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來呀,來看博物館的“C位”——博物館日話説鎮館之寶(下)
2020-05-17 13:31:2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北京5月17日電 題:來呀,來看博物館的“C位”——博物館日話説鎮館之寶(下)

  新華社記者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世界博物館日到來之際,新華社記者帶你看各地文物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聽背後精彩的故事,體味華夏如“滿天星鬥”的璀璨文明。此次上下篇報道10件國寶之外,仍有很多遺珠,未能一一展現。

  點一盞長信宮燈 看古人的環保理念

  現藏于河北博物院的長信宮燈,見證了中國古人的環保意識,被譽為“中華第一燈”。

  長信宮燈,因燈上刻有“長信”字樣而得名。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的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中,由青銅鑄成,通體鎏金。

  河北博物院研究館員范德偉説,燈的造型是一位跪地執燈的宮女形象。宮女神態優雅,左手執燈盤,燈盤中心有燈芯。盤上附有短柄可以來回轉動,燈盤上面的兩片弧形板也可以推動開合,不僅可以擋風還可以調節燈光亮度和照射方向。

  “長信宮燈的絕妙之處在于它的環保理念。”范德偉説,漢代燈具多以動物油脂為燃料,燃燒産生的炭粒和灰燼容易造成污染。長信宮燈巧妙地將宮女的袖管與身體連接形成煙道。當燈燭點燃時,煙灰順著宮女的袖管徐徐進入體內,宮女身體中空,如此精巧的設計可使室內減少污染。

  3000年前的“青銅之書”——大克鼎

  3000年前的“青銅之書”,記載著怎樣的秘密?在上海博物館,威嚴厚重的大克鼎陳列于古代青銅器館展廳的“C位”,引人矚目。

  “大克鼎鑄造于西元前10世紀末的西周時期,年齡已經有3000歲了。”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副主任馬今洪説。

  清光緒年間,大克鼎在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任村出土。它高達93.1釐米、重達201.5千克,是不折不扣的“國之重器”。

  大克鼎“蹄足”“獸面”,紋飾線條凹凸峻深、藝術風格粗獷質樸,鼎腹內壁有一篇長達290字的鐘鼎文銘文,堪稱青銅“天書”。

  “端莊美哉,文採斐然的我的祖父!充和謙讓的心胸、淡泊寧靜的神思,清純智慧的德行……”大克鼎的作器者叫“克”,是管理周王飲食的官員。這段銘文不僅追憶了克的祖父,也記載了周王對克的冊命和賞賜。

  鼎,自古以來就是國家昌盛、山河永固的象徵。新中國成立後,國寶守護者——潘氏家族將它捐給國家,入藏上博。渡盡劫波的大克鼎,終于迎來安寧繁華。

  “拼圖”而成的魏晉“男子天團”

  在南京博物院內,一幅長4.8米、高0.88米的磚畫中,繪有魏晉名士“竹林七賢”和春秋時期的隱士榮啟期8人,他們席地而坐、寬衣博帶,或譜曲彈琴、或飲酒長嘯,姿態放松、自得其樂,如同“男子天團”。

  1960年,南京博物院等單位考古工作者在南京市西善橋宮山北麓,發掘了一座南朝時期的皇室墓葬。其中,墓室南北兩壁的大型模印拼砌磚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頗具價值。該磚畫分兩組,各由近300塊磚拼嵌而成。南墓壁描繪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北墓壁描繪向秀、劉伶、阮鹹、榮啟期。每人身旁均標有姓名,人物間以松樹、銀杏、垂柳等隔開。

  據南京博物院社會服務部主任鄭晶介紹,該磚畫的制作過程如同“拼圖”。據推測,南朝人先在絹本上將人物畫好,然後分段制成模子,壓印在磚坯上,再在磚坯側面刻畫編號,燒制完畢後,按編號順序將磚坯拼接,嵌砌在墓壁上,組成這幅完整而宏大的壁畫。

  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説,這幅磚畫人物線條流暢而飄逸,表達了竹林七賢和榮啟期高逸淡薄的情懷,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海昏侯墓葬中的“明星當盧”

  2013年,江西南昌一個漢代墓園車馬陪葬坑中,出土了3000余件精美車馬器,其中一件文物被江西省博物館譽為“明星當盧”。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個墓園是在位僅27天的漢廢帝、第一代海昏侯劉賀的家族墓園。

  “明星當盧”在出土時基底酥松發脆,紋樣銹蝕無法分辨,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楊小林和她的文保修復團隊用了20多天時間讓其重放異彩。

  修復後的當盧紋飾構圖蘊含的文化內涵豐富。“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元素,還有鹿、羽人、權杖等圖樣。我們通過紋飾了解到四神圖的演變,以及漢代的宇宙天文觀和圖騰崇拜。”江西省博物館黨委書記徐長青説,渴望長生不死和升仙是兩漢時期盛行的生死觀,紋飾內容寄托了古人渴望由死亡到再生、再到永生的生死觀。

  晉侯鳥尊“碎片”後重生

  2000年,3000余歲的“神鳥”鳥尊出土于西周晉國的首任國君燮父墓中,考古工作者發現它時只是一堆“碎片”,爆破盜掘使青銅器受損。

  2001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師生開始修復鳥尊,經過反覆拼對、修補、去銹後,一件驚世之器再現人間。它呈高冠鳳鳥形,作回首站立狀,圓眼,鉤形眉,兩翼上卷,尾部為一鼻向內卷的象首,身上飾有羽毛及雲雷紋,兩翅和兩足飾卷雲紋,背上有蓋,蓋內側及器內有銘文,可惜尾部殘缺了一塊。

  2002年,鳥尊赴上海展覽時,上海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對其尾部進行了修補。近年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碎銅片中發現了鳥尊遺失的尾部殘片,並于2018年歸還給山西博物院,2019年山西博物院文物保護中心對鳥尊進行了修復。

  “它是一件重要的宗廟祭祀的禮器,是晉文化的象徵和代表。這次修復後,多年的遺憾彌補上了。”山西博物院副院長張慧國説。(記者高博、孫麗萍、朱筱、袁慧晶、王學濤)

  來呀,來看博物館的“C位”——博物館日話説鎮館之寶(上)

+1
【糾錯】 責任編輯: 施歌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重慶高校大學生有序返校
重慶高校大學生有序返校
鳥瞰珠峰
鳥瞰珠峰
海拔7000米以上的壯美景色
海拔7000米以上的壯美景色
中國國家圖書館恢復開放
中國國家圖書館恢復開放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601125996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