裏的濕地“蘇醒”了。

  更大范圍內,“三區、兩帶、中屏障”生態骨架自北向南貫穿天津,山、林、湖、海、草、濕地組成的“藍綠空間”連接京冀,環首都“生態護城河”正在形成。

  以質為帥,釋放“創新紅利”

  渤海灣畔,三河匯海。一棟棟紅磚小樓,見證“小漁村”變“中關村”。

(新華全媒頭條·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圖文互動)(4)沽水流霞正美好——天津“工筆”繪就“小康圖”

這是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拍攝的智能機器人(2019年1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展示中心,一項項創新成果吸人眼球,其中就有“海翼”號深海滑翔機。“‘海翼’號最深下潛超過7000米,在大洋中寫下數個世界‘首次’。”天津深之藍海洋設備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奇説。這背後,有著這家公司申請的超200項專利。

  讓有夢想的人有舞臺,創新企業才能拔節成長。挂牌3年多,天津“中關村”注冊企業1700余家,培育出一批原創性重大成果。

  不遠處的“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大樓已成功孵化超過310家生物醫藥企業。“‘一站式’孵化器服務,讓企業心無旁騖搞創新。”研究院黨委書記黃亞樓説。

(新華全媒頭條·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圖文互動)(5)沽水流霞正美好——天津“工筆”繪就“小康圖”

這是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天河一號”主機房(2019年1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不曾止步的創新,有國之重器的托舉。“‘天河一號’每天服務8000余個科研計算任務,為石油開發、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動漫設計等行業累計帶來經濟效益近百億元。”國家超算天津中心總工程師馮景華説。

  “今年上半年,全市工業戰略新興産業比重達25.3%,比去年提升將近5個百分點。”天津市工信局總經濟師周勝昔説。

  在天津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副總裁呂忠偉看來,“軟環境”讓天津更有魅力。“不為不辦找理由,只為辦好想辦法。”

(新華全媒頭條·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圖文互動)(6)沽水流霞正美好——天津“工筆”繪就“小康圖”

天津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調試機器設備(8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企業最有發言權。僅濱海新區,今年上半年實際利用內資和外資,分別同比增長15.2%和4.2%;新增市場主體同比增長37%。

  科創企業的匯聚,也讓“智慧”走入尋常百姓家。

  不久前,市民田華購買了中新天津生態城一座智慧小區的住宅。進入小區,智能信報箱、智能垃圾箱、智能跑道、智能安防等應用場景無處不在。回到家,呼叫“小度”便可遠端問診,喊聲“小歐”就能開關窗簾。“小康有‘AI’更美好!”田華説。

(新華全媒頭條·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圖文互動)(7)沽水流霞正美好——天津“工筆”繪就“小康圖”

  在天津港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北區智能碼頭自動化堆場,裝載著集裝箱的無人駕駛電動集裝箱卡車向碼頭駛去(2019年9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變“聰明”的不止生活。在天津港,越來越多的作業設備實現智能改造。爬高上低、風吹日曬的“藍領”轉身成“白領”。“連女生都可以操作了!”女司機丁亞楠坐在辦公室裏,遠端操控著集裝箱門式起重機,不到兩分鐘便將一個集裝箱精準地吊裝到轉運卡車上。

(新華全媒頭條·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圖文互動)(8)沽水流霞正美好——天津“工筆”繪就“小康圖”

這是天津港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中央控制室內一景(2019年9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以人為本,共用“發展厚利”

  驟雨正酣。“過去,下雨最糟心。屋頂漏雨、門縫灌水,回家還得‘三級跳坑’。”回憶過去,年過六旬的呂孟學眉頭緊鎖。

  搬進紅橋區和苑康和園前,她住在西于莊——天津最大的一片棚戶區。上萬戶居民蝸居在高樓後的“疤痕”中,戶均面積12平方米。

  “不敢想能住進樓房。”2017年,天津市啟動市區三年大面積棚戶區改造工程,6.24萬戶居民搬離了破敗逼仄的棚戶,呂孟學家是其中之一。

  棚戶區退出歷史,老舊小區改造仍在進行。從消防、電梯、路燈,到二次供水、燃氣、供電,天津市3年來實現3069個片區的老舊小區改造。

  城裏居民住新房,村裏的張培俊也有了新院。作為天津市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的受益者,武清區汊沽港鎮六道口村村民張培俊告別了居住30多年的老破房,擁有了結實、整潔的新居。

  今年,天津市仍有重點建設的社會民生保障項目47個,總投資908億元,年度投資159億元,旨在增強群眾幸福感。説到幸福感,88歲的梁冰老人拿出手機展示。“疫情期間,小區居家養老中心開辦了‘智能手機培訓班’,我現在都會手機‘K歌’了!”梁冰笑著,播放起《當你老了》。

  她居住的河西區富源裏社區,以細致的居家養老服務讓很多老人成了“鐵粉”。貼心服務背後,是對全區20余萬名老年人開展的全面入戶調查。摸清底數、弄清需求,除了老年大學、老年食堂等“標配”外,養老服務更精準。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就是小康生活。”梁冰説。

  年輕的工廠一線操作工李敏娜,選擇開創更美好的明天。最近,她得到了免費的培訓機會,參加中國(天津)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現代物流技術實訓。“拿到結業證,個人發展又多了張‘通行證’。”

  “天津市每年進行緊缺職業趨勢分析,根據緊缺度發放培訓補貼。”天津市人社局職業能力建設處副處長劉永盛説。

  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近年來,天津市千方百計增加就業、提高收入,不斷擴大養老、醫療保障覆蓋面,加大困難群體救助力度,建成基本醫療服務“15分鐘步行圈”……2019年,天津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超4萬元,位列全國第四。每人平均預期壽命超過全國平均水準。

  津沽大地日新月異,精雕細琢更顯質感。天津高品質小康圖景日益豐盈而精致。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頔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沽水流霞正美好——天津“工筆”繪就“小康圖”-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81126434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