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學術道德這一課,可否從中小學補起
2020-08-12 08:36:30 來源: 光明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畢業季,總有一些有違學術道德的新聞出現。無論是畢業論文抄襲,還是畢業設計引用不當,對于當事人來説輕者聲譽受損,重者中斷學術生涯,代價巨大,令人惋惜。

  也許為了獎項,也許為了就業,為何到了大學甚至走上工作崗位還會犯這樣的錯誤?在誘惑面前,在壓力面前,如何讓天平兩端持久平衡?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申素平認為,這些亂象不斷出現,恰恰説明學術道德應該從小建立,從小培養。

  中小學談學術道德,不是為時過早

  從開蒙開始,也許每個學童都聽過這樣一句話“背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謅”。這裏主要談的是要善于借鑒或模倣。

  近日,上海市一位考生的中考作文由于改寫自考前背誦的“優秀范文”,被閱卷老師判定為“雷同卷”,得了“0分”,給廣大師生敲響了警鐘。借鑒的邊界在哪裏?哪些可以直接引用,哪些必須標明出處?申素平認為,在中小學階段,基本的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這一課不能缺。

  小破洞不及時修補,當漏洞越來越大,學生就如同站在懸崖邊奔跑。除了引述他人成果,在團隊合作和家長幫助方面,如何清晰畫定學術道德的紅線,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學院客座教授朱煦認為,這都是值得強化的一課。

  在中小學階段就談到學術道德,並不是為時過早。申素平認為,學術道德是道德在學術領域的體現,它的核心是真實、真誠、守信,是任何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的品質。“在中小學階段,除了誠實做事,學業上誠實是必須的要求。”

  “很多人認為,學術是高深的學問,只有在大學、研究生階段或是科研崗位才需要,但這是一個誤區,學術不僅指科研,還包括知識的學習。”申素平告訴記者。

  申素平認為,“知識的學習”和“知識的創造”之間是密不可分的,也是互相促進的,因此在知識的學習時期,更要注重學術道德規范。“知識,並不是背下來就好了,要問一問‘這個觀點是來自誰的’,能不能不加指出就寫出來,一定要做好標注。很多國家都強調研究型學習,我們國家中小學生也經常做一些研究、PPT,找一些資料作論證。這個時候,如何標明出處,指出來源,能不能改編別人的觀點,能不能引用別人的話當作自己的?這些問題都要梳理清楚。所以,學術道德離我們每個人都很近。尊重別人的成果也是尊重自己的學習。”申素平這樣總結。

  幫孩子厘清剽竊、引用的概念

  科學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它和道德規范是相通的。

  申素平認為,一些概念應該從小就根植在孩子心裏。“比如什麼是剽竊?剽竊就是引用別人的觀點,沒有正確加以標注。比如提交的作業有沒有得到別人的幫助,要把哪些幫助指出來。”

  她講到出國留學的學生會“栽”的一些跟頭。“因為小組同學在一起商量,所以大家提交的作業總會相似。如果幾科作業有交叉重合點,有的‘聰明’孩子會稍微修改一下就同時提交好幾份作業。這都是失信的行為,如果不從小做相應的學術道德培養,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就犯了錯誤。”

  然而,在學習生活中,學生本就需要師生家長的指導,本就需要知識的積累建構。朱煦認為,找到一根涇渭分明的線十分困難。他認為,除了厘清一些概念,還要從評價標準上著手解決。

  “對于誠實做人做事的行為,我們的評價體係要給予充分肯定。如果一個孩子今天沒有完成作業,他只要誠實地講出自己的原因,就應該得到肯定。”朱煦説,“但在現實之中,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做到這點都很難。反而是那些蒙混過關的孩子,有可能得到家長老師的表揚。“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遊離在時而説真話、時而説假話的狀態中,這是很令人擔心的。”

  朱煦認為,老師不宜超越孩子的年齡水準和學術水準,一味鼓勵“更高更快更強”,這會導致學生們“為了成績做出一些不合時宜的‘努力’”。

  朱煦還談到了今天中小學教育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就是思政課的作用。“我觀察到,我們的中小學思政教育往往聚焦概念意識,較少從真實的學習生活場景和孩子的行為下功夫。比如説,新聞中報道的一些抄襲、剽竊事件,如果能放到思政課堂上去,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認知水準展開充分的討論,那是多有意義的道德教育。”朱煦告訴記者。

  創造安全感,讓孩子誠實表達

  朱煦希望,未來的教育是讓誠信的孩子從中獲益。“不僅是成績好的孩子能得到最多的掌聲,誠信的孩子應該首先得到鼓勵。”朱煦説。

  北京十一學校高三學部主任、課程與教學研究院院長劉偉同樣認為,引導學生掌握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是教師最重要的責任之一。他認為,在作業設計上和評價方面,老師大有可為。“當學生在作業中出現大量家長過度參與或是抄襲等現象時,從教師的角度,我們不應該簡單地批評家長和學生,而是應該反思作業設計是否尊重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是否誘導了這種不當的參與。”劉偉説。

  他的辦法是轉換視角,站在學生的視角審視作業。“當老師從‘教’的角度去設計作業,學生往往會為了完成而完成。而如果用逆向設計的思路,站在學生的角度,先思考通過這個作業,能夠達到什麼目標、需要哪些支援,這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前面的問題。”

  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要考慮如何激發孩子的內生動力去完成作業,讓他在做作業過程中有深度的體驗。劉偉舉例,學校曾給學生布置過這樣的生物作業:要求學生寒假回家走親訪友時,觀察親屬間有沒有一些共同遺傳性狀,比如雙眼皮、酒窩等,結合課本上的遺傳學知識加以分析,做成一個家族遺傳性狀調查報告。“這樣的作業學生會覺得好玩,同時對遺傳學知識也有一個真實的了解。好的作業就要解決真實情景中的真實問題,老師們要注意,讓學生搜不到的作業才是好作業,不良的作業本身就在誘發不良的現象。”

  在上課的過程中,老師的行為也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認知。劉偉説,在上課的過程中,老師們會經常問學生,“都聽明白了嗎?”這時候,大多數情況之下鴉雀無聲,因為即使不明白,學生也不好意思説,他擔心受到批評。“一個‘都’字,把他排除在大多數同學之外”。劉偉認為,這是一種不好的資訊收集辦法。“作為老師,你應該讓學生在誠實表達的時候有一種安全感,而不是把他們放在‘極個別群體’中。以作業為例,我們經常説作業就是給學生查漏補缺的地方,老師首先要讓學生知道,做作業最重要的意義不在于呈現得完美與否,而在于反映最真實的學習狀態。”

  這就能給孩子一種安全感,“老師們應該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錯誤,他們的錯誤恰恰給了老師反思自己教學的機會。我們要讓孩子在安全感中度過學習生活。”劉偉説。

  誠如專家們所説,學習生活中暴露的錯誤越多,改正的機會越多。“如果沒有解釋,缺少寬恕和原諒,那麼孩子的未來,可能將在學術失范的懸崖中再進一步。”劉偉最後説。 (記者 姚曉丹 唐芊爾)

【糾錯】 責任編輯: 周楚卿
載入更多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非遺入校園 假期亦快樂
非遺入校園 假期亦快樂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彗星與巨石陣
彗星與巨石陣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2410112635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