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三峽第一村”脫貧記
2020-08-12 15:27:4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1)“三峽第一村”脫貧記

  這是白龍村一角(7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新華社重慶8月12日電  題:“三峽第一村”脫貧記

  新華社記者李勇、韓振

  白龍村有“三峽第一村”之稱:它地處長江三峽之首瞿塘峽的入口,對面白帝城,腳下長江水,處處是美景。但是,這個村卻曾深度貧困,長期“端著金飯碗討飯吃”。

  “一是缺路,二是缺水。”談及白龍村貧困的原因,重慶奉節永樂鎮黨委書記王海林説,兩年前,村裏沒有硬化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盡管長江就在腳下,但因為是喀斯特地貌,飲水卻成了大問題,村民常常背著水桶找水喝。

  “好山好水好風光,還能富不起來?!”時任奉節縣發改委主任的張劍不信這個邪:“白龍村不但風光秀美,而且後勁十足:鄭萬高鐵明年底通車,1個多小時可到重慶主城;高速公路通車後,幾個小時就可到西安。借勢白帝城、夔門,融入大三峽,白龍村大有可為。”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2)“三峽第一村”脫貧記

  小朋友在白龍村玩耍(7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在他的大力推薦下,奉節一家正準備轉型的中藥材公司,決定投資5億元在白龍村打造田園綜合體。但這家公司也跟他提出了一個條件:要做一起做。張劍思前想後,覺得把白龍村打造出來很有意義,索性辭去了政府工作,扎根白龍村,負責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及項目運營。

  “白龍村要想富起來,首先要解決路和水的問題。”王海林説,政府結合脫貧攻堅,投入1億元配套田園綜合體項目。這筆資金除了給村裏修了硬化路和蓄水池,還修了索橋、汽車露營基地等。

  政府解決了基礎配套,張劍和他的團隊心無旁騖地打造山水田園。他們流轉了100多戶村民的4000多畝土地,再把村民請回田裏種植橙、桃等果樹,還對村裏一所閒置土坯危舊小學進行了加固、改造,變廢為寶用作了辦公用房,在裸露的坡坎上依山就勢修了幾間吊腳茅草屋作為農家樂,使得田園綜合體與周邊環境有機融合:既可以領略夔門之雄壯,又可以體驗田園之淳樸。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4)“三峽第一村”脫貧記

  這是5月30日拍攝的白龍村田園綜合體施工作業現場。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白龍村的最大優勢是綠水青山,打造田園綜合體的基本理念就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我們不但不破壞一草一木,還種草種樹美化景觀,讓這裏自然風光更加‘秀色可餐’。”張劍説,今年7月1日,白龍村田園綜合體試營業,在部分配套尚未完善的情況下,日均接待100多名遊客用餐。

  “村裏有了人氣,直接受益的是我們村民。”48歲的白龍村村民周成國告訴記者,前年他將家裏的6畝多地流轉給了出去,自己跟妻子在田園綜合體務工。如今,他依舊幹種地的老本行,平時負責管護果園;他的妻子在餐廳當上了主廚,給遊客燒制本地特色菜,夫妻倆每個月收入合計六七千元。

  “過去,母親身體不好,兒子又在讀書,家裏支開大、收入少,是村裏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這兩年隨著田園綜合體的打造,我家的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如今我們夫妻兩個都有工資,再加上土地租金,日子越過越紅火了。”周成國説。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7)“三峽第一村”脫貧記

  遊客在白龍村拍照(7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據永樂鎮長侯柱雙介紹,白龍村共有3500余人,2017年全村每人平均年收入不到7000元,10%的家庭每人平均年收入只有兩三千元。去年全村每人平均年收入破萬元,曾經的深度貧困村終于擺脫了貧困。

  “白龍村才剛剛起步,我們的目標是將它打造成三峽旅遊的重要目的地。”張劍説,現在村民的很多房屋處于閒置,下一步田園綜合體將在白龍村發展‘農民合夥人’,把這些閒置資産盤活,改造成民宿,讓更多村民吃上“旅遊飯”。

【糾錯】 責任編輯: 施歌
載入更多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非遺入校園 假期亦快樂
非遺入校園 假期亦快樂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彗星與巨石陣
彗星與巨石陣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601126358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