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疾控流調員——追蹤新冠病毒的“福爾摩斯”
2020-03-29 16:02:3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網·圖文互動)(1)疾控流調員——追蹤新冠病毒的“福爾摩斯”

  北京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學調查工作人員在撰寫流行病學調查報告(3月21日攝)。 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3月29日電(記者俠克)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地疾控中心通報了多起病例的詳細情況。患者從哪來?接觸了哪些人?活動軌跡是怎樣的?答案一一為公眾揭曉。而要搞清楚這些問題,離不開一個重要的環節——流行病學調查。

  負責這項任務的新冠病毒“追蹤者”——疾控流調員,要盡量在最短時間內摸清楚每個上報病例的活動軌跡,分析出感染途徑和傳播鏈,並及時採取措施阻斷病毒傳播,從而將病毒的感染人群控制在最小范圍。他們爭分奪秒,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猶如戰鬥在抗“疫”一線的“福爾摩斯”。

  傳播途徑和傳播鏈的追溯就像是破案。近期,有一家三口,岳母先發病,女兒和女婿在岳母發病後6至8天先後發病,3名患者的傳染來源始終沒有查清楚。而在另外一起家庭聚集性疫情中,父親和女兒先後發病,傳染源也不明確,懷疑其母親是傳染源,但這位母親因其他疾病不久前已經去世,排查陷入僵局。

  後經流調人員細心核查,發現這名去世人員生前曾接觸過一例確診患者,而後與第一起病例中的岳母有過交集,最終兩件家庭聚集性疫情的傳染源之謎成功“告破”。

  “準確找出確診患者的所有密切接觸者至關重要,如果在密接人員發病前就採取隔離措施,可以降低更多人被傳染的風險。”北京市疾控中心公共衛生醫師劉白薇説。就在與記者對話時,劉白薇又接到疫情通知,要馬上趕往北京地壇醫院對一名確診患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

(新華網·圖文互動)(2)疾控流調員——追蹤新冠病毒的“福爾摩斯”

  疾控流調員在採集鼻咽拭子標本後整理裝箱(2月19日攝)。 新華社發

  劉白薇的同事李爽和竇相峰同樣是北京市疾控中心負責此次新冠疫情流行病學調查的工作人員。李爽告訴記者,接到疫情電話之後,首先進行核實,了解疫情發生地點、患者症狀、發病人數等資訊,隨後工作人員會帶上個人防護用品、調查及採樣送檢裝備前往疫情現場,對患者進行調查和採樣。

  竇相峰介紹,對新冠肺炎患者的調查分為發病前14天的活動史和出現症狀前4天至隔離前的活動史兩部分。發病前14天的活動史主要用于進行感染來源分析;發病前4天至隔離前的活動史則主要是為了進行密切接觸者判定。

  搞清楚每個患者的活動軌跡需要“順藤摸瓜”。“我們需要對患者進行詳細的詢問,每天幾點在哪裏幹了什麼,如果曾經出門就要詳細詢問去了哪裏、跟誰去的、怎麼去的,如果打車還要詢問車牌號及司機的情況。”竇相峰説,“流調人員會對很多細節問題進行詢問,比如有沒有戴口罩,戴的是什麼型號的口罩等,以便更清楚地判定感染來源和密切接觸者。”

  盡管“破案”過程中時有不順,但為了更加準確排查出密接人員,疾控中心的每一位“偵探”都使出了“十八般武藝”。

  “現如今大部分人都使用聊天軟件和移動支付軟件,可通過這些歷史記錄幫助患者回憶起每天的活動軌跡,進而發現密接人員。不僅如此,還可以借助監控設備更精準地排查。”李爽説,把病例的行動軌跡、傳染過程畫成關係圖,直觀呈現出來,可及時採取有力措施切斷傳播途徑,從而有效防止疫情擴散。

  竇相峰説,疫情發生以來,絕大部分人都很支援配合流調工作。“工作量雖然很大,但工作中群眾的信任和支援,給了我們源源不斷的動力。”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周楚卿
疾控流調員——追蹤新冠病毒的“福爾摩斯”-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24101125784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