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娃、賺錢兩不誤——一位農民工代表眼中的脫貧新工作

2020-05-23 22:43:56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5月23日電  題:帶娃、賺錢兩不誤——一位農民工代表眼中的脫貧新工作

  新華社記者周文衝、周聞韜

  在家帶娃還是外出務工,27年前,李紹玉做過一次選擇。

(兩會人物·圖文互動)(1)帶娃、賺錢兩不誤——一位農民工代表眼中的脫貧新工作

  5月14日,李紹玉(左二)在位于重慶彭水縣高谷鎮共和村的非遺扶貧工坊演示手工刺繡。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那時,丈夫已經在上海的服裝廠打了3年工,勸她一起出去闖蕩。可李紹玉拿不定主意:離家千裏,夫妻倆從早到晚在工廠幹活,不到1歲的女兒誰來帶?

  女兒最終留在了重慶彭水老家,由老人幫忙照顧。李紹玉再回老家時,女兒已經3歲,見到她有些生分……

  回憶起早年打工經歷,如今已成為全國人大代表的李紹玉仍忍不住落淚。作為一位農民工代表,她近些年最關注的就是,在孩子成長關鍵期,父母怎樣既工作賺錢,又兼顧照看孩子?

  她想到了老家的傳統手工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産苗繡。

(兩會人物·圖文互動)(2)帶娃、賺錢兩不誤——一位農民工代表眼中的脫貧新工作

  5月13日,李紹玉在重慶彭水榮玉苗繡工坊進行手工刺繡。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在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苗繡技藝源遠流長。從8歲起,李紹玉就跟母親一起學苗繡。她和丈夫是相親認識的,送的定情物就是一副自己繡的鞋墊。

  苗繡雖然精致,卻難以變成商品。當地婦女平時也繡些小物件,可誰也沒把苗繡當成賺錢的活路。

  李紹玉發現,苗繡多是手工操作,在家也能生産,正好能成為農村留守婦女、殘疾人等困難群眾居家就業的新工作。

  5月14日,李紹玉來到重慶彭水縣高谷鎮共和村,準備進行入戶調研。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兩會人物·圖文互動)(4)帶娃、賺錢兩不誤——一位農民工代表眼中的脫貧新工作

  5月14日,李紹玉(右)來到重慶市彭水縣高谷鎮共和村,與村民進行交流。新華社發(黃偉 攝)

  用打工時期攢下的1萬元錢,夫妻倆買了10臺電動縫紉機運回彭水,開辦苗繡工藝品公司,招收10多名當地留守婦女。鑽研苗繡多年的李紹玉傾囊相授。

  苗繡幾天就能上手。經過培訓,過去在家幾乎沒有務工收入的農村婦女當起了繡娘,利用農閒時間,繡起了鞋墊、香囊等小物件,苗繡工藝品公司回收銷售。一些技術熟練的繡娘,每月能有近千元的收入。

  從2016年至今,李紹玉已累計培訓2000多人。僅在去年的東西扶貧協作項目中,李紹玉就培訓了160多名貧困群眾,其中50多人學成後實現居家就業。

  35歲的貧困戶張小容,因為丈夫意外受傷不能勞動,一個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擔。經過培訓,現在她在苗繡工藝品公司上班,下班回家後還要加班繡香囊,每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70多歲的婆婆有一次專門來公司看她,回家後再也不讓兒媳婦洗碗,怕傷到兒媳婦做苗繡的雙手。張小容説,能在照顧家人的同時增加收入,給了她堅持的希望。

(兩會人物·圖文互動)(5)帶娃、賺錢兩不誤——一位農民工代表眼中的脫貧新工作

  5月13日,李紹玉在重慶彭水榮玉苗繡工坊整理苗族服裝和頭飾。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為了讓更多農村婦女接觸到苗繡,在當地扶貧部門大力協助下,李紹玉把苗繡非遺扶貧工坊開進了村裏。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李紹玉調研發現,非遺扶貧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創意産品少、顧客受眾小,難以提升銷量。“只有市場打開了,銷售跟上了,貧困群眾從事非遺扶貧産業的收入才能持續得到保障。”李紹玉説。

  今年全國兩會,李紹玉建議進一步加大扶持、激發“內生動力”,助推貧困地區建設非遺扶貧工坊,提升工人技能,支援非遺扶貧産品在旅遊景區中心商圈展銷。

  “等居家就業發展好了,以後在農村,可能就再也不需要在帶娃和工作中選擇了。”李紹玉説。

[責任編輯: 焦鵬 ]
帶娃、賺錢兩不誤——一位農民工代表眼中的脫貧新工作-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02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