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專家解析防洪熱點問題:規模如何預判?損失怎麼算?
2020-07-23 07:31:10 來源: 中國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洪水規模如何預判 經濟損失賬怎麼算

  水科院專家解析防洪熱點問題

  長江中下遊和兩湖地區水位超警已近半個月,堤防長時間高水位浸泡,風險加劇。而氣象預報顯示,7月21-23日,沿江沿河多地仍將有強降雨。就公眾關注的防洪熱點問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了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減災中心洪水管理與影響評價研究部主任李娜。

  經過多年建設,我國已建成5級以上堤防31.2萬公里、水庫9.8萬座、水閘10.4萬座、國家級蓄滯洪區98個,抗洪能力有了很大提升。為什麼洪水造成的經濟損失似乎更大了?

  對此,李娜認為,這是由于單位面積資産總量增加、資産向防洪區集中。從1952年到2018年,我國GDP增加了174倍,反映在直接經濟損失上,體現為損失的絕對值在增加,但洪災造成的經濟損失佔經濟總量的比例往往是減少的。

  洪水災害的損失一般包括經濟損失和非經濟損失(如生命健康損失、生態環境損失等)。據國家防總和水利部統計,在過去70年裏,每年因洪水造成的死亡人數已從20世紀50年代的8000人左右減少到近10年的800人左右;直接經濟損失佔當年GDP比例的均值從2000年以前的2.39%,減少到2010年至2018年的0.4%。

  她認為,依靠經濟高速發展,家庭和個人收入增長率顯著高于洪水損失增長率;國家災害救濟力度持續加大,公眾在經濟上承受災害的能力客觀上與時俱增。隨著防洪工程的建設和防洪標準的提高,致災洪水發生的可能性降低,但在長期安定的生活下,洪災不期而遇,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許會更脆弱。

  近日,為應對險情,多地啟動蓄洪區開閘分洪,其中安徽省蒙洼2000多人轉移。面對災害,蓄洪區人民舍小家為大家,令人動容。不少群眾關心,防洪中能否減輕中下遊防洪壓力、減少損失?

  李娜介紹,防洪水庫具有攔蓄洪水、削減下遊洪峰的作用,如果上游來水沒有被攔蓄,則會在下遊地區形成更大的洪峰流量和更高的水位,下遊地區的人民群眾將面臨更高的風險、承受更嚴重的損失。一般情況下,水利部門在進行流域內防洪工程調度時,均會將流域內防洪工程、上下遊、左右岸進行統籌考慮。在保證水利設施安全的前提下,考慮流域整體防洪效益,盡量減輕洪水的影響,提高流域的整體防洪能力和綜合效益。

  李娜特別介紹,目前,我國治水思路已從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從2013年起,水利部逐步開展一項基礎性工作,編制了全國約50萬平方公里重點地區的洪水風險圖,為推進風險管理提供了依據和支撐。

  在我國防洪工作中,中小河流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還有哪些短板要補?

  “我國中小河流數量多,流域面積在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有9900多條,低于200平方公里的數量也很龐大。”李娜指出,它們現存的主要問題有3點:

  一是盲目侵佔河道管理范圍的行為屢禁不止,大量資産進入中小河流洪水風險區,致使洪水損失呈快速增加態勢;二是缺乏兼顧全局防洪和生態環境保護、改善的總體規劃和綜合治理,致使有些地方甚至出現名為治理,實為圍灘造地的現象;三是許多跨河、穿河、沿河建設項目未按照防洪法的規定開展洪水影響評價,不僅自身犯水,還成為阻水障礙,降低河道行洪能力,抬高洪水位,增加他人洪水風險。此外,很多地方的中小河流沒有專門的管護機構和管護資金,部分地區還未形成中小河流有效可行的長期運作管護機制,未能嚴格落實建後管護責任主體、管護方式、管理經費,臟亂差問題仍較為突出。

  李娜建議,按照防洪法的規定,全面劃定中小河流河道的管理范圍,嚴格禁止侵佔,維持河道的行洪能力和生態環境功能;對洪水可能淹及區域的建設項目開展洪水影響評價,推進合理有序建設;以流域為單元開展綜合規劃和治理;劃分事權,落實監管責任,創新防洪工程的維護管理機制。(記者 李晨赫)

【糾錯】 責任編輯: 成嵐
載入更多
三門峽水庫降至汛限水位以下
三門峽水庫降至汛限水位以下
高校暖心畢業“寄”
高校暖心畢業“寄”
雨荷
雨荷
夏日林周風光美
夏日林周風光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51112627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