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薄肉塑”飛天:“肉肉的”飛天“飛”出壁畫
2020-06-29 11:24:1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蘭州6月29日電 題:“薄肉塑”飛天:“肉肉的”飛天“飛”出壁畫

  新華社記者張玉潔

  飛天最美,飄飄衣裙、翩翩舞姿……而世界文化遺産點麥積山石窟的飛天,是因身上的“肉肉”而聞名。

  飛天形象源自古印度文化中天人、天女,後隨著佛教東傳,它們與中國傳統神話中的仙人、仙女結合,形成了中國式的飛天。

  在麥積山石窟離地近70米的第四窟“散花樓”的窟頂壁畫上,有28身1.5米以上的飛天。伎樂飛天手持橫笛、阮鹹等樂器,供養飛天拿著熏爐、香盤等物件。

  最“吸睛”的是壁畫中飛天凸起的部分:挺拔的鼻梁、大且厚的耳朵、肉乎乎的手臂和纖細修長的手指。裸露肌膚的立體刻畫,讓飛天有了“肉肉的”觀感,在繪于墻壁的衣帶裙裳的映襯下,飛天看起來“破壁欲飛”。

  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銘介紹,1953年,原文化部組織的麥積山石窟勘查團將這種結合浮雕與繪畫的飛天命名為“薄肉塑”飛天。研究發現,飛天的裸露肌膚是凸起不到0.5釐米的泥塑。

  張銘説,“薄肉塑”飛天誕生在麥積山石窟離不開天水的泥塑傳統。新石器時代的大地灣遺址,就出土了人頭形器口彩陶瓶等大量精美陶器。

  “麥積山石窟被稱為‘東方雕塑館’。工匠在泥土中加入麻防止開裂,加入雞蛋清、糯米汁等提升細膩程度,這使得泥塑氣韻生動,且能在潮濕環境中保存千余年。”張銘説。

  “薄肉塑”飛天也是多元文明交融的産物。“散花樓”是距今1400多年的北周時期洞窟,有7間大殿。從洞窟體量和壁畫的精美程度看,可謂北周佳作。

  張銘介紹,麥積山石窟位于古絲綢之路上。北周雖是一個短暫的小政權,卻在藝術上兼收並蓄,既吸納了北齊及南朝的文化,也受到笈多佛教藝術的影響。麥積山石窟因此形成了獨特的北周佛教藝術,顯示出多元的文化特徵。“比如‘薄肉塑’飛天的鼻子,就與中亞粟特人的容貌特徵有相似之處。”

  張銘説,多元文化與奇絕技藝的結合,在麥積山石窟創造出了一個鼓樂齊鳴、滿壁靈動的佛國世界。這為今天的藝術及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夏日古鎮風光美
夏日古鎮風光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617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