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西藏激活“非遺”資源讓百姓居家致富
2020-03-25 20:22:0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拉薩3月25日電 題:西藏激活“非遺”資源讓百姓居家致富

  新華社記者春拉、劉洪明

  走進多吉位于拉薩市北郊的店鋪,數幅長條卷軸唐卡畫映入眼簾。文成公主進藏圖、尺尊公主進藏圖、大昭寺修建圖……這一總長105米,由數位畫師耗時5年共同繪制的藏族文化發展史“創意係列唐卡”,是多吉創建畫室以來最為得意的作品。

  唐卡是用彩緞裝裱後懸挂供奉的宗教卷軸畫,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2006年,藏族唐卡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繪制完成後,我們希望能將此作品在博物館展出。不為掙錢,只為讓更多人通過藏族傳統繪畫看到藏文化發展傳承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多吉笑著説。

  今年56歲的多吉,是西藏數以千計的民族手工企業老板之一。 20余年間,他的“非遺”文化傳承事業,從一間小小的民間合作社,慢慢發展成了如今初具規模的民族手工企業,涉足項目包括唐卡繪制、藏式家具和民族手工藝品制作等。

  “唐卡不僅傳承著藏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還在市場經濟帶動下為更多人帶來了生活的希望,這個事業值得傾注一生。”多吉説,過去10年間,他的企業累計接收學徒百余人,其中以農牧民居多,“唐卡繪畫一般5年出師,學徒期間,我們包吃包住,另外還發每月3000多元的工資。”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西藏唐卡從業人員已超過3000人,周邊産業人員超萬人,從業者遍布拉薩、日喀則、昌都、山南等地;全區唐卡年産值已突破2億元,唐卡産業已成為西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特色文化産業發展的重要産業門類。

  紅火的唐卡産業發展只是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産事業繁榮發展的一個縮影。過去10余年間,西藏“非遺”紅火傳承與發展是我國各級政府傾注力量,大力扶持的結果。

  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8年間,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95億元,用于西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保護、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搶救記錄等;2008年以來,自治區財政還將每年20萬元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項資金提高至每年1200萬元。

  尼木縣位于拉薩市以西140余公里。千百年過去,尼木人一直有藏香制作的傳統技藝,同時還通過“政府扶持、企業合作社幫扶、貧困戶參與”的模式,將這一技能更好地傳承發展。

  45歲的卓瑪靠墻坐在海綿墊上,一手撐開透明包裝紙,一手握緊藏香,一裹一卷,10秒鐘左右一包藏香就包裝完畢。作為單親媽媽的她曾是村裏的貧困戶,如今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這份工作對于她和女兒而言,是安定,更是幸福。

  “廠長理解我們,農忙時節還給我們放假,讓我們回家幫忙,家裏的8畝地和廠裏的工作都不耽誤,收入穩定了,生活也更好了。”卓瑪説。良好的工作環境及每月3000元的工資讓她非常感恩,“如今尼木藏香遠銷內地,我是直接受益人,我要更加用心工作。”

  目前,尼木縣共有“非遺”傳承人25名、“非遺”項目相關合作社88家,已為1756人提供就業崗位。其中,525人從事藏香制作,年生産藏香50噸,産值達5700萬元。2019年3月,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確定的西藏首批10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在尼木縣挂牌,為111戶55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解決了就業。

  同樣,在西藏山南市乃東區,“非遺”技藝搶救性傳承與創新發展,讓草根合作社——“澤貼兒”民族嘩嘰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走上了致富路。

  2008年創建以來,合作社直接幫扶周邊貧困農民、救濟殘疾困難群眾資金過百萬元,先後被命名為“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范基地”“全國殘疾人就業培訓基地”,直接解決就業人數226人,合作社每人平均年收入達4.3萬元。

  “我在這裏10多年了,平日裏主要做一些‘澤貼兒’手工藝品。”雙腿殘疾的42歲的達瓦扎西説,“‘澤貼兒’讓很多人用上了有品質的藏族傳統精紡織品,同時也讓像我這樣的困難人群有了更好的生活。”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重慶萬靈古鎮引客來
重慶萬靈古鎮引客來
陜西西安:桃花灼灼鬥春芳
陜西西安:桃花灼灼鬥春芳
武漢市部分公交車恢復開行
武漢市部分公交車恢復開行
武漢:動物醫院裏的臨時“奶爸”
武漢:動物醫院裏的臨時“奶爸”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5767654