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出發吧,向著火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
2020-07-23 16:12:1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3日電  題:出發吧,向著火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

  新華社記者胡喆、王琳琳、周旋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

  南海之濱,椰風習習,濤聲陣陣,高溫天氣如同中國人探索太空的心情一般火熱。我們為什麼要探測火星?在去往火星的徵途上要歷經哪些考驗?面對前所未有的任務挑戰,中國航太人依靠什麼力量創造出新的成績?跨越2300多年的“向天之問”,如今終于邁出關鍵一步。

(圖文互動)(1)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探索新高度——天問正式啟航

  2300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仰望星空,以《天問》提出177個問題,闡發對宇宙萬物的理性哲思。

  2300多年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厚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體現著跨越兩千多年的不懈求索。

  茫茫宇宙,火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大小處在地球和月球之間,是太陽係中與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是一顆承載人類最多夢想的星球。

  這一橫貫千年的“天問”,既是真理之問、信念之問,更是人類之問。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太局探月與航太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表示,探測和研究火星的出發點是為了提高人類對宇宙的科學認知,拓展和延伸人類活動空間,從而推動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

  “通過探測火星可獲得豐富的第一手科學數據,對研究太陽係起源及演化、生命起源及演化等重大科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劉彤傑説。

  回望我國火星探測的歷史,早在“嫦娥一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之後,業內專家即開始謀劃我國深空探測後續發展。

(圖文互動)(2)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新華社記者 胡喆 攝

  2010年8月,8位院士聯名向國家建議,開展月球以遠深空探測的綜合論證,國家有關部門立即組織專家組開展了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論證,多位院士、專家團隊積極參與論證工作,對實施方案進行了三輪迭代和深化,最終于2016年1月正式立項實施。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起步雖晚,但起點高、跨越大,從立項伊始就瞄準當前世界先進水準確定任務目標,明確提出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領域專家介紹,由該院抓總研制的火星探測器,包括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其中著陸巡視器又由進入艙和火星車組成,進入艙計劃完成火星進入、下降和著陸任務,火星車配置了多種科學載荷,在著陸區開展巡視探測。

  從地球到火星最遙遠的距離大約4億公里,這麼遠距離的通信對于火星探測器研制團隊而言可謂難上加難。

  經過四年多艱苦攻關,研制團隊按節點順利完成了探測器的模樣研制、初樣研制、正樣研制、大係統對接試驗等工作,為探測器飛越深空、到達火星提供了堅強支撐。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副總指揮、國家航太局探月與航太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表示,通過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實施,我國將驗證火星制動捕獲、進入/下降/著陸、長期自主管理、遠距離測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視等關鍵技術,為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基礎工程體係夯實基礎,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

  “火星探測將是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是深空探測領域從月球到行星的發展歷程中承前啟後的關鍵環節,也是未來邁向更遠深空的必由之路。”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天問一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説。

  飛出新速度——“胖五”正式服役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天問一號”任務是我國獨立實施的首次行星探測任務,開啟了屬于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

  從2007年首次探訪月球起,我國深空探測已走過13年時光,但一直沒有對太陽係內的其他行星開展過探測,主要原因就是受到火箭運載能力的限制。

  根據發射任務要求,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將托舉探測器加速到超過11.2千米每秒的速度,之後完成分離,直接將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開啟奔向火星的旅程。

  當航太器達到每秒11.2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時,就可以完全擺脫地球引力,去往太陽係內的其他行星或者小行星。因此,第二宇宙速度也被稱為“逃逸速度”。

  “此次發射火星探測器,是長徵五號火箭第一次達到並超過第二宇宙速度,飛出了我國運載火箭的最快速度。”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火箭總設計師李東説。

  此前,長徵五號遙三火箭和長徵五號B遙一火箭連續發射成功,標誌著長徵五號火箭已經攻克關鍵技術瓶頸,火箭各係統的正確性、協調性得到了充分驗證,火箭可靠性水準進一步提升。

(科技)(2)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點火升空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開始

  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 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此次執行應用性發射任務,意味著長徵五號火箭正式開始服役。”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總指揮王玨説。

  從人造衛星、載人航太、探月工程,到擺脫地球引力,走向更遠的深空,此次發射無疑是中國航太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在航太領域,我們經常講,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成功不等于成熟。”在王玨眼中,承載著使命和光榮的“胖五”火箭,就像他的兄弟一般親切和熟悉。各方都對“胖五”寄予厚望,“胖五”正式上崗,也意味著更多新的挑戰。

(圖文互動)(4)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從長五B首飛到我們7月下旬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間隔僅有兩個半月。這意味著在上次任務發射後,發射平臺和地面支援係統的恢復時間,相比原來我們計劃的進度要壓縮30%以上。從火箭研制的角度來講,我們也創造了屬于自己的新速度。”王玨説。

  作為決定未來中國航太發展格局的型號,長徵五號是航太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作為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主力,長徵五號的運載能力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遊戲規則,高軌衛星一箭多星的時代正在到來。此外,長徵五號的關鍵技術對于支撐我國重型運載火箭的研制也具有重要意義。

  “今天,我們可以驕傲地説,中國的‘大火箭’時代已經來臨,中國航太將開啟新的篇章。”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一院院長王小軍説。

(圖文互動)(5)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 攝

  貢獻新力度——航太永不止步

  前仆後繼,吾道不孤。

  面對條件的變化、時代的發展,創新始終是中國航太人不斷取得成功的勝利密碼。中國航太人敢于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于攀登航太科技高峰,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指揮、國家航太局局長張克儉表示,在整個火星探測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與問題,甚至茶不思飯不想,非常痛苦。如果沒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很難完成挑戰。

  “正因為有了‘專業精神,科學態度來解決問題;堅韌不拔,潛心鑽研去工作’這種精神文化,才能克服過程中一個又一個難題,達到今天的狀態。”張克儉説。

  這期間,一批又一批航太“追夢人”默默堅守、無私付出,他們的力量支撐著大國重器奮勇向前。

(圖文互動)(6)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7月23日,在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測控大廳,航太科技人員慶祝發射成功。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是他們,敢于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做含淚奔跑的強者。

  作為長徵五號火箭的第一總指揮,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一院黨委書記李明華是長徵五號火箭走出困境的“引路人”。2019年5月,長徵五號火箭歸零工作遇到瓶頸,陷入巨大被動。此時,李明華臨危受命成為型號第一總指揮,上任後的當務之急是為火箭出現的問題找到出路。在討論改進方案的會議上,與會專家意見出現分歧,他力排眾議:“這個方案是我定的,出現任何結果,特別是不利結果我負責!”長徵五號最終涅槃重生。

  ——是他們,面對重重難關,卻總説“越是難走的路越要走一走”。

  面對任務起點高、關鍵技術多、驗證任務重、研制周期緊等多重難關,火星探測器研制團隊艱辛鏖戰1600多個日夜。

(圖文互動)(7)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7月23日,在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測控大廳,航太科技人員慶祝發射成功。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我們起步雖晚但起點很高,從立項到出廠這麼快,是大家的光榮和自豪,要珍惜機會。同時,我們還要認真,不做面子工程,要實實在在地去想、去做、去挖。”在火星探測器研制的關鍵階段,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總是這樣勉勵大家。

  “越是難走的路越要走一走。”面對異常艱辛的攻堅之路,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帶領研制團隊頂住壓力,攻克了一係列關鍵技術,完成了各項大型研制試驗。在發射場階段,他們又克服疫情影響,舍小家為國家,數月奮戰在發射場,很多隊員來不及照顧自己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晚輩,一心撲在了火星探測的工作上。

  ——是他們,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在平凡崗位上幹不平凡的事業。

  徐錚是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火箭發射臺檢修恢復團隊的一員,為了確保火星探測器如期發射,徐錚和他的團隊開啟了超常工作模式:白天,他見縫插針,與各個係統的其他工作巧妙配合、互不幹擾;晚上,他廢寢忘食,每天工作到晚上12點以後。年近50歲的他精力旺盛得就像20多歲的小夥子,讓所有人都對他刮目相看。

  奔涌、向上,攬海巡天,探月牧火。一批又一批航太人用成果踐行誓言,用行動激揚夢想。

(圖文互動)(8)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7月23日,在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測控大廳,航太科技人員慶祝發射成功。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36年前,一名高中生在報紙上看到長徵三號火箭騰飛的場景,立志要投身這份事業,多年後,他夢想成真,成為一名航太人,並成長為中國航太的領軍人才,他就是長徵五號火箭的總設計師李東。

  當科學家、宇航員是無數孩子的夢想,航太發射無疑是打開夢想之門的一把鑰匙。也許未來中國航太的領軍人物,也會守在電視前、守在手機上,等待著“胖五”托舉火星探測器升空的那一刻。

  星辰,盡在眼前;夢想,觸手可及。

  按照計劃,長徵五號遙五火箭也將在2020年實施發射,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完成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2021年一季度,長徵五號B火箭將再次出徵,執行空間站核心艙的發射任務。

  “在艱難困苦中奮起,在奮起直追中磨礪,不管條件如何變化,我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志氣不能丟。我堅信,中國航太的舞臺必將更加寬廣,我們探索宇宙的步伐永不停歇。”見證並參與了我國多次重大航太發射任務的航太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説。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趙文涵
出發吧,向著火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276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