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記者手記:靈臺蘋果“趕超經”
2020-05-15 11:13:50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蘭州5月15日電 題:記者手記:靈臺蘋果“趕超經”

  新華社記者譚飛、多蕾

  汽車繞著蘋果園緩行一圈,只見果樹依籬架而立,整齊劃一。每行頭尾各栽一棵海棠,一打聽才知專為授粉而植。

  這處名為鈺聖的果園有1300多畝,建于2017年,由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專門引進的一家企業經營。像這樣面積上千畝的蘋果矮砧密植園,靈臺縣已有7處。

  鈺聖果園的技術負責人史錄印説,矮砧園堪稱新品種、新技術的“大觀園”。矮砧園畝均種植密度是傳統喬木化蘋果園的3至4倍,産果期也比後者提前3至4年,且産量大幅提升。果園管理的精細化、標準化程度也令人驚訝:一個蘋果從果樹枝頭到消費者面前,要經過15道工序,每棵果樹澆水精確到斤,施肥精確到克。一個工人四五天就可完成1300畝地的澆水施肥作業。實際上,這片果園已變成一座工廠。

  除了大家熟知的紅富士係列,鈺聖果園還種植了自主研發培育的新品種。這種名為“瑞雪”的新品種果形碩大,表皮呈黃綠色,聞起來有一股獨特香味,吃起來又甜又脆。標準商品果價格雖比紅富士高兩三倍,但去年初次上市,很快就銷售一空。

  靈臺縣所在的隴東地區是甘肅省蘋果主産區,與陜西蘋果主産區相鄰。靈臺縣既非甘肅蘋果大縣,也非種植蘋果最早的縣,卻在今年4月獲批為國家矮砧蘋果種植標準化示范區,蘋果産業後發趕超的勢頭十分強勁。

  海升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是靈臺縣在2013年引進的龍頭企業。公司的果園是當地首家高標準蘋果矮砧密植示范園。果園裏藏著“秘密武器”:一個佔地260畝的原種砧木繁育圃。如長龍般潛伏在泥土中的砧木上,新生枝條剛剛抽出。“這種壓條繁殖,實現了苗木培育無毒化和優質化,年可出圃苗木100萬株,是蘋果産業發展鏈條中的關鍵一環。”公司副經理何向南説。

  靈臺縣地處原農業部劃定的蘋果最佳適生區,當地垣區地形平坦,非常適合大規模機械化耕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員、靈臺縣果業技術顧問袁景軍認為:“這麼好的地域,這麼好的立地條件,要搞就搞最好的。”

  這與靈臺縣委書記劉凱的想法不謀而合:差異化發展就是創新,“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成為靈臺蘋果“趕超經”的核心。“如果跟在別人後面走,那麼永遠只能步人後塵,只有轉型升級才有可能後發趕超。”劉凱説。

  蘋果是我國北方不少地方的“富民果”,但近年來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市場競爭加劇,産業升級遲緩。僅僅依靠千家萬戶的小農經濟模式發展,難以催生産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

  靈臺縣果業辦公室主任張建鋒算了一筆賬:矮砧園比傳統喬木化蘋果園省水60%、省肥70%,果樹密植更省土地,機械作業更省人工,還能早挂果、早見效。

  高標準的新型矮砧園畝均投入近2萬元,當年大苗栽植,次年見果,3年見效,優勢和示范帶動效應明顯。當地農民陶愛梅在另一家名為齊翔的矮砧果園工作已有好幾年。“我是袁景軍老師的第一批徒弟,現在果園管理的這套技術都學會了。”她説。如今,陶愛梅已是這裏的一名工長,每年工資收入近3萬元。

  目前,靈臺縣注冊成立的果品專業合作社有180個,果品儲藏能力達到5.4萬噸,2019年全縣果業産值達到7.2億元,先後有2.18萬名貧困人口依靠果業實現穩定脫貧。

  一個富民産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開局不易,後發趕超更難。當地幹部説,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靈臺縣蘋果産業就已起步,但群眾觀念落後、科技服務跟不上,縣裏曾3次推動,卻“三起三落”。2007年,靈臺縣第四次把蘋果確定為富民強縣的主導産業,依然遇到不少困難。2013年,靈臺縣主要領導帶領相關部門和鄉鎮負責人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集體學習。袁景軍被靈臺人“四次種蘋果”和“三顧茅廬”的精神所打動,受聘為靈臺縣果業技術顧問,組建專家團隊,一幹就是6年。

  今後3年,靈臺縣將建成面積5000畝的高標準矮砧密植蘋果核心示范區,輻射帶動5個鄉鎮新建1.5萬畝新型果園,推動全縣老果園改造升級。

  靈臺縣4次種蘋果的故事,耳聞目睹已令人印象深刻,細品起來更意味深長。(參與記者:何問、胡偉傑)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海拔7000米以上的壯美景色
海拔7000米以上的壯美景色
中國國家圖書館恢復開放
中國國家圖書館恢復開放
北京:抗疫一線護士的一天
北京:抗疫一線護士的一天
遠眺來古冰川
遠眺來古冰川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5988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