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我要幹到幹不動為止”
2020-07-23 07:26:14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60余年從事蚊蟲研究與相關疾病防控,董學書——

  “我要幹到幹不動為止”(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董學書(右二)向同事講解蚊蟲分類。資料照片

年輕時候的董學書進行蚊蟲鑒定。資料照片

  人物小傳

  董學書:1935年2月生,雲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原研究員,從事蚊蟲分類、生態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60余年。他編纂的《雲南按蚊檢索圖》《中國按蚊分類檢索》《中國媒介蚊種圖譜及其分類》《中國覆蚊屬》等學術專著,成為中國及亞太地區蚊蟲分類生態研究的教科書,為中國及亞太地區蚊蟲分類研究和蚊媒傳染病防治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雲南寄生蟲病防治所見到董學書時,他正坐在顯微鏡前,一邊研看標本,一邊細細地刻畫蚊蟲標本;實驗室裏非常安靜,只聽得見鉛筆落在紙上沙沙作響……

  70年前,董學書外出求學,臨走時父親叮囑:“你讀了書,就要為社會做點事。”60多年前,從貴陽醫學院畢業後的董學書回到雲南,投身瘧疾防治第一線時,他才剛滿20歲。今年6月,雲南剛剛通過了國家消除瘧疾的終審評估。此時,董學書85歲。

  從滅蚊防瘧、蚊種調查,到繪制蚊子形態、整理著作,董學書一直在堅持蚊蟲分類生態研究。他説:“把一生奉獻給熱愛的事業,是一種幸福。”

  “哪裏有蚊子,哪裏需要防治蚊蟲疾病,我就到哪裏去”

  “防治蚊蟲就是防控瘧疾的關鍵。”董學書説。時間的指針撥回60多年前,在當時的雲南,僅高度和超高度瘧區就多達40多個,防控和消除瘧疾的任務十分艱巨,“自然界的蚊子種類不少,首先要找到哪一種蚊子是傳播媒介。”

  “要到一線去。哪裏有蚊子,哪裏需要防治蚊蟲疾病,我就到哪裏去。”董學書説,瘧疾肆虐最嚴重的那幾年,他來到了西雙版納動海縣。傣族人所居住的傳統竹樓,夏天蚊蟲很多。在蚊子最多的牲畜圈棚裏,董學書常常來“臥底”……

  董學書拿老式傳統的吸蚊管,先用漏鬥罩住蚊子,嘴巴對著另一端的細口猛地一吸,將蚊子困在管子裏,然後小心翼翼地將蚊子收集起來,裝在玻璃瓶裏,以便帶回去研究。棚裏衛生條件差,董學書常常吸入不少灰塵,慢慢落下了慢性咽炎的毛病。

  即便後來有了電動誘蚊燈,董學書還是堅持使用最傳統的辦法。“電動器械容易對蚊子的樣態造成破壞,不利于做標本採集和分類鑒定。”董學書説。

  在解剖了上千只蚊子後,董學書和同事們終于確定了微小按蚊就是當地傳播瘧疾的媒介蚊種。在充分掌握其生態習性後,他再次回到一線,開展防治工作。“找到它們生長的水塘、經常活動的區域,噴灑藥水,同時用焚燒野蒿等方法,大面積滅蚊。”董學書説,僅僅一年時間,當地感染瘧疾的人口比例就大幅下降了。

  “吃不了苦,就做不成事。在原始森林裏,總能有新發現”

  在董學書的實驗室裏,一層層壘起來的木盒,成為他最寶貝的東西;他小心翼翼地打開盒子,一根根細針上,都是採集回來的蚊子標本。

  “通過蚊類傳播的疾病很多,瘧疾、乙型腦炎、登革熱……每一種疾病的防治都很棘手,所以蚊蟲的研究工作不能止步。”從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董學書就開始著手對雲南全省蚊類進行係統調研,延續至今。

  每逢春季,蚊蟲剛有了點動靜,董學書就背起行囊出發了。3月出發,11月返回,大半年時間,董學書都在跟各式各樣的蚊子打交道。地方越偏遠,董學書就越興奮,“吃不了苦,就做不成事。在原始森林裏,總能有新發現,找到一些特殊的種類。”

  記者問起採集標本有什麼秘訣,董學書笑著説:“要會吃苦,還得會跑。”董學書説,有一次,在野外採集標本時,突然從草叢裏竄出一條眼鏡王蛇。當時的他身材瘦小,眼鏡王蛇身子立起來,比他還高。董學書嚇出一身冷汗,看準機會飛速逃離……

  從河谷地帶,到海拔4000米的雪山,不同海拔、不同植被,董學書的足跡遍布各地。直到年紀大了些,董學書的野外作業次數才逐漸減少。他的學生每次外出調研帶回的“禮物”,依然是董學書最愛的蚊蟲標本。

  經過董學書等幾代人持續不斷的努力,雲南寄生蟲病防治所收集了幾萬套蚊子標本,共發現雲南蚊類304種,包括1980年以來發現的53個新種、29個中國新記錄種,為雲南蚊種的地理分布、種群數量、季節消長等特性提供了大量學術材料,也為科研、教學、疾病控制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再精微的儀器,都不能代替手工生物畫圖”

  翻開厚厚的《雲南蚊類志》,2400余幅關于蚊蟲各個部位構造的繪圖,每一幅都栩栩如生,細致入微——這是董學書的得意之作,裏面的插圖全部出自他一人之手。

  “我覺得畫得還可以。”提起《雲南蚊類志》,董學書説,雖然是“半路出家”,但憑著堅強的毅力和“閱蚊無數”的經驗,董學書將蚊子身上的紋理脈絡刻畫得清清楚楚。

  畫圖是蚊蟲分類生態研究工作的一個基礎性環節。董學書解釋,要想完整地呈現蚊子形態,需要20多張圖,頭、足、雄蚊尾器、斑點……很多部位肉眼無法看清,董學書會在顯微鏡下仔細審查後,反覆對比確認,再落筆成畫,力求每一筆清清楚楚、絲毫不差。

  畫功如何體現?在于清晰地區分不同蚊子的形態。董學書説,雄蚊尾器是鑒別蚊種的一個重要依據。只有畫得精準,才能將其內部形態的每一層都還原下來。“再精微的儀器,都不能代替手工生物畫圖。”

  1996年,董學書正式退休;但第二天,同事們又見他出現在實驗室裏。“跟蚊子打了幾十年交道,一天不做相關工作,我都不習慣……”現在,董學書依然保持每天工作的狀態,每年都要寫一兩篇關于新蚊種的研究報告。他的新書《雲南蚊類名錄》,前不久剛剛抵達辦公室。

  “雖然我已85歲了,但我還可以做一些工作。”董學書給自己排出了一份滿滿的工作日程,除了國內研究外,他還打算編寫周邊國家的蚊類志,“給周邊國家的蚊蟲研究、疾病預防提供參考資料,可以跟我們的防治同步進行,以進一步鞏固防疫成果。”他説,“我要幹到幹不動為止。”

  記者手記

  畢生堅守最動人

  採訪完董學書,記者深深感動于他的畢生堅守。85歲的他,退休20多年了,直到今天依然風雨無阻地去實驗室“打卡”上班,家裏人都説,他“待在實驗室的時間比在家裏還多”。

  編撰《中國按蚊分類檢索》《中國覆蚊屬》等學術專著數百萬字,僅《雲南蚊類志》中,由他繪制的蚊子細節圖就多達2400余幅。60多年的傾心研究,他為中國的蚊蟲分類研究和蚊媒傳染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貢獻。面對這些成就,董老卻説:“我沒有做多少轟轟烈烈的事,只是盡可能做好自己的專業工作。”

  為學科培養後繼人才、繼續編著相關學術著作,現在的董學書依然有滿滿的工作日程表。“未到終身,就一定要繼續工作。”董學書用一生踐行,生命不息,耕耘不止。(記者 李茂穎)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載入更多
三門峽水庫降至汛限水位以下
三門峽水庫降至汛限水位以下
高校暖心畢業“寄”
高校暖心畢業“寄”
雨荷
雨荷
夏日林周風光美
夏日林周風光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627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