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今年7月為何現史上首次零颱風?
2020-08-02 08:04:28 來源: 經濟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今年7月注定會成為氣象史上不平凡的一個月,出現有氣象記錄以來首次零颱風。目前,今年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只有兩個熱帶氣旋生成,其中1個登陸我國,與歷史同期相比明顯偏少。其中2號颱風“鸚鵡”于6月14日在廣東登陸,強度為9級,是今年以來首個登陸颱風,生命期較短、強度較弱。

  從常年來看,7月是颱風“高影響時段”,2019年7月底前,就有7個颱風生成。但今年颱風卻不按常理出牌,不僅“遲到”且“出勤率”很低。颱風究竟怎麼了?經濟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氣象專家。

  對于盛産颱風的7月來説,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無颱風生成的情況屬非常罕見。歷史上,該區域7月最多生成過8個颱風,最少也有1個颱風。為何今年颱風不露面?

  氣象專家表示,颱風生成首先需要溫暖的洋面,能夠為颱風發展提供能量。此外,上升氣流、足夠的地轉偏向力、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等因素也是颱風順利生成的重要條件。但對于今年來説,副高是抑制颱風生成的原因之一。

  “影響我國的颱風主要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産生。”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高拴柱解釋,隨著2019年秋季厄爾尼諾事件發生,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異常偏強西伸,赤道西風位置偏西,南海與菲律賓以東洋面的海平面氣壓異常偏高,不利于低層熱帶對流發展,因此颱風生成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

  汛期副高對我國水汽、熱量、能量的輸送與平衡起著重要作用,它的強弱、進退和移動,同颱風生成以及我國東部地區旱澇等關係極其密切,是汛期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係統。而今年自入夏以來,副高持續偏強、偏南,使得西太平洋地區對流活動受到極大抑制,導致其缺少最關鍵的環境條件,擠壓了颱風生存空間,這是今年以來颱風生成偏少、登陸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即便7月沒有颱風生成,也並不表明今年下半年的颱風活動趨弱。特別是夏末到秋季,可能出現強度偏強、影響我國較大的颱風。”高拴柱説,從目前情況來看,西太平洋及南海海溫都較常年明顯偏高,在30℃左右,而常年海溫為27℃至28℃,若颱風生成,將利于其發展。因此,隨著8月至9月颱風陸續增多,不排除颱風集中生成或爆發的可能性。

  “副熱帶高壓”一詞在今年並不陌生。今年副高長期偏強、偏南,也使得江南、江淮、長江中下遊等地入梅偏早,出現“暴力梅”。6月以來,南方遭遇多輪強降雨,特別是長江中下遊地區梅雨超長“待機”,累計降雨量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一位,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為近10年最大。

  一般來説,副熱帶高壓北側強降雨多發,而副高控制區域則是高溫盛行。由于副高偏強,且基本穩定控制著華南一帶,從6月開始,華南許多地方就已熱到發暈。中國氣象局副局長余勇提醒,若雨帶北跳、颱風又不活躍,南方地區勢必會從當前的洪澇狀況迅速轉向高溫熱浪,對此要高度警惕、認真分析,氣象部門也將扎實做好北方主汛期預報預警服務各項工作,切實擔負起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責任。

  氣象部門預計,“七下八上”期間,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為2至3個,較常年同期略偏多。颱風路徑以西北行為主。8月上旬後期至中旬前期,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將有熱帶低壓活動,並可能發展為颱風;受其影響,我國華南沿海地區將有較大風雨影響,也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該區域高溫天氣。

【糾錯】 責任編輯: 薛濤
載入更多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非遺入校園 假期亦快樂
非遺入校園 假期亦快樂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彗星與巨石陣
彗星與巨石陣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30112631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