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孔海南:一腔深情守護這片“海”
2020-07-22 18:58:1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上海7月22日電 題:孔海南:一腔深情守護這片“海”

  新華社記者吳振東、仇逸

  “名字裏帶個‘海’字,大半輩子就注定要和水打交道了。守護水是我的使命,我熱愛這項工作。”

  今年70歲的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孔海南,在過去近20年裏,平均每年超過200天待在雲南大理洱海邊的研究站裏,帶領團隊不懈攻關,終讓曾因過度開發而污染嚴重的洱海重現昔日大理“母親湖”的風採。

  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于長期污染導致湖水富營養化,洱海兩次大規模爆發藻華,水質從接近可直接飲用的國家地表水標準二類迅速下降,局部湖灣下降到劣五類水,湖邊百姓坐在家中都能聞到隨風飄來的臭味。

  “1996年洱海大規模藻華爆發時,我第一時間就趕去了。當時藻華已經退去,洱海還有數十平方公里的‘水下森林’,但僅僅兩三年後,‘水下森林’就消失殆盡。通常來説,‘水下森林’的面積越大,意味著湖水的水質越好。”

  洱海水環境惡化引起國家高度關注,洱海保護被納入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因為抱有一腔熱情和多年洱海治理的實踐積累,重大專項洱海項目負責人的重任落到了孔海南身上。項目啟動時,他已58歲。

  在孔海南和同事看來,洱海問題的根源——面源污染是一些散落在洱海周邊的“小”污染積累起來的。曾經,洱海沿湖及流域絕大多數村落、旅遊服務場所幾乎沒有任何污水處理設施,這些污染是導致洱海富營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孔海南把土壤凈化槽技術帶了過去。這一技術可將污水處理為一級B類水標準排入洱海,一套污水處理係統每天能處理污水250噸。經過多年推廣,30套示范性污水處理係統遍布洱海沿湖十鎮,為洱海治理打下了堅實基礎。

  大面積種植大蒜等大肥、高藥農作物;近14萬頭散養奶牛帶來相當于300萬人口産生的污染……孔海南團隊逐漸認識到,這不僅僅是環境污染問題,更需改變當地的發展理念與方式。

  “洱海項目每一部分技術設計,包括從水源地到入湖河流、從湖濱到湖內,都採用生態治理的方式,力求和自然環境保持‘友好’。同時,治理不能一直靠政府輸血,産業的轉型必須同步考慮,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産業也能為治理提供有力支撐。”孔海南説。

  承接項目以來,洱海水質的每一點變化都牽動著孔海南的心。日均3萬步,他走遍了洱海周邊每個村落、每條河流。他患有房顫型心臟病和高血壓等疾病,不適合在高原地區工作。為減少發病幾率,他自制低鹽清淡的三餐飲食,隨身帶著心臟節律監視器與袖珍心電圖機,以防萬一。

  在這場“洱海保衛戰”中,孔海南不是一個人,他的身後始終站著一支年富力強的隊伍。

  “這裏就像是我的故鄉。”上海交通大學雲南(大理)研究院院長王欣澤已與孔海南共同守護洱海十余年。現在,他和同事每周還都要前往洱海不同區域的17個取水點,監測洱海水質的變化情況。

  上海交大湖泊富營養化治理教學實踐團隊,由講席教授孔海南、教授吳德意、研究員王欣澤等7人組成。團隊先後開設《水體富營養化控制》《水處理工程課程設計》《生態設計與工程》等課程。用一流科研反哺一流教學,以生動實踐鼓勵青年學子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扎根銀蒼玉洱,守得水清月明。在孔海南團隊多年努力下,洱海水質由濁變清,連續多年保持在國家三類水質標準。隨著生態逐步恢復,銷聲匿跡多年的大理鯉魚、海菜花等洱海特産又見蹤影,甚至還出現了過去從未在洱海停留的鳥類新物種。

  “下一階段的治理目標是要回到洱海原初生態,可能還要十年。”孔海南説,“我的年紀大了,但團隊裏有很多年輕的‘治水人’,他們會繼續幹下去,幹得更好。”

【糾錯】 責任編輯: 劉陽
載入更多
三門峽水庫降至汛限水位以下
三門峽水庫降至汛限水位以下
高校暖心畢業“寄”
高校暖心畢業“寄”
雨荷
雨荷
夏日林周風光美
夏日林周風光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869112627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