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土地流轉建園區 農民就地變工人
2020-08-25 08:17:17 來源: 工人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為了讓搬遷群眾安居樂業,陜西安康探索扶貧新模式——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土地流轉建園區 農民就地變工人

  陜西省安康市平利源添服飾公司的織襪車間內,28歲的華紹琴在機器之間來回走動,收集織好的襪筒。

  4年前,她還住在老家平利縣老縣鎮山裏面的萬福山村,下山一趟要從早走到天黑。如今,全家人搬進了錦屏社區,愛人在縣城打工,她就在家附近上班。“我一個月最多能掙3000多元。離家不遠,娃也照顧了,錢也掙了。”對于現在的生活她很滿意。

  安康市是秦巴山區深度貧困集中區、陜西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大量人口散居在地質災害頻發、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的深山老林裏。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安康痛下決心,實行移民搬遷。

  離鄉離土搬入安置社區,不能再靠種地為生,搬遷群眾的生活該如何繼續?怎樣才能確保搬遷群眾安居又樂業?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安康市委書記郭青説:“易地搬遷最難的不是‘搬得出’,而是‘留得住’——就業。”

  社區小工廠 扶貧大産業

  搬出大山後的群眾如果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安置社區的房子再大再美也住不久,最終還是會回到山上,或者去外地打工。在安置社區開辦社區工廠,成為“留得住”的關鍵。

  華紹琴所在的平利源添服飾公司,開辦在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社區內這樣的工廠共有4家。其中,就有陳正翠創辦的平利縣三秦電子加工廠。

  20年前,陳正翠與丈夫孫自立南下深圳打工,經過多年打拼,兩口子成了廠裏的技術骨幹。2015年,她帶著技術和管理經驗回到了平利開辦電子加工廠,承接浙江、深圳等地的開關、燈具變壓器等訂單。

  從只有一個工人的家庭作坊,到夫妻倆創辦“三秦電子”品牌,加工廠現在已在周邊鄉鎮拓展為4家社區工廠。廠裏的工人,大多是附近搬遷來的貧困戶。“好多是留守婦女。”陳正翠告訴記者,“廠裏的活再急,也不會讓她們加班。”因為懂得“打工妹”的苦,她希望工人們在工作的同時能把家裏的老人孩子照顧好。

  瞄準了社區工廠就業門檻不高、工資相對穩定、上班時間靈活的優勢,平利縣確定了全縣“一城十鎮百社區百工廠”發展規劃,建社區與建廠房同步推進。該縣共建成標準化廠房3.2萬平方米、加工車間3.8萬平方米,興辦社區工廠89家,提供就業崗位6600余個。

  平利縣“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工廠就業”的精準扶貧模式,被國務院扶貧辦評為“全國精準扶貧十佳典型經驗”。如今這一模式已在陜西省多個縣區推廣。

  搶抓東部勞動密集型産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時機,安康市漢濱區政府幾次到沿海城市調研,組織召開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座談會,吸引一大批人才返鄉創業,還吸引了外來資本投資建廠。

  漢濱區譚壩鎮松壩社區松壩緣毛絨玩具公司生産車間內,工人們坐在縫紉機前,完成一只只毛絨玩具的縫制。工廠負責人杜燕告訴記者:“公司2018年落戶漢濱,是因為政府給了我們很多優惠,不僅免房租,還有水電費補貼。”

  社區工廠使搬遷群眾學到了技能,生活得到了改善,實現了從農民到産業工人的蛻變。

  上樓回家 下樓種地

  2009年,家住安康市漢陰縣漩渦鎮朝陽村的陳青松帶著妻子外出打工,過著到處租房住的生活。

  直到2019年,他們一家搬進了紫雲南郡小區,還在社區附近靠種地擺脫了貧困,過上了“上樓回家,下樓種地”的小康生活。

  紫雲南郡小區是漢陰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承擔了全縣10個鎮的搬遷任務,安置易地搬遷群眾691戶、2685人。

  借助當地大棚蔬菜基地的優勢,社區周邊建成了蔬菜基地1200畝,並規劃建設2200畝富硒大棚蔬菜産業園。南郡社區黨支部書記張紅霞介紹,社區去年成立了南郡大棚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所有搬遷戶都是合作社成員,每戶都能分到蔬菜大棚。分到戶的大棚,搬遷群眾不僅可以自行種植,也可交給合作社打理,通過在合作社務工獲得收入。

  陳青松家今年春季種植了聖女果。“我把自己家棚裏的事做完了,還可以到合作社的大棚裏務工,基本上天天有事幹。”他對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很滿意。

  “我的1畝大棚,這一季可以收入8000余元,等秋天再換種別的蔬菜,一年可以有1萬多元。”加上在合作社務工每天80元,陳青松和妻子一個月工資可得4000元左右,一年至少有5萬元的收入。

  收入有了著落,老人和孩子在社區裏也都能得到照料。得益于漢陰在全縣20個易地搬遷社區實行的“138”搬遷後續管理和扶持創新模式,搬遷社區內設立了完善的八大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物業管理中心、兒童活動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商超購物中心、矛盾調解中心、紅白喜事服務中心、文體活動中心,幫助搬遷群眾更好地融入社區。

  過上“安康”的日子

  在解決就業問題之後,為進一步解決搬遷群眾的後顧之憂,安康市石泉縣池河鎮西苑社區專門成立了兒童成長家園。

  35歲的唐勇是兒童成長家園中的一名老師,負責語文課程的輔導,並督促孩子們完成暑假作業。唐勇曾就讀于鹹陽師范學院,畢業後去了浙江的一家培訓機構當老師,2016年他決定回來,“家鄉需要年輕人把它建設得更美好”。

  與孩子們接觸久了,唐勇感受到他們對家人陪伴的渴望。“這裏大部分小孩都是留守兒童,家裏老人輔導不了功課。”唐勇告訴記者,家園開放時間靈活,與工廠的作息時間嚴格對接,附近居民上班時孩子來這裏,下班孩子就回家了。

  兒童成長家園現設有圖書閱覽區、心理訪談區、親情聯絡區、文體活動區、生活區、多功能教室、手工室等多個功能區,不僅可以在教室裏學習,來自社區的志願者還會帶著孩子們做手工等。

  截至目前,通過“移民搬遷進社區、土地流轉建園區、農民就地變工人”扶貧搬遷模式,安康市累計移民搬遷26.73萬戶、93.78萬人、佔全市總人口三分之一,其中易地扶貧搬遷15.05萬戶50.58萬人、佔全省扶貧搬遷總人數37.5%。越來越多的群眾過上了真正“安康”的日子。(記者 梁玉棟 史宏宇 毛濃曦)

【糾錯】 責任編輯: 尹世傑
載入更多
重慶仙女山機場正式開始校飛
重慶仙女山機場正式開始校飛
武漢江漢方艙醫院正式關艙拆除
武漢江漢方艙醫院正式關艙拆除
克什克騰風光
克什克騰風光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661126408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