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更多機遇·更大舞臺·更美未來——內地港澳學生的“灣區夢”
2020-07-24 20:17:29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記者陳舒)距離大學畢業還有兩年,就讀于中國政法大學的香港學生饒谷誠已將自己的未來寄托于粵港澳大灣區,希望畢業後能在深圳或者廣州,從事聯結香港和內地的相關法律工作。

  他説,目前香港人才飽和,尤其在專業領域,年輕人的發展空間和機會不多,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突破口。

  全國政協日前召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專題協商會,與會人士提出港澳青年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力量,要為他們創新創業提供更多平臺。

  饒谷誠和其他幾位求學內地的港澳學生就此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談起大灣區都顯得意氣風發。“更多機遇”“更大舞臺”“更美未來”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橫琴應該是我未來工作的一個優先選項,除了離家近,更因為它地處粵港澳大灣區,今後肯定機遇很多,潛力無限。”就讀于浙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澳門學生黃世嘉説,“我們這一代的港澳青年面臨的選擇和機會更多,重要的是學會把握。我不會錯過。”

  青年是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主人翁。“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去年公布了一項針對317名過去5年內地大學畢業港生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四成受訪者考慮未來3年內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

  對專題協商會上提出“加快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就讀于中國政法大學的港生張敬遊十分感興趣。

  他説,國家和廣東省近年來有許多面向港澳青年的優惠政策,幫助解決我們的實際需求,還營造了很好的創新創業氛圍。“單是在深圳市便有80多個創業孵化器。我相信在大灣區內,港澳青年也有機會創辦像華為、騰訊、大疆一樣的優秀公司。”

  被粵港澳大灣區創業氛圍感染的,還有就讀于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的澳門學生蘇傑華。這位數據科學與信息技術專業的研三學生直言:“過去從沒有過創業的念頭,但現在真的是感興趣。”

  “來深圳之後,就被這裏的氣氛帶動了,在學校也參加了許多座談會和創業比賽,選修了不少創業課程,越聽越有興趣。”蘇傑華説,“我的專業在澳門的就業機會比較有限,即使有,也是做一些比較基礎的運營工作,但深圳有很多科技發展的機會。”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攻讀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的港生秦陽,尤為關注專題協商會上提出的“推動事業單位招聘港澳大學畢業生試點”。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秦陽一直細心觀察內地的疫情防控、處置過程,並積極加入抗疫行動,7月初開始在廣州番禺區疾控中心實習。

  他表示,通過這次實習,對公共衛生有了更加深入理解,也認識到一些香港媒體對內地防疫的詬病根本站不住腳。“內地對待防疫工作很用心,花了很多精力,流行病學調查做得特別仔細,真正做到了把生命權放在第一位。”

  “未來我很想進入大灣區的事業單位工作,參與公共事務管理,這也是我的興趣所在。希望用我的專業為社會盡一份力。”秦陽説。

  “修例風波”發生以來,香港社會持續動蕩,反中亂港勢力抓住年輕人涉世不深的弱點,傳播謠言和虛假資訊,破壞內地與香港的關係。

  “我有些朋友對內地有偏見,也不願意到內地發展,心理距離大于物理距離。”秦陽説,自己在內地讀書的這十年,對內地發展變化感觸很深。“粵港澳大灣區為我們提供多一種選擇,拓寬我們的視野,知道我們的未來還能有其他更美的可能。”

  饒谷誠表示,香港部分媒體造謠抹黑內地,讓港人因此産生誤解。自己選擇來內地讀書,就是想以親身經歷澄清這些謠言,更希望架起香港和內地之間的橋梁,增進彼此了解。

  “我會盡自己的努力去感染身邊朋友,讓他們多來內地看看,來一次比説十次都管用。”饒谷誠説,任何爭拗都是源于彼此不了解、有誤會,大灣區就像紐帶,將三地更深地聯結在一起,在這個平臺上,大家可以“互相了解、幫助,最終做到彼此融入”。

【糾錯】 責任編輯: 劉陽
載入更多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彗星與巨石陣
彗星與巨石陣
嘉陵江邊的“城市陽臺”
嘉陵江邊的“城市陽臺”
探訪元上都遺址
探訪元上都遺址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8691126282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