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笑容與淚水:扶貧中的獨特注腳
2020-06-08 08:22:34 來源: 半月談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導讀

  精準扶貧吹響了中國人向絕對貧困發起總攻的號令。數年來,無數扶貧幹部瞄準“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投身一線,與貧困戶並肩克窮。扶貧幹部、貧困戶是這場“戰役”的親歷者,書寫了扶貧工作的生動實踐,他們的笑容和淚水成為脫貧攻堅的獨特注腳。

  喚醒心裏沉睡的力量

  地處中緬邊境的雲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是一個深度貧困縣。新中國成立後,世居佤族、拉祜族的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初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

  在向記者講述西盟縣動梭鎮班母村的貧困戶——二妹的故事時,西盟縣委書記楊宇數次哽咽落淚。1995年出生的二妹,在初中畢業後就到外地打工,端菜、搬磚……因為沒有技術、學歷低、説不好普通話,工資一直很低,攢不下多少錢。

  2015年,由于父親被查出肝腹水,加之母親精神失常,二妹無奈回到班母村照顧父母。在自己結婚時,因為貧窮,連宴席都沒辦。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讓她內心十分自卑,見到生人就躲。

  楊宇説,這些年扶貧工作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群眾沒有脫貧意識,一些群眾窮慣了,也麻木了。

  “工作特別難做,倣佛群眾不願改變貧窮的生活狀態。”楊宇説,2015年和2016年是工作最苦的時候,這種苦不是身體上的,而是心理上的,感覺看不到希望,很疲倦。

  經過幾年的幫扶和發動,情況有所改觀。2018年,西盟縣又與一家蜂業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給村民帶來了就業崗位和養殖技能培訓。結對幫扶的黨員扎莫把二妹也帶到蜂業公司務工。“不知道被蜇了多少次,但總算把技術學會了。”二妹説,從抬蜂箱、砍草做起,直到學會培育蜂王、簡單分群,月工資超過2000元。

  雲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動梭鎮班母村老寨(上圖)和新房(下圖)杜涓涓 攝

  為了給貧困群眾提供可持續增收的項目,西盟縣還大力發展肉牛養殖、冬季無筋豆等扶貧項目。

  如今,二妹獨立養了300桶蜜蜂,擺脫了絕對貧困。她還負責對口聯繫8戶貧困戶,成功幫助一名貧困戶戒掉酗酒習慣。

  持續不斷的扶貧工作,終于在群眾身上看見了實效。2019年4月,西盟縣宣布脫貧摘帽。同年10月,西盟縣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楊宇認為,只要真心實意地做扶貧工作,就能喚醒群眾心裏沉睡的力量。

  文明生活方式培養同樣重要

  “推開房屋大門後,看見兩個滿身灰塵的小孩睡在玉米堆旁邊的地上,還有3個小孩躺在水泥墩上的木板床上……當時我的眼淚就止不住了。”這是雲南省紅河州金平縣銅廠鄉長安衝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楊櫻入戶走訪時看到的揪心一幕。

  2019年,楊櫻來到長安衝村,這是她第二次駐村。2010年,作為新農村指導員,楊櫻來過銅廠鄉。當時的銅廠鄉隨處可見土墻房、泥巴路。當她再次來到銅廠鄉時,看見水泥路已經通到了村委會,土墻房已被磚混房屋取代。

  “從外觀上看,大家都住進了新房,但房屋內依然很臟,人居環境依然較差。”楊櫻説,讓她掉淚的這一戶家庭情況比較特殊,孩子的母親因貧困跑了,男主人既要照顧5個小孩,又要靠打零工維持生活。雖然在幫扶政策下,他們家告別了土基房,但房內缺乏基本的家具。在水泥墩上簡易架設的木板,就成了家裏的床。

  “作為兩歲孩子的母親,看到這一幕真是心酸。”楊櫻説,她雖然離開孩子來駐村,但家裏還有老人照顧孩子。但這個貧困戶,父親為了打零工賺錢,白天只能離家,孩子根本沒人管。

  扶貧幹部給這個貧困戶申請了臨時救助,給他們配置了床和桌椅板凳等基本生活用品,還給父親安排了保潔員的公益崗位。村內有合適的臨時工崗位,也優先考慮他們家。

  好的生活環境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扶貧工作不應囿于修路蓋房,文明生活方式的培養同樣重要。為此,當地大力實施“人居環境提升工程”,為群眾修衛生廁所、衛生廚房,宣傳好的生活習慣,“墻黑、地板黑、臉黑”的情況明顯改變。

  扶貧産業對貧困地區特別重要。楊櫻希望,在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貧困地區積極吸納有能力的外出務工群眾,將他們培育成産業發展帶頭人、致富帶頭人。

  雲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動梭鎮班母村佤山育忠幼兒園的孩子跟著老師上音樂課 楊宗友 攝

  短評 注重當下,著眼未來

  在精準識別貧困戶過程中,扶貧幹部發現部分群眾存在等靠要思想。為此,各地加大了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的工作力度,有些措施效果明顯,但有些措施效果並不理想。對此,扶貧幹部不能簡單地認為貧困戶扶不起來,更要思考幫扶、宣講的方式方法是否科學,是否真正了解群眾的現實需求。扶貧幹部一定要避免簡單宣教式的勸説,在為群眾描述未來生活圖景時,要結合現實,讓貧困戶真正理解,真正可感可信。

  當前,一些地方積極組織貧困群眾外出務工,這是時間最短、效果最明顯的脫貧方式。在貧困群眾外出務工過程中,應幫助他們適應、融入新的社會環境,讓他們認識到這是一個增長見識、拓寬視野的機遇,還可以習得技能,為未來反哺家鄉打下基礎。

  在下一步鄉村振興過程中,地方政府可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平臺和契機,幫助有想法、有能力、有意願的群眾回鄉就業、創業,讓新鮮思想和血液注入貧困地區,增強貧困地區自身“造血”能力,也讓更多青壯年勞動力實現就近就業,提升老人的幸福感,陪伴孩子健康成長,建設富裕、和諧、美麗的新農村。(記者 楊靜)

  來源:《半月談內部版》2020年第6期

+1
【糾錯】 責任編輯: 楊婷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北京消費季 繁榮“夜經濟”
北京消費季 繁榮“夜經濟”
芒種時節麥收忙
芒種時節麥收忙
探秘徽墨傳統制作工藝
探秘徽墨傳統制作工藝
四川滎經:修復茶馬古道
四川滎經:修復茶馬古道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2608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